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早上坐公交,天天听到桃花的广告:“人面桃花相映红,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郊野公园的桃花节”。有天终于忍不住问:“家明哥,拍桃花去了哈?”答曰:桃花不好拍,郊野公园人太多。
我一向对花不太敏感,这个春天,我问了个问题:“桃花樱花海棠花,看上去都是莺莺燕燕一片红,怎么区分哈?”答曰:海棠花太碎,桃花点点单薄,只有樱花花团锦簇。
我一向对歌也不太敏感,只是一到这个季节,就会吟唱:“三月里来桃花开,我与妹妹成恩爱。八月中秋月正圆,想起了妹妹泪涟涟。”据说这是儿歌来着。其实,我喜欢桃花,因为说起桃花总是似乎与人相连、与情相关。当然,探究背后的原因,只因为,我出生在三月。嘿嘿。
人似乎总有些自恋,这与美丑胖瘦无关,与爱恨情仇有关。于是,我又想到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哈?
一旦有空闲,脑海里总纠结一个问题:我是看一部电影呢,还是看一部电影呢?昨夜忍不住还是看了一部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于是,我和这部电影一般,有些神叨叨。一部爱情片,一部文艺爱情片,一部带哲学命题的文艺爱情片。有网评说这是话唠片,哲学其实就和话唠一样,不停地讲、不停地辩论、不停地自我否定再自我肯定。
男女主角九年后在巴黎不期而遇久别重逢,从书店到咖啡厅、从公园到护城河、从车里到家里,不停地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不忍别离,淡淡的忧伤、兴奋、依恋、彷徨、不舍,到处蔓延。从9年前维也纳之约意外失约失联谈起,谈工作、环保、婚姻、家庭、人性、爱情、曾经的过往。记得女主角说:“读小时候的日记,发现那时候的人生观和现在几乎一样,这让我意识到我其实没怎么变”。男主角说:“是啊,谁不是这样的呢?”…这让我想到咱们民间有语:三岁看到老。是噢,像我常常惊叹自己:为什么没有长大呢?电影的结尾女主吉他弹唱一首华尔兹,最后学尼娜西蒙演唱会的样子,对男主回眸嘟嘴:“Baby,you are gonna miss that plane.”I know。
结局是开放式的。我对影片里男女主角九年前的浪漫邂逅有些好奇,它好像就那么零碎的闪了几个片段,看的时候真不知道它其实是三部曲之二,中间的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也叫《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午夜之前》),影片里的剧情都是相隔九年,而影片分别拍摄于1995年、2004年、2013年。真心不能不赞叹导演和演员们的用心良苦、独具匠心。
当然,三部片片的调调是一样的。就是不停的聊。孤独的你,孤独的我,我们不停地自我表述寻求认同者、寻求共鸣,归根结底,我们在寻找的就是自我而已。这不就是哲学式的自恋哈?…当然啦,电影与爱情扯上了关系,就没有那么的枯燥了,我其实还没看另外两部,目前正在下载,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补上这生动的一课。
其实,写桃花的诗人崔护也有个拍案惊奇的爱情故事。清明节的时候,性情清高傲娇的崔护独自一人到城南庄郊游踏青,口渴去一户庄园讨水喝,偶遇一位知书达理的神秘少女,与院中盛开的桃花映衬得分外娇艳。两人情窦初开,却又不好意思过于表白,怅然而别(我猜放在《爱在黎明破晓前》的剧情里,那肯定是激情畅谈、相拥而眠)。第二年清明,崔护又来到庄园,却只见桃花不见美人,于是在门前提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几天后再来,却碰到少女因思念他抑郁而逝了,崔护痛哭于灵前,居然把少女哭活了。两人最终成就一番姻缘。
传说有拍过《人面桃花》的电视剧。不知哪位导演有此雅兴再来拍部电影?鬼片也行哈,神叨叨的哲学爱情片么更是可以。
在这个桃花盛开的三月,世间并不太平。火车站事件尚未消停,马航的飞机又消失了。我和同学们在微群里讨论。从大刘的科幻小说《地球往事:三体》到袁隆平《中国最大的劫难已无法避免》(粮食问题),从09年法航午夜坠海调查全记录到政府无法取缔大型地沟油厂…只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这个春天,我去看了油菜花,家明哥去拍了梨花。然而,我还是独爱桃花,最爱金庸先生笔下的桃花岛。在这个时候,写此小文表达一下我对生日的小念。我有一个梦想: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