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电影及电影人及电影发烧友的联盟公社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黑夜焰火——评沙特电影《瓦嘉达》

$
0
0

 

《瓦嘉达》是2012年由沙特和德国创作人联合制作的电影,导演本身也是一位沙特的女性,据称该部影片全程在沙特完成拍摄,因此有人称其为沙特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节奏控制得很好,人物情绪克制而充满自然气息。通过电影,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小女孩瓦嘉达,为了争取拥有一部自己的自行车,与世俗道德秩序所做出的各种灵活或者无奈的的对抗,也能感受在阿拉伯国家的生活风俗,和对女性的约束及严厉压抑。整部电影完成得感人而不催泪,清新而不沉重。伊斯兰国度的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显然比我们更压抑,更艰辛。在这些信仰古兰经的国家,男性拥有一切优先的权力,他们可以娶妾,是家庭的主人。而女人却必须要顺从,她们不准在除了丈夫之外的其他地方抛头露面,不能让其他男人看到自己的头发和容貌,更不能暴露脚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不能拥有驾照或独自开车外出;骑自行车被认为有辱道德,会损害女性的生殖能力(无稽之谈!)。成年后的单身女性必须由长辈女性或者兄长陪同才能外出,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跟男人对抗;她们要遵从家人的意志接受婚姻,如果她们自由恋爱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有辱妇德。所谓的“道德警察”将会介入,不要小看这些“道德警察”,他们甚至拥有因为品行问题,处死一个人的权力(参见著名电影《我在伊朗长大》)。伊斯兰国家对女性的规定在多年以来几经变换,曾有一段开明的时间,女性是被许可可以仅戴头巾出现在公众场合的,但是后来又开始返古,女性出现不仅要围绕头巾,还要蒙上眼睛以下的部分。在教规苛刻的地区,女性甚至不能露出眼睛,而要在整个脸部蒙上丝质的面纱,隐约中偷看外面模糊的世界。

 

 

其实阿拉伯国家的女性都十分惊艳,大部分的她们肢体灵活健壮,体态丰满,有一头浓密乌黑的秀发。在这些国度,女性以浓黑的眉毛为美,不过非凡的魅力在每一个清晨,都被精心捆扎,掩藏于黑纱之下。沙特是一个富有的国家,所以贫穷并不是这部电影所需要表现的主题。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瓦嘉达时髦的母亲和她的学校校长哈萨小姐在室内的装束非常时尚充满活力,她们不仅是健康积极,而且都是拥有工作的知识女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瓦嘉达的母亲在家庭秩序中没有任何的发言权,但她的收入在丈夫眼里却相当重要。更为矛盾的现象出现在女校校长哈萨小姐身上,她知识渊博,学养丰富,在阿拉伯的世界里拥有比较体面和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女校校长不仅要拥有知识,还要忠诚、精通于伊斯兰教义和社会法俗的一系列繁规琐矩,她的装束很欧美化,甚至据传言称她有自己的秘密情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电影里扮演了封闭守旧的风俗道德的守卫者,不断约束监督活泼开朗的少女们,指责她们装束细微之处的粗心,因为一些微小的错误而惩罚她们,时刻警告她们要遵守妇德;而她自己其实早已是超越这一女性枷锁和大众秩序的例外。导演设置这样一个表里不一的形象,是否是对阿拉伯世界,针对女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密不透风的纪律和统治权威的反讽和揭露吗?

 

年少的瓦嘉达对纪律和道德规范戏谑且漫不经心,因为她未成年,所以对她的监督和要求还算松弛。她所追求的“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的雄心壮志和她所付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与她母亲时刻焦虑丈夫另娶小妾的惴惴不安的家庭生活,以及哈萨小姐日益严厉的警戒和监视,成为这部电影中三条分明交错的故事线。多重故事线并行,最考验导演冷静有度的调度和分配,既不能感情用事有所偏倚,又要学会每一部分内容的互动和配置。要完成出色的群戏和群像刻画,平衡和互融,是最重要的要求。

 

从这部淡然明快,完成度很高的电影中,我们透过密厚的面纱可以一窥沙特国家女性的成长,她们日夜所承受的细致入微又让人窒息的性别歧视和教育,她们成年后备受拘役的家庭生活,乃至她们忧心忡忡,举步维艰的社会工作。

 

瓦嘉达的母亲长得非常漂亮,是打理家务的能手,同时也是位很有自信的独立女性。可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却在家庭生活中遭遇重重困难,惆怅满腹。她与丈夫本来是青梅竹马,感情生活十分稳定,因为她只生下一个女孩,无法再生育男孩,丈夫的家族就逼迫丈夫另娶二房。在沙特,一位男子可以拥有四位妻子。从电影中看出,瓦嘉达的父亲并不想再建立第二个家庭,增加的经济负担会让他不堪重负,但他也不能阻止二房的来临。家庭的冷战在不断地爆发。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实际在损害亲人之间的忠诚,家人之间的关系和信任感。瓦嘉达的母亲不能自己驾车外出,而不得不央求高傲的司机载车出去工作。连逛街,都被司机规定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限。一个由她雇佣的司机就可以轻易控制她的起居住行。瓦嘉达的母亲的自信渐渐被无处不在,闷热的社会牢笼和不可抵挡的二房的到来而失落萎靡了。一个本处于盛年,应该心满意足享受美满的家庭和工作的女性,就这样被打击到整日惴惴不安,沮丧不已,满脸泪痕,这是我们每一个观者都不愿意看到的景象。

 

 

应该怎么去爱一个女人呢?难道她们不值得更好的生活吗?难道她们不值得尊重吗?她们善良,柔软又为人着想,她们是女儿,妻子和母亲,她们哺育了每一个婴孩,我,我。伤害女性的人才是恶魔。在沙特尘土飞扬的大街上,看到一个又一个女人被一袭黑袍裹得严严实实,千人一面,犹如幽灵般匆忙在街角闪过,我内心不知道是惊惧,还是悲怜。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赋予她她所想要的生活,健康的,积极的,充满希望的生活。电影中所有的男人都没有做到,但是一个小男孩做到了。他是瓦嘉达的小伙伴和“小情人”,一个立志要娶瓦嘉达为妻的小男孩。他帮瓦嘉达去跟翘班的司机争论,还忍受她的坏脾气,让她骑自己的自行车。当瓦嘉达看到自行车上有辅助轮而哭泣,说“你觉得我骑不了吗,当我是傻瓜吗?”,他赶紧把辅助轮取下来,还贴心地给了瓦嘉达一个头盔,好让瓦嘉达自由地去骑。孩童纯真的世界并未被复杂琐碎的礼仪和性别秩序所侵扰,在他们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的干净眼眸中,如此懂得尊重一个人,用善良和同理心去呵护一个人。在他们纯洁的意识里没有那么多的等级和分别,所以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享受到更多的友谊,互助和爱。

 

 

人本来是生而平等的,当人开始渐渐长大,各种世俗观念,成见和所谓的歧视开始侵入,他们开始互互分彼此,相互比较,要求别人,企图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性别歧视,肤色歧视,种族歧视乃至贫富歧视。观念其实只存在于大脑。这是最无聊和浅薄的事,最自以为是的事。当一个黑人歧视同族类的女人,他还不知道,早有白人歧视他。歧视和不平等使得人们分裂,充满对抗和矛盾,给生活和沟通带来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伤害与痛苦。

 

瓦嘉达的父亲最终娶了第二房妻子,瓦嘉达的母亲在楼顶哭泣,她感到窒息和被抛弃。她忽然醒悟到自己多年来所负累的命运枷锁和婚姻无情无义的折磨。她与瓦嘉达抱头痛哭,丈夫和父亲被分享,以后的日子她们只拥有彼此。她为孩子买来了一辆自行车。

 

 

在暗黑的夜,母亲打开一盏灯,照亮了下面那辆崭新的自行车,它更像深陷泥沼的母亲的祝福,给下一代的祝福,勇敢的祝福,一个希望,黑夜里来的火。在漆黑一片的女性的天空上,母亲为她所勇敢绽放的,一束光芒。

 

焰火在白天放,苍白而隐没。最醒目鲜亮的,一定是来自黑夜的光火,那些在寂寂长夜,勇于释放,腾于高空的信心和执着,对光明的期盼和高扬,对自我意义的执着,与整个黑空的宣战,即使转瞬即逝,它也一定最夺目,最璀璨。

 

母亲为孩子买的自行车,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代步工具,一个来自于备受缠缚的女性命运中深厚而温情的鼓励,她希望下一代能更幸福,能过上受尊重,自由行走的生活。

 

瓦嘉达开心地骑了自行车外出,她的小男友骑着车子追随在后面。这时世界安静,似乎没有人看见她,她骑得很快,笑着,像一道光,飞速的跑,像一瞬间的烟火,燃放于寂静的世界中,炽亮于女孩的心田(署名党阿飞,写于2014年2月17日晚,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时光网”,违者必究!)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