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奥斯卡大热,任你们拍电影再新奇,故事再科幻,我来一个历史悲痛剧,得了,大家都给比下去了,当然这是玩笑话。
此文章不过几个视角而已,分3条说明吧
{一}摄影沉默的力量
{二}镜头的移动、切换控制
{三}后话
{一}摄影沉默的力量
影片摄影可以说是通过沉默的力量来呈现现实的残酷效果,通过以下两点简要说说。
1,影片全片没有使用“叠化”的手法来交代镜头交替,选择了直切的方式,减去了故事过度的柔性,坚硬的无声的切换,从动到静或从静到动,通过感情的急速变化来加强影片真实的惨酷感。
2,如果注意观察,影片对“视点”的控制达到了偏执的强度,处处去强制控制视点来加强巨大的感情落差。最常见的手法是在背景的一片寂静中,画面中唯一的“动”吸引了观众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通过无声无息的自然背景来强调天、地、人三者对奴隶悲惨世界的冷漠,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极具视觉感染力的原因,下面举几个例子。
(处于整个画面中心的印第安人奏乐起舞,这是“动”,背景环境中的黑人们静静的欣赏休息,这是环境的“静”,用沉默突出舞蹈,用欢乐呈现残酷的事实。)
外出工作的黑人奴隶碰上了印第安人,这里无情的扒了美国人的裤子,《为奴12年》让人深深的陷入对奴隶的同情和悲恸情绪中,可是他们抢劫印第安人,吃他们的打猎的食物,要求他们跳舞,影片干净利落的镜头处理就像理所应当一样,就像白人虐待黑人奴隶一样的自然,美国人永远不能逃避一个事实,他们愧对印第安人,他们对印第安人发动大屠杀,把他们赶出家园,原美洲有8000万印第安人,现在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不到400万,原美国大陆根本就是印第安人的家园,就这样,这段黑暗的历史无声无息在美国的历史上讳莫如深了。1973年,马龙白兰度凭借《教父》当中出色的表演,斩获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他本人没有到场,而是让一个印第安小姑娘代他在台上发表一篇抗议美国政府屠杀印第安人的声明。马龙白兰度本人桀骜不驯,但是心中充满了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所罗门被吊在树上,踮起脚尖不停旋转,不然就会被勒索窒息,炎炎午后,夏日里悄无声息,周围的环境一切都是静止的,只有那个为了生存而挣扎转圈的黑人奴隶,出于环境中的天、地、人三者对于奴隶的悲惨命运都是沉默的,正应了那句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环境的“静”去呈现奴隶的“动”的残酷。
被奴隶主强暴后的帕奇,在木堆上喘息,无声的黑夜,不能反抗的暴力,无从拒绝的罪恶,画面中唯一颤动的是帕奇喘息的腹部和胸腔,天地仍然不仁,但是奴隶的命运却连刍狗都不如了,生命的“动”在万籁俱寂中是如此的可悲。
影片临近尾声,在影片119:00到120:22这段长达1分22秒的长镜头中 ,同样是以“静”显“动”,在这个炎热的下午,所罗门告诉了布拉德皮特他的秘密,然后就有了这临近结束的一幕,他曾经对自由如此渴望,但是他又被出卖过,如果再被告密,他必死无疑,等待他的是天堂还是地狱,他内心的矛盾撕扯焦虑都在这个长镜头之中了:背景蝉声阵阵,所罗门四处张望,无处依靠,这就是刍狗的命运,他的双眼是那么的空洞,他的希望是那么容易破灭,宛如风中一抹脆弱的灯火。
{二}镜头的移动、切换控制
影片镜头移动、切换控制有几处有代表性的,下面说一说。
在华盛顿被困的所罗门透过铁窗无助的求助,镜头缓慢的上拉,远处就是美国政府白宫,这就是人民的自由吗?瞬间呈现的震撼力无与伦比。
所罗门被出卖后,亲手烧了这封书信,镜头从“开始燃烧的书信”,切换到黑暗中所罗门眼中的泪水,再切换到“书信的灰烬”,表达了所罗门希望幻灭的痛苦。
(逃跑中的所罗门背后就是被行刑的黑人,他们被处死,所罗门不敢回头看,头也不回的离开,他内心被巨大的恐惧震撼了,他知道自己如果没有自由人的证明,逃跑无非是送死。)
这个镜头我印象深刻,因为在这个移动的镜头中,对观众视点的牵引达到了惟妙惟肖的效果,首先位于镜头右侧的所罗门使我们视觉关注的中心,我看着他焦虑的表情,感受他内心的恐惧,而右侧远方的背景,在背后呈现行刑的整个过程,随着两个奴隶被吊上去吊死,我们的视点马上从右转到左侧,因为镜头移动的速度和所罗门的步伐是相同的,这时在原地不动的行刑变成了相对的逐渐拉远的“动”,而行刑结束,我们的视点自然而然又移动到右侧的所罗门脸上。
这就是出色的镜头对视点的控制,控制视点从“右-左-右”的变化过程。
{三}后话
美国奴隶制,是美国历史上永远的痛,种族歧视是永远的伤害。 南北战争参战的350万人中只有几万人为职业军人。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不禁枪支的原因,因为美国就是人民枪杆子里面打出来的,自由之于人民比生命还要宝贵,每一次,每一次我想到这里都会为我的祖国心痛,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更加的自由,我们的国家强盛了,可是我们的自由在GDP面前却显得那么羞耻,无形的枷锁犹如心中的盘蛇缠绕着心脏。 影片我一共泪流了两次,一次是帕奇被鞭打的时候,同类相残,无可奈何。第二次就是结尾,沉默的字幕叙述着一种对自由的呼唤,一种永远不会死去的希望。 所罗门·诺瑟普 是为数不多重获自由的奴隶。 所罗门起诉了他们。 在华盛顿黑人不能出庭作证。 他输给了奴隶制的起草者 杰姆斯·伯奇 在纽约经过长时间的诉讼程序 绑匪汉密尔顿和布朗还是免于起诉 1853年,所罗门出版了《自由之心》(《为奴十二年》) 他致力于废奴运动,在美国东北部展开奴隶制演讲,在地下铁援助穷人。 所罗门的死亡地点、死亡时间、死亡细节均不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杰姆斯·伯奇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正如所罗门·诺瑟普 我看着结尾黑漆漆屏幕上的这段字幕,无声地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