相对于动画的原名《卡洛琳》,《鬼妈妈》这个译名平添了几分阴森之气,让观众对作品的主要内容产生一个模糊的主观印象。从这个层面讲《鬼妈妈》的译名是很成功的,它契合了动画以及尼尔·盖曼原著中稍显恐怖更多是诡异的气氛,并将矛头直白地指向一贯以慈爱形象出现的妈妈这个角色。前几年有起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被曝光,虐童老师其中的一宗罪就是给孩子们放映《鬼妈妈》,单就这一点,妈妈们的气愤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对于想象力充沛泛滥的小孩来说,成人世界里的妈妈、爸爸并不一定永远像《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里唱的那般美好,溺爱、放纵或者忽视都可能导致儿童对成人世界认知的偏差。这时儿童往往会凭借想象力编织出一个异样的世界,然后沉浸其中,就像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鬼妈妈》的故事就是这样,其中有三个被鬼妈妈吸走生命的小孩的灵魂,正是象征陷入了自己编织的世界无法自拔的极端例子。
原著小说的作者尼尔·盖曼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我原本打算为我的女儿写一个5-10页的短故事,但是故事自己有了生命……孩子们会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冒险,大人看了却会做噩梦。”在动画中,小女孩卡洛琳活泼顽皮,像同龄孩子一样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同时渴望关于自己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受到父母的关注,但恰恰大多数父母会忽视掉孩子成长中的一些细节,他们认为孩子已经到了该懂事的年龄,不能时时刻刻都缠着为生活操劳的父母。于是孩子失望地以为父母不再关心自己,潜意识里也就产生了动画中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异世界中,父母的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丰富美味的食物,姹紫嫣红的花园,刺激好玩的游戏,小孩所渴望的应有尽有,关键是父母从来不会用敷衍的口气对待你的每个要求!
好了,如果动画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是一个标准的童话了。可尼尔盖曼说了,故事有了自己的生命,它模拟现实生出了自己的爪牙。异世界里的人眼睛都被纽扣缝上,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个巧妙的设置暗喻灵魂被禁锢,生命无法自由。动画中异世界的妈妈,那个蜘蛛般的女人,是扭曲之爱的化身,它满足孩子的每个要求、为孩子打造属于他的完美世界,这不能算爱,起码不能算一种健康的爱。它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孩子灵魂的扭曲,更将自己的心灵侵蚀地面目可憎,无法示人。所以尼尔盖曼的这个故事从童话成长为一个赤裸裸的黑色故事,它是讲给成年人听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卡洛琳一样能逃脱出扭曲之爱的异世界。为人父母,需要反思。
有意思的一点是,异世界中,妈妈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爸爸只是个傀儡,他懦弱,却依然保留着对卡洛琳的真爱,这样的情节表现出小卡洛琳心中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如果主角是个小男孩,估计大反派,就会是父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