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电影及电影人及电影发烧友的联盟公社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港片记忆】黄叶舞秋风之红伶心事——回顾《阮玲玉》的配乐

$
0
0

中国香港威禾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出品,1992

导演:关锦鹏                                                            8.6

音乐:小虫(陈焕昌)                                                 9.2

 

 

 

      1990年代初是台湾流行乐坛无比热闹的时期,两大唱片公司:滚石和飞碟之间的竞争也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相互挖角的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先是1991年底,滚石挖来了飞碟的当家花旦黄莺莺,而不久之后,飞碟就还以颜色,成功的说服滚石女唱将潘越云跳槽飞碟,这也算是当时唱片界的轶闻了。

 

     不过两位女星在转换东家之后似乎都有些不适应,没有特别的重量级作品问世,声势也远不如过去那么风光,看来还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

     话虽是这样说,其实黄莺莺到滚石以后还是有佳作的,像《宁愿相信》这张唱片就很不错,还有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话题,由小虫作曲,黄莺莺主唱的《阮玲玉》电影原声大碟——《葬心》。

 

      小虫是台湾知名的音乐人,滚石1990年代前后的强大幕后台柱之一,曾经创作过《亲密爱人》(梅艳芳),《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钟镇涛),《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潘越云),《心太软》(任贤齐)《小雨来的正是时候》(郑怡)以及《爱江山更爱美人》(李丽芬)等脍炙人口的流行名作,《阮玲玉》是他第一次为电影配乐,就大获成功。虽然卖的不算好,但其艺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在台湾乐评人评选的台湾流行音乐100最佳专辑(1975-1992)中,《葬心》名列65位。

 

      应该说《阮玲玉》音乐能取得如此成就,和导演关锦鹏也有极大关系,他要求小虫反复观看阮玲玉的电影片段和相关报道,多听那个时代的音乐,感受那个并不十分遥远却显得有些陌生的年代。而小虫也的确不负众望,精准的把握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与魅力,并以浓烈怀旧但绝不陈旧的曲风征服了听众。

黄莺莺在影片里其实就演唱了一首歌曲:《葬心》(三个版本),但就是这一首歌曲就展现了她作为乐坛实力唱将的风采,最突出的就是她那对气息的精准控制(还记得过去KTV里一些女士经常演唱的歌曲《哭砂》吗?那就是黄莺莺的原唱,唱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在气息上很难把握好的歌曲,而黄莺莺的演绎只能用出神入化来形容,在我后来听过的华语女歌手中,不算R&B的那批,气息的控制似乎只有孙燕姿和蔡健雅能与之相提并论)。

     特别是她模仿30年代曲风演唱的《葬心》第二版——《野草闲花蓬春生》,最初很多人都以为这是阮玲玉自己或是1930年代某位类似于周璇之类的歌手的演唱,后来因为抗战题材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军人阿译最喜欢唱这首歌,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其实,这是货真价实的黄莺莺演唱歌曲,唱片制作人(也是小虫)故意采取了过去单声道的录音方式,再加上沙沙作响的老式78转黑胶唱片噪声,那种旧上海的气息简直就是扑面而来。听着此歌,我们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昏黄的下午,花园洋房或是石库门式的老房子里,留声机上,唱片随着唱针一起一伏的缓缓转动,发出细碎的声响,而身着旗袍的美女,人淡如菊,独立窗前……黄莺莺在这首歌中模仿1930年代流行歌手细声细气的演唱方式,最大限度的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歌手演唱方法,仿真度极高,也难怪有人误认。

影片开头联华影人在澡堂里议论阮玲玉时,隐隐传来的配乐就是《野草闲花蓬春生》

当然,此首歌的成功,词作者姚若龙也是功不可没:

“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

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

是贪点儿依赖

贪一点儿爱

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

怎受的住这头猜那边怪

人言汇成愁海辛酸难捱

天给的苦给的灾都不怪

千不该万不该

芳华怕孤单

林花儿谢了连心也埋

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

天给的苦给的灾都不怪

千不该万不该

芳华怕孤单

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

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 

林花儿谢了连心也埋

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

     这样的歌词,恰恰是阮玲玉短暂而光彩凄苦一生的真实写照。每次听来,都让人无限感怀。如果说《野草闲花逢春生》还是一次成功的“模仿秀”,那么现代版的《葬心》则真正展现了黄莺莺作为当代流行歌手的实力,这首歌以黄莺莺无字的吟唱和小提琴形成对答开始,然后是打击乐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旋律凄美的序曲(这一段序曲极其精彩,甚至超过演唱本身),然后黄莺莺唱出“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的唱词,韵味即出,小提琴转为配角,时隐时现的反复衬托女歌手的深情演绎,中间则是一段由弦乐和吉他奏出的短暂过门,再重复演唱,结束。听完整曲,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黄莺莺以她那饱含情绪的演唱,使我们会恍惚产生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相信她也曾如张曼玉一般,用心去体会阮玲玉的一生,那种艳丽而哀婉的伤感,真正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电影音乐的魅力。

     除了《葬心》以外,影片中还有一首插曲《新女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歌了,是阮玲玉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有影响的作品《新女性》的主题歌,当时也是由影星陈燕燕和黎莉莉演唱的(影片中刘嘉玲和叶晨为我们再现了这一幕),但和《野草闲花逢春生》一样,这是音乐制作人故意“做旧”的版本,在编曲和演唱上都尽量追求当时的那种感觉,只是由于加入了突出了节奏部分,显得比原版要快些,而演唱方法上也显得比较“新”,因此整曲既怀旧又显得时髦。

    另外一首无字声乐《决心》出现在影片44分,聂耳和黎莉莉等一干进步影人,在“一•二八”抗战之后,决定要以文艺(歌曲)来鼓舞大家的斗志,整首曲子在大家的颇有鼓动意味的低声哼唱之下,颇有忍辱负重之后要奋起爆发的感觉,这正是当时民族矛盾激化的真实展现,一腔热血的影人也以自己的力量为救亡运动做贡献。

这首声乐作品短小精悍,旋律流畅,虽然非常低沉,但是并不因此显得颓废,反而充满振奋人心的力量。

这首歌确是聂耳的作品,熟悉中国早期电影音乐的都知道这其实是孙瑜1934年导演的反映劳工生活的电影《大路》中的主题歌《大路歌》(只出现了前奏),虽然用在这里也很合适,但影片里的1932年就出现这首歌,显然是“穿越”了。

个人觉得,如果这个时候如果大家唱的是另一首当时流行的著名抗战歌曲《抗敌歌》(原名《抗日歌》,韦瀚章、黄自作词,黄自作曲,曾被用作台湾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主题歌),可能更加合适。这首歌雄壮而豪迈,充满着力量和决心,是当时中国人民誓死抗战的真实情绪写照,也符合历史事实,可能影片这里要突出聂耳的形象吧,因为黄自虽然是著名音乐家,但却并非是电影圈里的人,我们也不必过度纠结于此了。(不过这首歌由于当时为避免刺激日本人而被迫改名的典故在影片里也有反映:某部片里台词的“日本人来了”被改成“敌人来了”。)

影片里的几首纯乐曲也是可圈可点,虽然大都是由《葬心》的主旋律发展而来,但也各具特色,在影片中起到相应的作用,但这些乐曲有一部分采用合成器演奏个人感觉韵味稍显不足,情感有些单薄,比如《还情》,如果用真实的弦乐和钢琴不知是否效果更好些,这方面感觉另一首同样来自《葬心》主旋律的《恍如隔世》因为主要采取了真实乐器,就显得厚实的多。

 

张曼玉在本片中为我们奉献了极为精彩的表演

《雪夜》是表现阮玲玉出演《神女》时的配乐,另两首乐曲《恨晚》和《无缘》分别是片中两场舞蹈戏的配乐。《恨晚》出现在32分左右,表现阮玲玉和唐季珊相识的情景,这是一首缓慢的伦巴舞曲,颇有老上海百乐门舞厅音乐的风范。

另一首《无缘》则出现在128分钟左右,是阮玲玉自杀之前的最后一场舞蹈戏的配乐,这是一首集锦舞曲,先是一段慢三,然后是探戈版的古巴民歌《鸽子》,最后则是另一首《西波涅》Siboney,尤其是最后一曲,表现的是张曼玉饰演的阮玲玉最后独舞的场面,只见她面带笑容,轻柔的扭动曼妙身躯,此时全场似乎就只剩下她一个人,完全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里,真应了那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她最后的绝唱,也是她内心压抑痛苦的情绪总释放,暗示她短暂的一生就如灿烂的夏花,比烟花还要寂寞,绚丽多姿又使人心生悲悯。

Siboney这首歌是1929年古巴人Ernesto Lecuona创作的一首伦巴,这首旋律优美伤感的爱情歌曲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费里尼的半自传性影片《我记得,想当年》回忆童年时(Amarcord)也有出现;后来擅长演唱伤感歌曲的美国女歌手Connie Francis曾经演唱过这首歌,我们熟悉的就是这个版本,王家卫在《2046》中也选用了这个版本的歌曲。
谁又能想到现在的张曼玉开始进军歌坛了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