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者”而入殓的人
----《入殓师》
了解到《入殓师》是源自于前一段时间火热的电影《告白》。记得有评论说,《告白》可能是既《入殓师》后另一部获得奥斯卡的电影了。《告白》我看来,虽然很优秀,但似乎不符合奥斯卡的评委的一贯风格,因而期望不高。不过,这部《入殓师》是如何呢?他何以成为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第一部获得奥斯卡的电影呢?
看完了《告白》后,一度想看看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但却一直没有相应的时间。直到昨晚,才找到了这段时间。一直以来对于日本的温情影片比较感兴趣,从之前看过了《十个约定》,一直到现在的《入殓师》。
其实,影片的本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以至于在当年的电影界没有得到极大地关注。因为相比于北野武,岩井俊二这些大导演来说,似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舒缓的大提琴渐渐开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平淡却不平凡的故事。没落的大提琴师偶然发现了一个帮助别人旅行的工作,后来才知道那是入殓师。生活的窘迫使得他接受了这份工作,但却不敢告诉自己的妻子,后来在工作中,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从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从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顿悟。这些就是他作为一个入殓师不断成长的历程。
入殓,就是帮助逝去的人化妆,整容,并送入衣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就是入殓师。影片男主角大悟,开始纯粹为了生存而接受这份工作,但直到其中有一家女儿逝世,在为他女儿入殓后,他父亲来说了:“今天是我女儿最美的一天!”我觉得,大悟也就是从此时才开始得到感触的,坚定了他的信念。渐渐地,在后来的生活中,在熟悉的入殓生涯中,面对一个个逝去的人,却将他们打扮的如鲜活的人一样,他渐渐地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于无常,生命的艰辛,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珍惜。可以说,每入殓一个人,似乎就是体验了他的一生,由此,也更加明白生之价值,死之伟大。大悟,面对妻子的离去,面对朋友的鄙视,面对路人的指手画脚,他无可奈何,但却依然坚持着这份工作,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用他那大提琴,来抒发他心中对妻子的思念,来阐释他对生命的敬畏,来表达他对生活的追求。坚持着,坚持着……而妻子也在后来的生活中渐渐地理解了丈夫。
影片最触目惊心的是最后两次入殓,一是为了他们认识的澡堂老板,一是为了他的父亲。为澡堂老板娘的入殓,让他妻子见识到了他的工作,并认可了他。而为他父亲的入殓,则是让他妻子真正理解了他的工作。由此,才有了后来的美好生活。
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澡堂老板娘的逝去,让我们明白了死的突然和必然。人一出生,就注定是要死亡的,这是自然地规律,任凭你滔天罪恶,任凭你丰功伟绩,总归是要化入泥土,化作尘嚣的。《童年往事》里说,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人的一生,在注定的死亡面前,是何其无可奈何。死亡,不是终结,而是超越,得到的另一种新生,也就开始了新的旅程。此时此刻,我似乎又有些明白了:生与死不是分割,相反地,是另一种联结。
光滑的石头代表着人的心绪平静。
大悟说,在人不识字以前,通过石头的形状和质感来表达人的心绪,光滑的石头代表着人的心绪平静,凹凸不平的石头代表着人担心着对方。大悟的父亲送他的第一块石头是凹凸的,最后入殓他父亲时在手中的石头是光滑的。父亲的石头光滑了,心情也就平静了。
为“生者”而入殓
与其说入殓是为了逝去的人,不如说入殓是为了活着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了能让活着的人安心,才入殓的。逝去的人走了,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以他最美丽的一面。
我们更加确切明了了: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