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电影及电影人及电影发烧友的联盟公社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由几部日本武士电影谈起

$
0
0

由几部日本武士电影谈起
                                                               文/李鸣少
      三年前,我有幸看过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或许因为该片画面是黑白的以及叙事方式的过于别致,我很难将其奉为圭臬。后来,又慕名试看过北川景子的《花痕》,其过于缓慢的叙事很不合我的口味,看了半小时我就放弃了。基于此,我对日本电影的印象一直不好,也就没再起看日本电影的念头了,直到前几天偶然看了大友启史的《浪客剑心》,又重新让我对日本电影产生了兴趣,至少是对日本武士电影又有了兴趣。这几天恶补了几部日本武士电影,还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部木村拓哉的迷你剧《宫本武藏》。从这些影像,我对日本武士道有了些许轮廓。同时,观影过程中,又生出了些琐碎的想法。这些想法虽是一时兴起、尚不成熟,却也可当作饭后谈资。

一、 日本武士道
     “武士道”其实并非日本专属,梁启超先生也曾在1904年撰写《中国之武士道》探讨中国武人之道。从字面意思来讲,“武士道”可以解释为“武人的行事准则”,其放在中国可以等同为“侠义精神”,放在西方则可认为是“骑士精神”。但为什么我们一提起武士道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呢?这我无法妄言,单从我个人经历来分析,我觉得这得力于中国的影视剧。

      日本的武士道是封建日本武士阶层的行为与道德准则,建筑在“忠君”思想之上,要求武士对君主绝对服从。李敖曾说“日本的武士道是走狗道”,说的就是日本武士对君王和主人的服从。他们为君主尽忠,即使君主无道,也不能背离君主。如果他们无法劝服君主,又不想执行君主命令,他们可以选择死谏,像电影《十三刺客》的头场戏,间宫图书切腹检举主人齐韶就属于这种情形。日本武士对死是毫不畏惧的,他们把死当作一种明志和达成目的的手段,在其心中武士的“义、勇、仁、礼、名誉、忠义”更为重要。
      日本武士对自杀有种很奇怪的态度:失败了要自杀,甚至成功了也会自杀。他们觉得无论成功与否,自己已经尽最大努力了,人生再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所以就选择了死。像《十三刺客》里的新左兵卫在即将完成刺杀任务时,多此一举地扑上齐韶的剑,很可能就是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武士荣誉,而且以后再无机会获得更大的荣誉才那样做的。我以前一直很不解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自杀理由——“我感到自己再无创造力了”,了解日本武士道后,我似乎有些理解了。
日本武士这种对死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行事爱走极端,这种以身殉道的行为除了能让人起点鸡皮疙瘩以外,也不值得提倡。但他们那种对信仰的执着与恪守,却是值得人竖竖拇指的。

二、礼坏乐崩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从来没觉得它是褒义。”这是我一位大学同学的话。当时我们正在讨论“鸦片战争”的原因,我提到“英国人要打鸦片战争,是因为他们受不了中国的礼仪,比如对官僚磕头下跪、不许妇女进入商馆、不许普通外国人乘坐轿子等”,这个观点是我照搬美国前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的,他的原话是“战争的起因不是鸦片,是磕头。”这句话较形象地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西两种文明的冲突”,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史学家的观点。

      这次看日本武士电影,感触最深的首先是日本的武士道,其次便是这些电影里的礼仪。看中国的武侠,很少有时时都注重中国古代礼仪的,即使有的电影涉及到也只是走个形式,况且对于大侠来说,礼节就是屁,太注重礼节就不豪迈了。日本是个很善于学习的国家,并且能将学来的东西发展到极致。而日本封建时期,他们主要学习对象是中国。所以,我有理由推测这些武士电影里展现的礼仪,应该大部分都是学自古代中国,例如《黄昏清兵卫》里有个片段,女寡妇朋江经常和清兵卫碰面,然后她嫂子就说她“这样子不成体统”。这就与封建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类似。再例如清兵卫到家后,他的女儿们要一一向他问好,他也要向他母亲请安。这也与中国传统礼仪如出一辙。这套礼仪繁琐复杂,现代人除非有受虐倾向,绝对无法忍受。如果清朝末年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难理解为何英国人要出兵打中国了。现代人追求的是自由、平等,下跪,想得美!
      中国人自从摒弃礼教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进步,也在许多方面乱了套。套用一些学者的话,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礼坏乐崩”的社会。“礼坏乐崩”这四个字,我最早是在许倬云为“厚黑教主”李宗吾所写《厚黑学》的代序中接触到的,他说:“李宗吾的厚黑学理论,发之于二十世纪的前半段。那时的中国,文化已在崩溃之时,本已腐烂,更何况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一百多年来,中国在救亡与寻找新方向的双重压力下,各种价值观纷至沓来,令人迷惘。这是一个礼坏乐崩的局面。”这段话虽是说上世纪的中国,却也与如今的中国社会局面十分吻合。现在的中国人的确处于一种迷失的状态,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无法分辨一些观念的好坏,所以社会上才会产生许多奇怪的现象,比如过分看重物质、漠视文化、对性爱的随便等。这是中国人过于急切通篇废除中国古代文明,而又未完全接受西方文明的后果。
      我并不是在鼓励大家开倒车,回头去读“四书五经”,只是想说,中国人应该尽快探寻出一些能信仰的东西。无论这个信仰是好事坏,但只要有了,人才不会迷失。就如日本人执着于武士道一样,尽管它有诸多弊端,却也为武士阶层树立了价值观,指导了他们的生活。
那么适合中国的信仰是什么呢?我想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智慧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觉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既要尊重人的本身也要尊重人的灵魂。

三、对中国电影的启发
      近十年来,中国的武打、武术、武侠等动作电影有明显式微之势。究其原因,除开现代人更偏爱那种轻快的电影之外,我想更是动作电影近几年鲜有突破、佳作屈指可数的缘故。
我不是导演,对武术、动作设计也没有研究,只是一名热爱动作电影的普通观众,只是觉得中国的动作电影里的打斗都是一套一套的,太过连贯,就像预先排练好了的似的。这种打斗,初看起来或许挺酷,但只要稍微进行逻辑思考,就会觉得这样设计不够真实。日本动作电影则不然,更注重写实,注重比武时候对手间的试探,注重比武氛围的营造。下面我就分享下我这几天从日本武士电影受到的启发。
  由《影子武士》受到的启发:是否可以拍一部武侠战争史诗呢?
  由《十三刺客》受到的启发:打斗是否可以更cult一点,更热血一点呢?
  由《宫本武藏》受到的启发:是否可以在打斗以外,多兼顾下道义的东西呢?
  由《黄昏清兵卫》受到的启发:武侠电影是否可以多关注下人物的生活,还原真实的打斗呢?
  由《浪客剑心》受到的启发:动作设计是否可以同时兼顾写实和写虚呢?

      徐浩峰曾表达过他对中国武打电影的一个看法“真实的比武不是这样的”,所以他拍了《倭寇的踪迹》。这部电影或许还原了真实的比武,但是看惯了武当梯云纵、独孤九剑、蛇形刁手的我,却反倒觉得它不真实。这是个很有趣的感觉。我想,电影要取得突破,不仅要导演不囿于成见,观众的思维也得跟得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