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曾经狂热喜爱摇滚乐的我,最大梦想就是成为一个职业的电台音乐DJ(就像《海盗电台》那样,也只差一步)或是成为王晓峰、李皖那样的优秀乐评人(这个离得很远,一辈子也实现不了),后来却从事的主要是和音乐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焚琴煮鹤般的工作,我知道梦想破灭了。但是当我有一天看到了《成名在望》(AlmostFamous),我瞬时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套用一句《少林足球》中大师兄的一句话“我胸中嘅一团火,系唔会熄嘅!”(记住,念的时候一定要用广东话!),所以立刻把她列入了所谓的“十部摇滚电影”的名单(这个名单至今似乎仍在网上广泛流传)中。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虽然《不日成名》在表现1970年代初期那个摇滚乐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已经尽量追求真实,摇滚乐的阴暗面(混乱的性关系、毒品以及乐队成员的勾心斗角和过度商业化)都有所反映,但是和英国的几部摇滚电影相比,如《迷墙》、《席德与南希》还有《紫醉金迷》等,她还是显得温情脉脉了一些,所以我同意某些人的意见,这部影片的口味还可以再重一些。
不过对于熟谙摇滚乐的导演卡梅伦•克劳来说,更大的可能还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才没有触及摇滚乐那些更黑更深的层次,而是着重于塑造一种浓厚的怀旧气氛,把摇滚乐塑造成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形象,这点,他也确实做到了。
不过《成名在望》仍然还是一部优秀的影片,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导演在电影中真实的还原了1970年代那个摇滚乐年代的迷人气氛,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是熟悉那个年代音乐的人,都会引起共鸣,从而感慨万千。
我自认属于后者,必须承认,导演和本片音乐制作人Nancy Wilson(导演的妻子,前Heart乐队主音吉他,Heart乐队曾是摇滚史中最成功的女子核心硬摇滚乐队)为我们选择了一批那个年代既好听,又不是那么大众化的摇滚名曲,让观(听)众能够沉浸其中,又不致厌烦。
Cameron Crowe是那种对摇滚乐特别有感觉的导演,不,准确的说他是一位会导演电影的乐评人,我们都知道,Cameron Crowe和影片中的主角,由Patrick Fugit 饰演的William Miller有着同样的经历:在15岁时曾经为《滚石》杂志撰写过一篇关于新晋乐队“Yes”的文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成为《滚石》杂志副主编(关于《滚石》杂志,不做太多介绍了,他相当于摇滚乐中“核心打钩”期刊,类似于《北电学报》或是《中国法学》之类的,呵呵),最终改行去了拍电影。
所以由他这样的导演掌控这样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摇滚电影,自然是毫不费力,手到擒来了。
好了,我们该谈谈那些美妙的歌曲了。据统计,这部影片里总共出现了52首歌曲,不过原声碟中只收录了17首歌曲,我这里主要介绍原声碟中的音乐。
篇首的主创字幕,以铅笔书写,很有味道,也符合那时的场景,这时的一曲配乐未出现在原声碟中,应该是Nancy的作品。
原声碟中的第一首歌,著名民谣组合Simon & Garfunkel的America,出现在Miller姐姐和妈妈发生争吵离家出走的片段,她说这首歌代表着她相当空姐的理想。
姐姐在离家之前把她的那些摇滚乐唱片都留给了Miller
America这首歌收录在Simon & Garfunkel1968年的专辑Bookends(这是他们最好的专辑,几乎首首动听,影迷熟悉的《毕业生》主题歌Mrs.Robinson也在其中),后来也曾作为单曲发行。歌曲当然很动听,歌词则是关于Kathy的另一首“美国梦”的故事,所以最后说They’ve all come to lookfor America,歌曲并不能算是正宗民谣,因为后面加入了合成器,但也因此变得层次更加丰富。
在显得非常古板的妈妈眼中,Simon &Garfunkel这样的组合不可以接触,因为他们“抽大麻”,其实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形象就算是比较干净的了
姐姐给Miller留了张字条,要他去听一张叫做Tommy的唱片,“点着蜡烛听,你就会看到你的未来”
Tommy是英国组合The Who1969年推出的双唱片专辑,被誉为史上第一部“摇滚歌剧”(the Wall的先驱),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巨大成功,1975年还被拍成电影,后来也被改编为音乐剧,不过似乎反响不够大。
影片中出现的是Tommy这张专辑中Disc1中的第五首歌Sparks,这是一首纯乐曲,不过原声碟的版本比原专辑的要长一些,是1970年的现场专辑Live at Leeds那个版本。主音吉他手Pete Townshend在本曲中用厚重的原声吉他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气蕴,并没有很多的炫技性演奏,但却“拳拳到肉”,显示出他扎实的吉他功底。
作为当时与Jimi Hendrix,Eric Clapton以及Jimmy Page(Led Zeppelin主音吉他)齐名的摇滚吉他手Pete Townshend,虽然在舞台表演中也经常的火爆,但是在录音室中几乎从来不会过火,恪守他一个乐手的本分。
Yes乐队的I've Seen All GoodPeople-your Move,出现在Miller的第一次采访的时候,对于导演来说,Yes具有特殊意义,放在这里是影射少年Cameron Crowe靠给《滚石》写了一篇关于“Yes”的评论一举成名。这首歌的风格还是比较偏向民谣,还没有表现Yes后来古灵精怪的激进艺术摇滚特质,在后来主唱Jon Anderson还和著名电影音乐人Vangelis组合了一支叫做“Jon&Vangelis”的乐队,也比较成功。
也是在Miller第一次采访,她遇见了Kate Hudson扮演的Groupie(追随摇滚乐队的疯狂女粉丝)Penny Lane(这显然是个假名,因为她是the Beatles的名曲)
接下来就是Stillwtaer乐队现场演唱他们的名曲Fever Dog,我们都知道Stillwater是影片里虚构的一支乐队,导演CAMERON为扮演乐队成员的四个演员找来著名吉他手PETER FRAMPTON组织了一个培训班,打造了一支形神皆备的70年代摇滚乐队,影片中的这首歌的现场演出几乎都是由演员完成的,听起来也是像模像样,让人不得不佩服。
这首歌在风格上比较接近当时风行的硬摇滚风格,类似Black Sabbath或是Led Zepplin,由善于驾驭这类风格的Nancy Wilson创作。实际上影片里的Stillwtaer的经历也被认为是1970年代那几支硬摇滚乐队的综合,除了上面提到的,也许还有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40分19秒,英国老牌歌手RodStewart的Every PictureTells A Story出现,这是一首老
Rod的名曲,带有明显的硬摇滚/蓝调风格,几乎每次选他的代表作都会是这首歌,熟到我都不不想评论了,其实我觉得Maggie May更好听些。
51分,乐队第一次坐大巴巡演的镜头,背景音乐是南方摇滚代表人物之一the Allman Brothers Ban
d的One Way Out,这支乐队凭借华丽的双主音吉他演奏为著名,他们深刻领会了Blues即兴发挥的精
髓,现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特别是主音吉他之一的Duane Allman,经常在舞台上作天马行空式的
炫技式演奏,这首One Way Out选择他们1971年那张最出色的现场专辑Live at East Fillmore,真是百
听不厌。
60分钟,Miller在演出间隙采访Stillwater吉他手Russel的时候,我们隐约听见背景中传来同为南
方摇滚代表的乐队Lynyrd Skynyrd首张专辑pronounced 'l?h-'nerd 'skin-'nerd中的慢板作品Simple Man
,这首歌虽然不是Lynyrd Skynyrd最著名的代表作,但我也很喜欢,吉他和弦对后世的重金属/硬摇
滚慢板Ballade风格有较大的启发作用。这首歌的曲调优美,也被后世的多为歌手(团体)翻唱过。
65分钟,Stillwater贝斯手在演出中被电倒的那场戏出现的歌曲,仍然是由Nancy Wilson作曲的the Love thing,和Fever dog相比,这首歌更重,吉他的戏份也更多,应该是在专业人士帮助下完成的。
82分52秒,乐队再次踏上巡演的大巴,Elton John的Tiny Dancer出现,这时大巴中的气氛有些僵
持,由于T恤事件和吉他手吉他手Russell嗑药醉酒的影响,大家都不说话,这时先是贝斯手Bebe,
然后是Penny Lane,最后大家都跟着哼唱起来,一时间所有不快似乎都烟消云散,这场面很是动人
——记得大学时代我和一群小伙伴在一艘开往杭州夜航船上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真是其乐也融融,
也许确实封闭的环境容易使人放开自己的情绪吧。但一时的欢乐是掩盖不了乐队的问题的,之后乐
队矛盾又总爆发了。
说实话,我对Elton John爵士始终不太感冒,觉得他的特点不够突出,歌艺也不咋地,曾经
听过一张叫做Two Rooms的向Elton John致敬专辑,我觉得似乎每一位歌手都比原唱要强。
89分钟,一群Groupie“调戏”Miller,并且导致他最终“失身”的一场戏配乐是Nancy Wilson
为本片创作的配乐Lucky Trumble,并且由Nancy亲自演奏吉他,这首慢板的乐曲轻柔舒缓,很有放
松的效果,事实上,Nancy还为本片创作了好几首配乐,但只有这首收人了原声碟。
95分36秒,本来打算回家的Miller还是在Penny和Russel的“蛊惑”之下跟着乐队前往克利
夫兰这个摇滚圣地去“朝圣”(我也去“朝圣”过),这时本片最具个性,也是最棒的一首歌,D
avid Bowie的I'm Waiting For The Man伴着晨光出现在画面中,初听这首歌,我还以为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演唱的原版,因为声音太像Lou Reed,编曲也差不多,后来看了原声碟
,才发现这是另一位巨匠David Bowie在某次Live中翻唱的,这个变色龙模仿的可真像,当然仔细
聆听还是有区别的,David Bowie的声线更厚重一些,而且在歌曲后部添加了长时间的吉他solo。
I'm Waiting For The Man选自 the Velvet Underground1967年那张最著名的专辑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后来Lou Reed单飞后,也经常演唱这首歌。
105分钟,伴随着英国老牌民谣歌手Cat Stevens的温柔之作the Wind的歌声,Penny Lane拿着玫瑰一个人在空旷的体育馆时而拈花微笑,时而独自起舞的场景不知怎么就突然打动了我,Penny Lane是幸运的,也是孤独的,她是Groupie,但也不是那种肤浅的只想和乐队成员上床的歌迷,她有自己的思想,她像一个可人的大姐姐,指引着Miller走向一个影评人的成名之路,从此我喜欢上了这个拥有迷人微笑的演员Kate Hudson,虽然后来她似乎没有什么惊人之作。
这首Cat Stevens1971年的专辑Teaser and the Firecat中的歌曲the Wind,以一把吉他作为伴奏,清清淡淡,虽然老Cat嗓音并不吸引人,但是仍然如冬日里和煦的暖风,掠过我的心头。
紧接着这首清新制作的就是一首比较狂暴的吉他曲,它是Jimi Hendrix的Voodoo Child,伴随着歌声,Stillwater一行人开始了改乘“专机”巡演。这似乎影射Led Zeppelin。
说曹操,曹操就到,在之后乐队到达纽约的时候,一曲Led Zeppelin的Misty Mountain Hop响起,来自他们最著名的专辑Led Zeppelin IV,CameronCrowe实在是太爱Led Zeppelin(和我一样,呵呵),1992年,Atlantic唱片公司发行4张(盒)装的Led Zeppelin精选的Boxset,其中的内页介绍就是请Cameron Crowe写的。
本片总共出现了5首Led Zeppelin的歌,追平了影片的主角Stillwater,不过只有一首That’s the Way出现在原声碟中。
在Penny Lane嗑药昏迷之后,Miller和Penny在纽约中央公园谈心,之前是著名黑人盲歌手Steve Wonder的1969年的一首漂亮的情歌MyCherie Amour。这暗示Miller有些爱上Penny了。之后在Nancy Wilson的吉他声中,Miller送走了Penny。
这段Penny无声的跟着念飞机航班安全提示的镜头真是可爱
随后飞机遇险之后,Miller来到《滚石》杂志的总部,这时一首吉他和口琴对答的配乐出现,非常好听,应该也是Nancy的原创作品,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收入原声碟中呢?
至于片中那首反复出现的吉他曲,也是Nancy的作品,叫做Cabin In The Air,同样原声碟中也没有的。
最后出现的是冲浪音乐组合Beach boys的Feel Flows,这首歌采取了当时很盛行的“录音回授”技术,制造出一种特殊的迷幻气氛,而中段很长的一段吉他和箫的solo更加强了这种迷幻的感觉。此歌原收录于Beach boys1971年的专辑Surfs Up,此时冲浪摇滚(Surfin’Rock)热潮早已褪去,这首歌显示出Beach boys在擅长和声的同时,对吉他也颇有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