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夜行》评日本电影《告白》,《恶人》,《横道世之介》和《再见溪谷》
和它们背后的日本民族心理机制
2010年版的日本电影《白夜行》是根据东野圭吾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而成,这部小说集缜密的智商犯罪与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于一身,一次次登上中国和日本推理小说畅销榜首位,以细腻的语言和暧昧不清且阴沉复杂的人物性格迷倒亿万读者。由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有多部,就日版的同名电视剧而言,阐述还是比较完备,基本还原了小说里的故事原委,但人物的气质却始终跟小说里的主人公有所偏差,无法还原东野圭吾笔下那些沦落于黑暗,绝望而执念的年轻人。就电影而言,改编成功的没有一部,这是很正常的事,小说有太多的时间和丰富的语言去描述人物微妙的心理和情感关系,但电影拥有这种细致描写的机会却很少,电影是要靠画面说话的,它通常只有两个小时,必须要通过镜头语言来外化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故事的气韵,以具体的物象捕捉飘忽神秘的内在精神,能做到这一点的电影人,世界上本就寥寥无几,所以电影改编得不成功是情理之中。就笔者个人的观点而言,2010年版的电影《白夜行》的确在整个完成度上逊了原著小说一大截,无论是人物设置还是情节推动上,都缺乏连贯绵密的布置。但是它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本小说里一些重要的精神内核,果断地将它们进行二次处理,手法明净利落;对于人物的把握和理解也更加客观和现实,显然摆脱了东野圭吾一贯扑朔迷离的叙述方式。这就是这部看似平凡的电影中所做到的难能可贵的一些事。
《白夜行》里的亮司
虐恋
虐恋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凡日本著名的爱情电影几乎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或变身。喜欢虐恋的人,是从痛苦中寻找对方的爱和自我的存在的,这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恋爱模式,里面有着曲曲折折,你根本数不清理还乱的爱情逻辑。喜欢虐恋的人一般智商都偏高,他们无法信任平凡的幸福,无法甘于平庸,必须要经历戏剧化的折磨和崩溃,他们才相信这是爱,在他们的眼中,施虐是一种爱的表达,恨是爱的反面。近期此类代表作就是2013年根据吉田修一小说改编的大热电影《再见溪谷》(吉田另两部搬上银幕的作品是《横道世之介》和《恶人》,《横》描述了那些迅速消失的,美好简单的人;《溪谷》是典型的虐恋,而《恶人》则是吉田的代表作,描述难以恒驻的真爱,一经上映就在日本引起了追捧风暴),《溪谷》里,男主角甘愿被女主角虐待,连做爱都是女上位,后来女人不知去向,他居然还要哭着喊着到处找她,典型的不被虐不成活。
《白夜行》里亮司和雪穗被小说提前设置为“终身不可能得到幸福”,原因在于他们那无可挽回的淫乱的家庭悲剧。亮司的母亲长年在儿子眼皮子底下与家中的仆役通奸,而亮司的父亲则在得到雪穗的母亲默认之下,一次又一次性侵年幼的雪穗(恋童癖在日本是一个拥有相当群体的特殊嗜好,他们喜欢幼女幼儿,或者穿超短裙的小学生),亮司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为了保护同样弱小的雪穗,他杀死了父亲;而雪穗为了保护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把亮司父亲的死,嫁祸到母亲身上。
这些惨绝人寰,惊心动魄的遭遇放在任何一个儿童身上,都是不可修复的创伤。同样,沦为孤儿的亮司和雪穗也无法修复,他们再也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换句话说,也许他们的生活从来都没有正常过。他们始终携手穿行于苍白的黑夜,他们以彼此为心中的光;在无边的孤独与苍凉中前行,以对方为心中的太阳,共同迎战深重的心理创伤和复仇命运。
雪穗和亮司,就人物形象而言,一看就是针对青少年而设置的俊男靓女的纯爱形象。
雪穗从来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或优渥的生活,成年后,她用尽所有得到它们,不惜损人利己,为自己的人生设立了一个又一个缜密而宏大的蓝图,至于这些是否能让她幸福,雪穗从未想过,她就像一台被设定了程序的机器,机械而僵硬地执行着内在那些虚荣的目标;亮司不得不被她的欲望所驱役,为她设计和奔忙,在这个漫长和纠结的十多年间,他们共同的心从未光明,他们之间也从未靠近。雪穗活在野心勃勃和攻城掠地之中,而亮司则永恒匍匐潜行于黑暗,帮助她完成一桩又一桩卑鄙的任务,他就像她身后那个沉默暗黑的背影,为她效力也受她奴役,嚼噬无尽的孤独和痛苦,努力奔赴着一个又一个沉重的目地,颇有点日本式“武士道”的“殉道”精神,或者说是“愚忠”。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雪穗也许是牺牲了自己和亮司,来换取地位和物质的,她曾受人侮辱,如今她立志要站在众人之巅,她幼年遭受强奸,她就指使亮司去强奸她身边的女友或同性晚辈,这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女人,这是一段由一个盲目的目标而开启的,长达十几年的令人感到身心俱疲的复仇和征服。在这个过程中,她从未爱过亮司,也没爱过自己。她从未关心过亮司想要什么,也没关心过自己。他们从未感到欢乐。
两个人都失去爱的能力,在小说文本里也有暗示。雪穗从未从做爱中得到欢愉,而亮司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不射”。他们之间的接触非常有限,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避世阴沉的少年和从容不迫的少女,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共享青春却内心衰竭,承受同一命运却永不相见。
两个本身两情相悦,可以活得优秀轻松的人,沦为了黑夜的猎物,他们潜伏在黑夜里,等待着自己的猎物,等待转嫁祸害和伤痛。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感情判断:爱不会让你受到伤害,如果伤害了你,那就不是爱。
由这个观点来判断亮司与雪穗之间那遥远而扑朔迷离的感情,就顿时简单多了。
在原著小说里,亮司无疑是爱雪穗的,他总是竭力奔赴雪穗设定的目标,帮她铲除异己,保护她免于伤害;虽然作者并未点明,但雪穗最爱的显然不是亮司,而是另有其人。电影版的《白夜行》的高明之处,就是直接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是爱,他们始终都没有接触过,像两个世界的人。雪穗永远昂头走在白日下,发号指令;而亮司永远立于黑夜中,被动执行。在2010年版的电影中,亮司似乎更爱跟他一起生活,照顾他的中年女人典子,因为典子是真的爱护着他,当得知亮司拿了她给他的毒药杀人时,典子的反应异常激烈和奇特,她找到了剩下的毒药,一饮而尽,七窍流血,抽搐而死。这个打击对亮司是致命的,他在生活中惟一得到的暖和理解就这样猝死,这是他终生惟一一次接触到正常而简单的爱,而爱人却被他一贯阴狠凌厉的做派吓死了。正因为这次变故,让亮司觉悟到自己是多么可怕,也为他最后的弃世自杀打下了基础。虽然在原始小说文本里,亮司跟典子没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但电影果断公道的重新处理使得亮司的感情状态终于有了一丝的暖光和良心。
剧照为《白夜行》里的典子,这是亮司回忆起她的时候的形象
日本的厉鬼与“物哀”
电影在这个典子猝死这个桥段的设计上,暗含了日本著名的“物哀”文化气质,那就是“美好的东西总是这么转瞬即逝,来不及抓住”。典子是个很温柔孤独的女人,亮司回忆起她的时候,她浑身散发着柔光,她是亮司抓不住的美好,如此脆弱,来不及细看,就迅速自行了断。
典子的自杀很像行为艺术的表达,首先她是畏罪,知道亮司杀人迟早要承担责任,她所具备的社会经验和责任感知道自己必须承担后果(而亮司和雪穗却没那么多社会责任感);其次她认为亮司利用了她,这不是爱。自杀是一种无声的质问和愤恨。日本电影里的人物爱起来歇斯底里,恨起来也令人惊惧,充满着“厉鬼”的气质。
崇拜“厉鬼”,畏惧“厉鬼”是日本文化里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这种“厉鬼”文化甚至可以明确追溯到日本的崇德天皇,因为在政治斗争中惨死,他阴魂不散,报复日本皇室乃至朝廷长达几百年,为了安抚他暴怒凶恶的鬼魂,日本皇室不得不相继为他举行国葬和兴建庄重的神宫。日本人敬畏厉鬼,崇拜他们复仇的执着,把他们当做“神”一般看待,这是日本文化中非常奇特和诡异的组成部分。回到《白夜行》中,亮司和雪穗无疑具备这种“厉鬼”特征,他们都遭受过深重的伤害和痛苦,把自己变成了怨念难消的“厉鬼”,终身寄居于黑暗和苍凉的夜色下,日夜以复仇和恨为给养,以强大的执念和凶残强征世界。雪穗最像,她凶狠,不择手段,冷酷无情,当小说结尾亮司一跃而下自杀后,她看着亮司的尸体冷静地说“我不认识他”,然后像“一条白色的鬼魂”慢慢步上楼梯(此处为小说原文语句)。
《恶人》是小说家吉田修一的同名小说,该作发行后,销量立即突破了10万册,还先后获得了第34届大佛次郎奖、第61届每日出版文化奖等。电影版的《恶人》完成度很高,基本重见了佑一喜爱飙车(他那部通体雪白的赛车暗合了日本“物哀”中对雪之白的悼念,白得如此美丽,却瞬间消融)又沉默内敛的形象,由日本当红小生妻夫木聪主演的佑一外表沉静,感情细腻,爱意炽烈,非常富有魅力,但同时,佑一也是一名犯下命案的“厉鬼”,奇怪的是杀人后他居然依旧拥有了忠诚的女友,享受了一段稍纵即逝的美好爱情,当他被捕时,他突然变得凶恶,狠狠掐住心爱女友的脖子,不肯放手,“厉鬼”的恶与执念就在这一刻呼之欲出。佑一入狱后,女友光代坐在计程车里恍惚说:是啊,他毕竟是杀过人的人啊,他毕竟是个恶人啊。。。
《恶人》在电影意境上,无疑牢牢抓住了日本的“物哀”文化,佑一在杀人后才遇见与自己般配的爱人,但他很快就得与这爱诀别,因为法律的惩罚如影随行,他在跟光代度过了短暂的逃亡生活后就被捕入狱,从此再无相见。对于光代来说,佑一也是那美好而浪漫的一瞬,犹如樱花的盛放和凋零,随后她永远失去了他。
美好的东西都是如此脆弱易逝啊,要用一生去怀念。这就是典型的日本“物哀”文化特征。
电影《告白》中,被母亲抛弃而变成善于伤害他人的少年渡边修哉,对他的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怀念跟母亲一起度过的短暂的童年,之后母亲弃他而去,带走了他的爱,他转而变成了“厉鬼”,以用力伤害别人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告白》的优异之处就在于它用同样残酷的手段,以其知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森口老师严惩这只恶魔,轻附在他耳边说:别把别人的痛苦不当回事,因为他们最重要的东西被你破坏掉时,也有着像炸弹一样巨大的响声,是“轰!!隆!!!隆!!!!”
日本人对这类“恶人”和“厉鬼”实际非常消受,他们甚至也许认为“自我的成功和价值必须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牺牲之上”,《告白》里的渡边修载,就以不断作弄和伤害别人引以为傲,他认为自己才是最聪明的,其余人都是蠢猪,活该去死。他以杀掉别人作为对自己智商和价值的肯定。一个面容清秀的男孩子,内心竟然装着如此邪恶的破坏欲,活脱脱一个披着人皮的恶魔。
从《白夜行》凄美爱情故事中走出来的亮司和雪穗,受到数以千万的痴狂读者的追捧,他们聪明绝顶地游走于世间,绝对是生存的强者,剥削攫取他人的幸福和财产而不受丝毫谴责,就因为他们之间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吗?在一系列日本电影中,我们能看到这种可怕的现象,一对恨意难消,到处作恶的恶人,因为他们之间忠诚和固守的爱而获得原谅,他们作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曾经被虐待过,所以他们可以被原谅。人们追慕他们的“高智商”,也倾慕他们对彼此真挚而毫无保留的付出,恶人在一层爱的面具掩护下,轻易就获得原谅。
这种爱之下的作恶让人担忧。也许它实际暗合了一些诡秘的日本民族心态——我在这么一个资源贫乏,地域狭窄的国土上求生,你们根本不知道我受了多少苦,既然我的来处如此动荡且充满苦难,那我作恶就该被原谅,我作恶是身不由己,而我的报复和作恶如此执烈,强烈不灭的精神意志应该受到敬畏(敬畏“厉鬼”);我又如此行事高明,你们根本就跟我不是一个等级,所以劣等的人活该去死(精英式的种族意识),为了我的民族受到保护和救赎,为了我所谓的爱,我是无辜的,我的施害是伟大的。
这是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的潜台词。揭开这些感情戏面前那张痴爱的面纱,露出来的是如此狰狞自私的唯我独尊主义。
要追随光
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对男女主角极尽描绘之能事,他们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机灵的人,而在道德的界定上,这本小说却始终模糊不清,巧妙躲开了这道审判,不得已才赐死了亮司,勉强维持了一个道义上的平衡。电影比小说有良心。在电影里,创作者则具备更明确的正义感和对感情真伪的界定,他们让亮司爱着纯朴诚恳的典子,让他失去这爱,让他终于明白自己以伤害他人为主业的生活过得像个鬼,让他终于不再以黑夜里的生活为骄傲,终于在暴雨倾盆中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终于从高楼之上跃下惨死。电影创作者们还是比冷酷的推理小说写手,具备了更多更明确的底线和人性光芒。
这些感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背后,有着一张残酷阴狠,损人利己的脸,这是被千万读者崇拜的“英雄”,感人至深的“爱”,他们是那些彬彬有礼,所向披靡。他们是微笑着的深渊。远看如此平静,近看却令人眩晕;他们无懈可击,滴水不漏,却残酷阴狠到可以不假思索杀掉一个人;他们是衣冠楚楚的精英,却嗜血为生,以他人的悲苦为给养。你不敢细看,细看那是无尽的深潭与执念,那是无法平息的怒火,是夜里闪烁的自私的绿焰,发誓要燃烧别人的血泪来温暖自己黑暗阴冷;要牺牲他人的前途来试图填满永也填不满的内心欲壑,没有了道德底线的强者几近恶魔,无论如何都让人亲近不起,退避三舍。典子是因为这觉悟和恐惧而死的,亮司在高楼上一跃而下,永远漂浮在黑幕中,对于他短暂而犹如奴隶般的一生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解脱。在这个世界上,人可以赢得了一时,却躲不过周密循环的因果报应,亲手制造的命运,就必须得承担它沉重的后果。损人利己的人生,视别人为玩物的人,别人也能玩弄你于股掌之中。总有一天,你的脸上也要流下你让别人流过的泪水。冷血的强者似乎都不配得到真爱,和妥贴安定的幸福。
黑暗是虚弱的,不要寄身于它,不要把自己湮灭在仇恨与黑色的记忆中,它过于狭窄。黑暗朝不保夕,只要有一线光束,它就无处遁形,立即消散;只有光才是强大的。不论你经历过何种黑暗,都要永守底线,与光明站在一起(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时光网”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P.S:另附我写过的《恶人》的影评地址:http://i.mtime.com/helendang/blog/7767511/《再见溪谷》的影评地址:http://i.mtime.com/helendang/blog/7768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