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电影及电影人及电影发烧友的联盟公社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华语导演】山西派——游刃独立与商业之间

$
0
0

     说起华语电影,我的第一反应是第六代导演,他们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高高在上,也没有港台导演那么遥不可及。他们中有的并非科班出身,成为导演的道路上也不免波折,却有着不折不扣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同样存在于他们的镜头语言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代表中国电影新生力量的导演不止一次提到他们不喜欢被冠以某种名号,也就是厌烦被频繁地贴标签。“至于我是第几代,不是我来说了算,可能我们一批年轻人年纪比较相仿,所以他们会这样说,但是我觉得电影应该本来就是个人的。”(李欣)“所谓的地下导演、独立导演、自由导演,或者说第六代导演。我觉得,我自己现在又变成什么所谓的主流导演,我觉得挂这些名字,我都特别厌烦。”因此我索性用地域和风格来区分他们,而这次要谈的便是我关注较多的几位,“晋帮”——山西派导演。

     

 

 

贾樟柯:温柔刺痛的影像

      在独立电影界,贾樟柯是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名字,而在中国电影出征国际的道路上,这三个字更是获得世界认可的证明。也许每一个对待电影认真的观众都忍不住将视线投向他。他用普通、毫无藻饰的故事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也让我们中国人自己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

      贾樟柯沉静内敛的风格,纪实无华的镜头已无需多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籍籍无名还是名声显赫,他都从始而终坚持自己的风格,坚持他思想清晰冷静不失张力的表达。

     《小武》应该是了解贾樟柯电影一个好的开始,这部98年的影片经由柏林的认可而为我们所熟知,成为谈论贾氏电影必提之作。片中让人动容的细节无处不在,陷于困境的人,特定的时代背景,各式各样的情绪都交融在这些细节里,构成了一首在泥土里滚过,吃满现实尘埃的诗篇。电影里的人是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也只有经历过现实生活的人才能演绎出所谓的生活:失望,落魄,复杂,变动,当然无论经历过多少事情,人群都可以将之吞没,消化,就像一粒小石子惊不起整片大海的波涛。这些小人物成为不了焦点,他们顶多也就是个人生活的主角,反抗个人命运的同时无法反抗整个社会的运作,也改变不了让他们无可奈何的整体。

     《小武》最早以文字的形式完成,完成者即为贾樟柯,将自己的文字化为影像是一件具有成就感的的事,因为没有谁比自己更清楚怎样的镜头安排能更好展现这些文字。这也是我一直羡慕尊敬的事,自己创作剧本,自己拍成影像,细腻而清楚地还原文字,呈现影像。贾樟柯的自编自导无疑是成功的,他最新的作品《天注定》被《视与听》《电影手册》评为年度十佳,先获奖后扬名,也许他早已习惯被票房和上座率遗忘,何况有时候根本就没有上座率这回事,毕竟他拍电影为了什么了解他的人都知道。

      能吸引观众关注电影以外作品的导演必定有着他独特的才华,没有贾樟柯的文字功底就不会有这些发人深省的剧本,也不会有他的《贾说》以及专栏。早先赏识他的导演北野武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开画展,出书,也许是才子惜才子,他对贾樟柯的发掘成了后者走向国际的关键一步,毕竟独立电影在中国的市场极小,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投资和市场运营,独立电影再突出也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走下去。所幸这些支持让我们得以看到更多贾樟柯电影丰富深入的思考,也让他的影片没有陷入商业投资的俗套。

      贾樟柯的电影能让我想起余华的小说,想起不甜腻不辛辣的粗茶淡饭,心酸失落之余有其独特的情怀和温馨,只要生活在这世上,就不存在绝对的绝望,就留有希望。

         

 

                      

 

宁浩:插科打诨的精准

     《疯狂的石头》之前或许并没有多少人认识这位新生代导演,一部影片让宁浩尝到了口碑与票房双收的滋味,这样的成绩后来的许多部电影都很难复制了。

      宁浩玩的是喜剧,却又不是纯粹的喜剧,至少它们不是粗枝大叶简简单单的笑料,在剧情和拍法上没少用心。作为创作型导演,他自己创作剧本,更是被称为内地“鬼才导演”,他会画画,会设计,甚至还组过乐队,感觉很会玩,很有意思的一个人,看他的访谈也很乐于表达,却不是那种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整体上给人年轻并且好相处的大青年印象。

      其实《疯狂的石头》让他有了偏商业的整体定位,毕竟跻身亿元俱乐部,想不被投资方盯上都难,不过宁浩也没有干脆拍起中国院线上泛滥成灾的商业烂片,他的风格依旧是嘻嘻哈哈,带点黑色幽默以及意味深长的结局,但他的商业里不乏自己的设计和思想。

      宁浩以前我看过不少盖里奇的电影,宁浩也表示过他对这位英国导演的欣赏和借鉴,《疯狂的石头》有着《两杆大烟枪》的多线性叙事和插科打诨的嬉笑怒骂,却没有被人指为山寨,应该说是宁浩个人风格的注入之功。这部喜剧曾经风头无二,也留下不少经典的桥段和台词,至今仍让人回味。《疯狂的赛车》《黄金大劫案》让观众以为此种风格将一直延续,《无人区》姗姗来迟却让不少人惊喜了一把。

      此前断断续续审查,删改的风波到底没有让这部影片消失,影片以罕见的西部公路题材呈现在观众眼前,中国没有西部片这一说法,准确来说应该是没有拍这类型片的习惯,《无人区》却打破了传统,浓烈的个人风格,精彩响亮的对白让看腻了温吞拖沓毫无逻辑国产片的观众眼前一亮。

      宁浩能把一部影片拍得有趣,吸引人,观众享受到观影的娱乐,这种娱乐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为乐而乐,影片要传达的意思摆在那儿,导演不会教科书念白式明说出来,大家心里都清楚。

       

 

              

 

 

杨瑾:温情写实的真诚

      相比前二位,杨瑾的年纪轻不少,名气也小一些,身为八零后,身为山西导演的一员,他电影里的真挚让人动容,也让他脱颖而出。

      最早知道这位导演是通过《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清新自然的手绘海报以及山西话的对白一下子吸引住我,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这部影片曾入围东京国际电影界和金马奖。影片大致讲的是孩子在路途上感受和经历的事,孩子眼里的世界,有大人的复杂,更多的是属于孩童的纯真。并不复杂的故事,娓娓道来,拍得诚挚用心,透过孩子的目光看过去也多多少少能窥到自己的童年,共鸣之余感动也就随之而来。

      能了解到杨瑾的东西不多,除了几部电影,以及他在大学开始拍短片的经历以外就是短短的采访了。他对于采访者的回答认真,谦和,并不隐瞒他的看法。他回应“有奖无市”道:我们的电影没有通过审批,不能上线的。同时表示如果上线应该不会有多少人来看,因为“娱乐性很低”,他说自己只负责讲好故事。演员方面,杨瑾认为应找最适合的人演自己,而非“找一个都市人演农村人”,对独立电影的环境和前景他似乎看得很清楚,回答时却不觉得市场低迷有什么不妥,因为“拍电影不是为了娱乐”。

      作为一位年轻的导演他已经拍出让人投去欣赏目光的作品,何况未来的道路还长,据说他的下一部作品将和苍井优合作,想必是一部质量较好的文艺片。关注杨瑾的另一个原因是觉得他不是不可复制的,想深入到电影内部,做这份职业也不是登天那般难事,也许就这样用诚恳真切的态度追逐自己的电影梦,什么都会有转机,而电影,最终也会回首向你微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