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安德森导演的新片《布达佩斯大饭店》,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欧洲,围绕着一位带着传奇般色彩的酒店礼宾员和他的年轻门生展开。影片既有导演极具个人特色的鲜艳色调画面和整齐的对称构图,加上轻松幽默的风格,共同演绎了一个悲伤怀旧的故事,在永不停歇的镜头下,整个欧洲大陆仿佛被打翻颜料盘上了色一般,缤纷的色彩如一本引人入胜的小人书。
自此,从未如此有野心也从未如此成熟的安德森才真正向“大师”之名跨出了实实在在的一大步。相信看过的朋友一定会对饭店中,那道“巧克力花魁”印象深刻,甜品的品牌是虚构的——“巧克力花魁点心(Courtesan au Chocolat Pastries)”。当地名点心师阿内莫内•穆勒-格罗斯曼(Anemone Muller-Grossman)烘焙出这部电影的重头道具:三层迷你蛋糕,顶部配以薄荷绿和亮粉色糖霜。“我们订做了1000个这样的蛋糕。我让她随传随到,因为奶油需要现打”米勒追忆道。 下面我们就打算就从这个点心,来对安德森近几年最张狂的作品一探究竟。首先要说说为什么它张狂,如果你认为这里的布达佩斯和匈牙利有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野牛草伏特加共和国(Zubrowka Republic)是什么地方?不知道,反正听起来很疯狂就对了,这个东欧大陆的诡异饮料名字成了电影中一个虚构国度的名字。导演甚至还建立了主页,系统科学的介绍这个国家战前、战后的政治经济发展,宣传手法十分高端大气。影片就像一块贪婪的海绵,无穷无尽地吸取着欧洲大陆的一切精华。在德国小镇格尔茨利的取景,是向奥地利文学大师茨威格致敬,而饭店中的道具和布景灵感则来自法国、捷克和瑞士,当然还有大部分故事里几近1.37:1的正方形荧幕,让人们有回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感觉。30年代充满戏剧性的古典风格和60年代的先锋前卫在影片中融合的天衣无缝,而我认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包装上写着“Mendl’s”的巧克力花魁点心。
这个外观像小宝塔,由三层泡芙加上红绿蓝巧克力酱的欧式点心,就像一条细绳将影片中所有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年轻门生“Zero”与蛋糕女孩阿加莎的爱情,礼宾生古斯塔夫•H的越狱计划,甚至包括后来同D夫人不争气儿子,以及党卫军司令上演的追逐大冒险。主人公们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经历了从30年代到80年代的变迁,故事也如巧克力花魁点心在一层套一层的闪回中层层剥开,带给我们一个本质悲伤节奏却轻快愉悦的奇妙感受。
平心而论,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总是形式大于内容,从前两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月升王国》就可以看出来。《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也有不足,虽有一个个亮瞎眼的卡司客串,但其背后人物形象却显得单薄,即便爱恨情仇一个不少,很多情节还是只能凭借我们自己的想像去解释。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我们过分纠结情节合理性,又有些对不住安德森花费大力营造的氛围。那么,去他的理智和逻辑吧!在遗产争夺的类型电影中这已经是相当优质且有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