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奥色治郡》是一部出类拔萃的电影,虽然它未能在2014年初奥斯卡上折桂,但是它无论在戏剧结构还是意识敏感度上,都绝不容人忽视。这部题材专注于美国家庭及伦常关系的电影拥有别具一格浓郁的戏剧表演风格和淡泊隐没的场面调度手法,在梅丽尔·斯特里普,朱莉亚·罗伯茨等老戏骨强烈且饱具光芒的飙戏同时,却谨慎白描着这个破碎的大家族所处的场景和背景乐,包括那些遥远而淡然的美国印第安平原的风光。这种尺度上的把握和合理结合使得这部电影完成得非常平衡,没有“太过”的感觉,在拍摄思想上是一种难得的取舍,尤其是当这部电影里聚集了那么多珍贵的演员和戏本资源时,如何驾驭繁多的人物群像和深重复杂的家族历史,“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演绎方法必须上的智慧和谋略。
这部电影所说出的真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尤其是喜欢“一家和睦,其乐融融”的中国人。中国人太注重生活和家庭的形式感,总在竭力掩饰、逃避矛盾和生活真实的面孔。因此我们有太多乱糟糟吵闹闹且结尾一致统一,幸福到惊人相似的家庭伦理剧,我只能说,中国人在家长里短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他们如此专注于家庭以至于整个人生都可以为之献身,任何家庭里鸡毛蒜皮的事都够他们嚼巴好几天,放大到无穷大。所以中国的青年们一毕业就老了,因为他们被每个家庭押解着,奔赴婚姻和家庭,奔赴高昂的房贷车贷及孩子。他们几乎来不及活出自己就开始为别人而活,变得未老先衰,患得患失,忧心忡忡。这种局势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为自己活过的年轻人即将变成又一代控制欲超强的父母,来试图侵占下一代孩子们生活,为他们择业,择妻,买房,强行占据他们的生活。家庭卫道士们从自己的生活中伸出手和嘴巴来,肆意干扰干预别人的生活和隐私,并且以“爱”或者“关心”的名义来实施“控制”,致力于创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生活,这种虚伪与专制有时让人惊心动魄,惊悚程度似乎远远超过了《八月奥色治郡》里家族的反目和分裂。《八月奥色治郡》里的清醒是我们所不愿意有的,因此我们回避着它,刻意回避着真相。这部电影所创造的女人们虽然也痛苦,但是她们却兀自拥有一种潇洒和自由。瓦奥莱特即使一眼就看出生活那么多的伪装,她也照旧是那个满不在乎叼着烟卷,在大宅里晃悠的疯癫夫人,她活过了大萧条,活过了母亲的家暴,也活过了丈夫的背叛和女儿们的离弃,她学会了不在乎,而且她还会用很多机智和幽默的话语来回应这些欺骗和伤害,也这使得她的形象充满悖论却极具魅力,具备自信和强势而咄咄逼人,强势地驾驭着复杂的家族和家族内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先锋戏剧和电影总能走在整个世界的前列,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角色如此现实,丰富和坦率,思想意识是如此的敏锐,敏感,丰沛,勇敢,它们能够辨别真实与假象,而不是沉浸于假象,教人自欺欺人(中国很多家庭剧都特别善于自欺欺人),它们敢于去揭开最后一层纸,把生活撕开,露出血淋淋的真相给世人看,来警告我们不要盲目地生活,人需要对世界保持观察和敏感,需要拥有独立的态度,这才是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保证和先决条件,也是你的尊严和权利;不然你很容易沦为输入他人意志,靠别人发布命令而机械活着的机器人。《狗镇》是这样,《八月奥色治郡》也是如此。
回避只能是暂时,假象终究破灭。王菲在歌里唱到“该来则来,无处可逃”,总有一天,生活会追上我们,逮到我们,强迫我们一起去揭开谜底。
从这部电影中,很多生活的真相被揭穿了。无论是美国祖籍南方的旧式大家族,还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伦常,家庭都是相似的。我们都共享其中的谎言与欺骗。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其中饰演这个大家族的母亲瓦奥莱特,一个拥有三个女儿,曾经是南方美人的女性家庭领袖,她充满戏剧方法且霸气十足的表演就像这出大戏那强劲有节奏的心跳,时刻领导着这部电影继续进行,也保证着它的首尾完整和风格统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发音充满着戏剧技巧,严密把握着这部充斥语言和争吵的电影的整体节奏与进度,为这部电影里贡献了最大的运行动力和最璀璨辉煌的艺术表演。
瓦奥莱特这个名字在英语发音中听起来很像“violent(暴力的,剧烈的,犹如暴风的),”从丈夫Bev的书桌上摆的照片里,我们可以一窥瓦奥莱特盛年时,轻盈亲切的风姿,她是一个典型的,来自美国南方的美人。南方佳人在美国历史上声名在外,在没有废除农奴制的南方,优渥娇宠的家族背景调教出一批拥有高贵教养和美貌的南方女儿,她们在外表优雅的同时,也具备着父辈种族歧视的偏执观念和倔强的生活意志,是美国转瞬即逝的一代贵族里的宠儿,有良好严谨的教养与淑女风范,实际上她们也并不辱这个名声,有很多南方小姐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传奇。美国南方家族因为拥有丰沃的土地,辉煌的大宅和数不清的黑奴而在生活方式和传统态度上跟他们一直崇慕的英国贵族非常相似,他们甚至也沿袭着贵族小姐午后休息,丰盛的下午茶以及英式绅士派对的传统(这些都可以从《乱世佳人》中一窥一二)。美国人喜欢自己的历史,被南北战争和工业最后征服的倔强而高贵的南方是他们一直难以放下的心头至爱与隐痛。
瓦奥莱特就是那曾风姿绰约而如今不得不面临破败与孤独的南方。从她在家族聚餐上骁勇善战,野心勃勃的自我演说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她年少时虽然经历了黑暗的童年,但依旧是位非常成功的女性,“成为家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的女孩子”,“我们经历了太糟糕的过去,但是我们发达得非常快,瞬间上升”。这句话几乎可以成为美国历史的缩影,美国以一个狭小的殖民地起始,在短短几百年的发展中,它上升得太快了,它上升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它无法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及精神秩序。瓦奥莱特也并非像现在这么暴躁,阴郁和绝望,她曾经在这片广袤的印第安平原拥有豪奢的大宅(建筑很具有旧式南方的特色),她也曾拥有英俊有才华的丈夫,生养了三个后来考上大学的女儿。从迅速在人物背后闪过的大宅内部布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曾经拥有高端精致的品位,包括古式的碗柜,镶满刺绣的食物罩子,银器,还有瓦奥莱特卧室里那些繁复的壁纸和满当当的衣橱。她发着脾气画眼线时,身边有三块正侧镜和一小面放大镜,可以从不同角度照到她的面容,这说明瓦奥莱特也曾经美丽娇矜,注重外貌,养尊处优。
生活其实并不像沉迷于嗑药的瓦奥莱特所说的,一直都那么糟糕。
曾经被女儿们环绕,拥有财富和地位的瓦奥莱特夫妇不得不面临儿女四散,自己破碎且身缠重病的暮年。往往当一个人衰败时,也就是她开始面临生活和他人真实面目的时候,这才是归宿,非常残忍,也非常戏剧。当你发现一直依赖你并崇拜你的儿孙,开始嫌恶你并试图远离你的时候,挫折和衰败可以让人遍尝辛酸,瓦奥莱特患有口腔癌,她味觉不好,但她业已领教。一直好胜且优秀的瓦奥莱特暮年被一个人丢在了腐朽的房屋中,疾病缠身,与陌生的仆人为伴,她怎么看待自己的女儿们呢?她们出生时被娇生惯养,接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却变成一个个灰头土面的中年妇女,穿着粗糙的T恤或者衬衣,她们把自己终身圈禁于家庭中,小镇上,追求或执着于无法安定的感情生活,没有自己的事业,只能依附出轨的丈夫或者幻想白马王子的到来。三女儿凯伦也许还有点打扮,可是她如此的浅薄,依赖,幼稚。也难怪瓦奥莱特大发雷霆,向她们吼到“我们辛辛苦苦供养你们个个上了大学,看看你们都做了什么?!你们一事无成!”
女儿们没有瓦奥莱特活得那么辛苦,她们不理解母亲南方式的高傲与好胜。大女儿Barb(朱莉亚罗伯茨饰演)其实一直都是母亲的最爱的孩子,当瓦奥莱特谴责Barb时,她常拿丈夫Bev做替身:“你知道Bev一直都最宠你对不对?你当初远离家乡,真是伤透了你父亲的心!!”
这句话真实的意思是,Barb一直都是她最宠爱的女儿,Barb的离家伤透了瓦奥莱特的心。Barb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她母亲刻薄敏锐的本性,也继承了她的坚强和家长气质。但Barb并未让母亲满意,也没让她自己满意,她早早放弃了自己的前途(Bev说她有潜力成为一个作家)而跟随丈夫去了邻州生活,做起了不修边幅的家庭主妇。多年之后丈夫如何回馈她的追随和付出呢?一个更年轻的小三儿和分居生活。当她一脸疲倦回到老家,当年疯狂追求她的男孩如今正眼都不瞧她一下。
“感谢上帝让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否则连起床的勇气都没有了”,Barb对女儿说。
瓦奥莱特和她的女儿们,几乎可以代表了女人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年少时的青春靓丽,痴人说梦——三女儿凯伦,到青年时的沉思与渴望爱人——二女儿艾薇Ivy(Ivy对Barb说:你知道不知道我日复一日在这个小镇上,渴望有人能走进我的生活?!);到最后成家立业的Barb,失去青春和美貌一无所有的女人,不得不面对丈夫的出轨与女儿的叛逆。还有瓦奥莱特——老年,疾病缠身且无人照顾,孤独着死去。
这不仅仅是女人的一生,也是男人的。这是所有人的一生。一个状似抛物线的生命历程,顶点永远在中端,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层出不穷的太多问题和不断下滑的人生趋势。这就是生活起伏过后的真相和尘埃落定。我记得有一个名人说过:谁不是在孤独,痛苦和丧失尊严中离开人世呢?
瓦奥莱特不缺钱,她有“满满一整箱子的钞票和价值高昂的珠宝”;她也不缺食物,她的丈夫雇佣了一个印第安厨师乔安娜,做出来的苹果派无人能及;但是瓦奥莱特的口腔每天就像在燃烧,健康每日愈下,只能用金钱去购买更多的安定剂,麻醉剂和缓痛剂。
这也是美国的一生。在美国,毒品和药物滥用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成千上万在生活中倍感压力与孤独的人使用它们,因为他们无处诉说,也没有人可亲近。这些药物令他们畏光(视网膜被破坏)——这就是为什么瓦奥莱特给房子的玻璃换成暗色,出入都戴着墨镜;也让他们丧失活力和热力,畏寒——瓦奥莱特的房间能热死热带鹦鹉,但是她也不准人开空调;另外她时常无法完整说出一个单词,因为她还有肌肉萎缩及僵硬的一系列问题。药物和毒品让她的神志经常处于极度敏锐,兴奋与昏沉和脆弱之中。
一直期望拿着大把钞票换取英式贵族生活的美国和他的南方美人们,不得不与时刻纠缠的精神压力,家庭成员的疏离,丑陋恶心的生活真相还有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做斗争,成为了一个愤怒的瘾君子,与如影随形的孤独做着殊死搏斗,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在岁月中咎由自取,得失参半,不过,谁又不是呢?最后留在瓦奥莱特身边的,只有乔安娜——一个被瓦奥莱特嫌恶的印第安人。宽厚沉默的乔安娜胸前佩戴十字架,也暗示着她是瓦奥莱特行将就木时不得不依赖的宗教的信仰和归宿。这是一个奇妙的结尾,一个环形结构。瓦奥莱特生活的俄克拉荷马州一直都被称之为印第安人州,是印第安人聚集的地方。美国白人曾经用强硬而残酷的手段从这些美洲原住民手里把它夺走,多年来它荒凉如故,并未发达,瓦奥莱特需要乔安娜的照料,强势的她像个孩子那样偎依着乔安娜。这些美国原住民曾经一度被美国白人藐视和屠杀,有趣的是,当他们绝望的时候,他们却倾向于寻求原住民的祝福和力量,把他们视为自己的母亲和来处,这是漂洋过海来到美洲的美国人的母亲,他们被各个大陆所放逐,美国赐予他们食物,安息地,生活和结局。当孩子们长大,离开家庭,人们开始衰老,孤独,染上疾病和绝望,旧式的盛大和奢华与老境的腐朽与孤凉,都是人生必经的四季。平原建起大宅,多年之后它渐渐腐朽,即将被夷为平地,曾经活过的人和曾经红火的生活,随风逝去,就像它们从未来过。个人宿命的渺小感与人类命运所注定的那宏大的孤独与衰亡,形成了剧烈而悲怆的对比与征服。
我一直在想《乱世佳人》里斯嘉丽的暮年,这个不屈的女子,南方的传奇。她怎么面对自己的暮年?当小说结束时,她已经开始孤独,白瑞德不可能再回到她的生活里,他们的婚姻几乎无法修复。斯嘉丽没有气馁,她告诉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不过新的一天总是很快过去,她很快就要面对流逝的时光所带来的衰老和精力不济。斯嘉丽的暮年会不会就是瓦奥莱特那黑暗的孤寂与沉沦呢?
年轻时美人们总是为爱情伤神,她们不应该如此,因为此刻才是她们最好的时光,如果她们知道之后的问题只会变多,而不是减少的时候,她们才能觉悟当下就是最好。暮年的美人总是那么狼狈。不论男女,岁月都是一视同仁。暮年时你我才会惊觉时光的暗害与盘剥,它在多年的奔波与操劳中渐渐抽离你的清醒和健康,甚至剥离你的挚爱与亲友,你历尽甘苦,得到的也只是一片虚空,就像Barb在经历轰轰烈烈的家族裂变之后驾车离去时,平原上的风光,那么安静,那么质朴,又那么真实,如此自然,这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曾经也有风云流动,如今它是一片静止和空白。这是我们起始时的风景,暮年后将再次与它重逢。当我们得知可以生活并有所作为的时光是如此之少时,也许我们就懂得在当下及时开怀与珍惜光阴,更加理解奋斗的意义,因为你不是一直都有机会去奋斗和争取的。未来是怎样的?谁知道呢?又有多重要呢?“就让它自然的来吧,就让它悄然地去吧,就这样微笑地看着自己,漫步在这时光里……”(引自许巍的《时光》)(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时光网”并与作者联系,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