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头伴随着火车呼啸声中永浩那句呼喊:“我想回去”,开始了倒叙的故事)
(绝望的永浩)
(永浩在探望文素丽的路上,请她的女儿吃薄荷糖)
(永浩在病床前探望文素丽,贯穿电影的线索薄荷糖,直到最后才能知道它代表的意义。)
我从没见过《薄荷糖》这样的叙事方式,它比残忍更加残忍,比悲伤更加悲伤。与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两种残酷叙事手法的极致:《莉》用曼妙的音乐和浪漫的画面去伴奏、去装饰、去反衬残酷;而《薄荷糖》则用倒叙的方法将一个绝对残酷、绝对悲伤的故事缓缓道来,逐渐剥去残酷的外壳讲成一个迷惘的青春故事,这个手法是回忆、是倒叙,所以结局越美好,观众内心越悲痛。留给男主角的残忍的结局是注定的,是开始就展现给观众的。如同将打碎花瓶的过程逐帧回放还原,花瓶在一点一点修复,直到它当初那么瑰丽,可是事实上,我们知道它在现实世界里早已经分崩离析了,这种回忆的痛苦是千丝万缕般碎裂在心中的开放的。
(贯穿电影的线索薄荷糖,直到最后才知道它代表的意义,原来这个女孩每天要包1000个薄荷糖。)
(只因为他喜欢摄影,她便一直记着,为他整整攒了5年的钱去买一个相机。)
薄荷糖,贯穿了他的人生,清凉的薄荷糖,社长你为什么不喜欢呢?原来他也曾经喜欢吃薄荷糖,结尾年轻的文素丽的将薄荷糖递给永浩的一刹那,我的心仿佛中了枪一样,因为那个女孩子用轻松的口吻说:“我在工厂,每天包1000个薄荷糖。”永浩那时候喜欢摄影却没有相机,只能摆一个摄像的动作。1979年秋,郊游,这个时刻女孩默默的记了下来,1984,秋,这个女孩去看他,送给他那部她攒了5年的钱买的相机。5年,每年大约要包260000颗薄荷糖,5年,女孩一共包了1300000颗薄荷糖才为他买了这部相机。她说:“你的手很特别,又短又粗,有点丑,不过看起来很温柔。第一次见到你,我就想,拥有这样一双手的人,一定很温柔。”温柔?他笑了,然后挽起服务生的裙子,去摸她的臀,现在,还温柔吗?的确很温柔。女孩流泪了,她不知道为什么他变了。他送她上了火车,将相机还给了她。
永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要斩断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她太纯洁了,太纯净了,太美好了,而他已经深陷罪恶的泥潭,自我的束缚日益勒紧他的灵魂,他刚刚拷问完犯人的双手,还能像当初那么温柔吗?
亲手打碎女孩心中那个温柔的自己,以为对自己残忍就能成全对方,以为自己承受一切痛苦。
真的能如此吗?
永浩每当承受不住内心压力的时候,每当不能原谅自己的时候,就会条件反射般的瘸腿,将“光州事件”中对自己的那份谴责的情绪抽离出来。送走文素丽之后,他娶了饭馆老板的女儿。
永浩从来没爱过他的老婆,她不过是一个生活符号,仅此而已。
他的老婆要求的并不多,一直主动去迎合永浩,尽管永浩从没为她付出过任何感情。就算当年少女的她请求永浩教她骑自行车,永浩也没有好好地教她骑自行车,他完全没有保护她,放任她随意摔倒。所以她婚后出轨的情人是教她开汽车的教练。女人始终是需要呵护的。
永浩在饭席上虐待狗、说他讨厌狗,朋友问为什么讨厌狗呢?他回答说:“因为是狗。”其实永浩是讨厌他自己。永浩用恶狗的表情恐吓“犯人”,几年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吓唬他的小孩(他当时并不知道是犯人的孩子)。在那个全斗焕统治的政治黑暗年代,经历了部队暴力训练氛围和光州事件的误杀学生惨案后,永浩为了保护脆弱的自己不得不披上恶狗的面具,他学狗凶恶的样子不过是为了武装自己脆弱的心灵,而他的内心深深地厌恶已被社会改变的自己。
憎恨被社会改变了的人生,永浩想回到过去,于是火车带着他、带着屏幕前的我们逐年回到了过去。每一次画面亮起都是火车行驶在田野的画面,每一次画面沉暗下来打上去的都是倒退的年份和那时候发生的、改变他人生的重要事件。结尾他回到了1979年秋天的郊游时光。
他对文素丽说仿佛曾经来过这里,文素丽说,肯定是在梦中吧。电影的过去仿佛变成了现实,一切的悲痛仿佛都只是曾经的经历,如果人能够在逆流的时光中度过,那么昨日的痛苦、往日的悲伤都仿佛只是噩梦一场。
在结尾时间长达1分10秒的长镜头中,永浩慢慢地走向列车行驶的桥梁,在小河边躺了下来。他望着桥梁上驶过的火车,在秋日灿烂的阳光下情不自禁地恸哭。如果我们都能回到昨天,一切都是个残酷的噩梦该多好;如果现实只是个噩梦,生活还是那么纯净美好该多好;如果那列秋日的列车真的能带我们回到我们回不去的从前,又该是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