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韩国著名导演奉俊昊的代表作,奉俊昊是韩国响当当的“沉思派”电影人,除却这部2009年声名鹊起的《母亲》,他的代表作还有《杀人回忆》,《汉江怪物》,最近的《雪国列车》。《杀人回忆》在韩国影史上拥有着无可争议的首席位置,这个位置的获得不仅仅是在一个杀人案件上,电影展现了创作者对待社会问题的“沉思”态度,韩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些主要风貌,更重要的在于这部电影拥有一种浑然一体的自然气质,演员的表演朴实坦然,他们在各自角色的命运中全力以赴,形成了一次令人动容的体验,构成了某种“转瞬即逝的美好”和对往事的怆然回首。感受非常微妙而且难得。奉俊昊的作品往往在叙述一个奇异但并不复杂的故事的同时,把聚焦点一次又一次投向对韩国社会各个阶层,法制体制,人伦精神的思考与专注上,这使得他的故事总是主次分明,在主体故事昂首推进的同时,很多次故事也在随之跟进,一并呈现,具备层次感和丰度,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他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太多的故事,太多微妙复杂的体验。而这些“太多”,完全被有条有理地镶嵌进了一个电影里,身影迷离,情节丰富,多姿多彩又让人回味无穷。
在一个故事里讲很多的故事
“在一个故事里讲很多故事”就是奉俊昊的特殊才能,他可以同时驾驭几条故事线进行。每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都是优秀的社会观察家和心理学家,这句话总是应验不爽。波兰斯基是我最敬佩的一个冷酷的电影作家,无疑是这方面的大家,从他的《苦月亮》能一窥男女爱欲从激烈诚挚到残酷厌弃的整个生动过程,爱可以如此甜蜜,也能如此阴狠不堪。奇怪的是,你看这样充满戏剧化的感情关系,并不觉得突兀,因为这正是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现实爱情。而《罗斯玛丽的婴儿》则完整构筑了一桩看似圆满的婚姻如何沦为欲望与阴暗面的赌场,夫妻是如何走向互相猜疑,互相背叛,人又是如何陷入孤立和被迫同化。人的冰冷和虚弱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看波兰斯基的作品,你会同时经历多重人生,接受对人性和所谓感情关系的深刻教育。
被爱吞没的孩子
回到奉俊昊的作品中,虽然在戏剧冲突上没有波兰斯基演绎得那么跌宕起伏,但是无疑,奉俊昊也时刻在观察社会和社会关系乃至人性和心理。这一点在《母亲》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伸展和挖掘。奉俊昊机敏地嗅到所谓“伟大的母亲”,“献身的母亲”背后那种和爱并行的强烈的控制欲,一种虚伪(“我看到了伟大的母爱中的控制”,是奉俊昊接受采访时的原话)。而这种与强烈偏激的爱伴随而生的,就是生狠的控制欲和对其他不被允许的需求的视而不见。这种溺爱最终造就了儿子泰宇的“停止发育”,他的身体虽然在不断长大,但是他的智力似乎永远停留在了婴儿时期,这似乎就是对母亲的溺爱的回应:因为得到的爱太多了,太泛滥了,孩子停滞了生长,永远处于婴孩的状态,对于母亲充满依赖和顺从。母亲的爱溺死了孩子,吞噬了他的生命力和独立的人格。
而从心理学的另一个角度来说,泰宇的拒绝记忆,拒绝长大,似乎又是对母亲的爱的隐形攻击,它包含了他极大的恨意和不满,是孩子无声的反击和惩罚——因为你控制了我的生活,阻止我长大,禁止我拥有个人的空间和独立的意志,我将报复你以永远的失忆,不负责任和永不长大。
母亲与儿子同吃同住,与儿子的永不分离,造成了孩子的愤恨。过多不加节制的爱其实开始伤害两个生命。一个每天都倾尽所有的负责,精疲力竭,实际上母亲越来越看不住这个大男孩,大男孩开始有性欲,他渴望与真正女孩子的接触,而不是每天与母亲同床共眠。孩子的生命体不是逐渐强健,而是渐处于极度失衡和脆弱的状态,他几乎处理不了任何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就可以让他轻易崩溃和爆炸,他对自己依赖而又受控的生命充满愤怒,充满施暴和自毁的渴望。
泰宇小便,他的母亲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他的生殖器,一边喂着他汤药。泰宇一边喝着药,一边撒着尿。这个桥段是个神来之笔,它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母亲对泰宇从嘴到屁股的全面控制力,她无限侵犯到了儿子的隐私空间和性别空间。儿子成了一个吃喝拉撒都由她一手包办的巨婴,需要人喂饭,需要人擦屁股。喂进去的水立即变成了尿,泰宇似乎变成了一个空壳人,一个空洞的管道,不吸收任何东西,只是任由东西进入,流出。他没有一点生命选择,接收和吸收的迹象。
“我永远都不想再见到你!”泰宇入狱后,面对喋喋不休的母亲,怒吼道。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溺爱的家庭容易出逆子,孩子们用叛逆来反抗这种控制,反抗父母的入侵,试图用激烈的方式来捍卫自我空间。
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
家庭关系中的剑拔弩张,其实已经受到了现代心理学家的注意。在中国的家庭里,这种关系更为普遍。家庭无法与成年的孩子进行分割,孩子无法完成自我成长中的独立,没有独立的空间和意志,造成了很多家庭深潜的矛盾与溃裂。父母认为与孩子是一体的,感同身受。“你喜欢吃这个”有时其实是“我认为你喜欢吃这个”,以自己的感觉来代替孩子真实的感觉,并强迫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感觉,是中国父母最大的一个失误。这造成了孩子自我的身心分离,他们不敢承认自己真实的感受是怎样的,他们从未跟自己真实的欲望和感受链接,一生都得致力于迎合他人的感受,将他人的评价和价值观强加于自己的身体,形同行尸走肉。
身心分离,不敢捍卫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孩子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造成了青年一代的集体焦虑和迷茫,形成了他们永远的离家出走和暴力反抗。
“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接受你的感受”。这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自我治愈的方法。如果你接触不到自己真实的身体和感受,无法做到身心一致,你将终身处于分裂与压抑之中,而这将导致最终的崩溃和疯狂。
因为重男轻女,母亲从小在家中不受重视,有严重的“被遗弃创伤”,婚后又无法彻底拥有丈夫,她转而把全部的注意力和歇斯底里的爱注入“孩子”(通常是男孩),这种爱如此之多,细微到每一个生活细节,早起为你挤牙膏,帮你换内裤,看你的私人日记,为你安排好一天的饭和补药。从陪读陪住到安排你的工作,安排你的住所,安排你的婚姻,这种爱具体到让人无法呼吸,很多孩子都会产生压抑的窒息感,“让我快要窒息….烦死了!”这是很多80后独生子女经常抱怨的一句话。过多倾注的爱造成了这一代人普遍的心理问题——就是恐惧于“被爱吞没”,他们患有“被爱吞没的创伤”。80后们作为家中的独子而倍受宠爱;但是他们也是不幸的,惟一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爱,溺爱,最终让他们受到另一种伤害:爱的伤害。
在06年的婚姻普查中,有57%的已婚80后迅速离婚,这意味着他们当中最大的只有26岁,却已经开始经历婚姻的失败。“闪婚闪离”成了这一代的一个新名词,他们大多是激情结合,在心理状态上依旧是“婴儿”,需要别人照顾,无法忍受婚后承担成年伴侣的责任和履行必要繁琐的义务,于是他们毫不犹豫结束了婚姻,重新回归溺爱自己的家庭,继续做“被溺爱的孩子”的角色。
受到溺爱的男孩子表现得更为明显,一生他们都逃避亲密关系,惊恐于“被爱吞没”,变成playboy。而当他们娶到妻子,他们同为80后的妻子不得不皱起眉头应付他那个控制欲望强烈的母亲,这个母亲会要求跟他们住在一起,无限介入他们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跟媳妇形成隐形的较量和竞争,使得新一代的家庭关系陷入很多的烦恼与动荡之中。
在电影中,泰宇很易对母亲进行攻击,“不要叫我白痴!”“你走开,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你!”,身在监狱的泰宇对于母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和厌烦,潜意识中,他讨厌母亲控制自己的生活,为他做出所有的决定。
泰宇非常崇拜自己强壮而独立的好朋友振泰,振泰强壮,毫不掩饰自己的性欲(跟酒吧女儿发生关系),而且对长辈漫不经心,从来都是我行无素。这无疑就是被母爱牢牢控制并扼住成长的泰宇所艳羡的。我行我素的振泰,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泰宇却被囚禁在母亲的脚下,发育严重被抑制,作为成年男子的性欲与自由也被剥夺。
当泰宇入狱后,他的母亲为了救他出来到处奔走,几近崩溃;而泰宇却相当享受在监狱的生活,这是他第一次拥有自我的空间和独立的生活起居,他为这种不再受到照顾和控制而感到兴奋。如果你悉心观看,你会发现,出狱后的泰宇在神志上健康了很多,他显得清醒而懂得照料别人,甚至开始恢复记忆力,有条有理地记起了一些不堪的往事,包括他的母亲因为他是智障,而试图在五岁那年毒死他。
奇怪的是这是他惟一记起来的事,一件非常久远的往事,一件对抗伟大的母爱致命的事,一次对母亲的致命攻击。
“原来你想毒死我啊”,泰宇表情模糊地看着母亲,“五岁那年,你让我先喝毒药,你就想毒死我啊”…..
母亲措手不及,无私的母爱背后,也藏着自私,背叛,阴暗和谋杀。
泰宇出狱后,安静了许多,他又发现了拾荒者死亡现场,母亲丢下的针灸盒。他那充满爱的母亲,正是残忍杀死拾荒者的凶手。爱与残酷并行,母亲既是那个爱护你,保护你的人,她也可以毫不犹豫成为自私疯狂的杀人狂。
为了家庭的崩溃而歇斯底里,为了儿子的不见而歇斯底里,这是韩国导演对传统女性的观察和总结。在《密阳》里,女主角申爱丧失了丈夫,经历了丈夫的背叛,接着又丧失了儿子,当她的家庭被逐一剥离出她的生活时,这个女人开始疯狂,无法生活下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宋康昊饰演的金老板,年近四十还未娶妻生子,来去一个人,却活得相当逍遥自在,甚至成为了最后申爱的救赎。“女性更敏感,女性离困难更近”,《密阳》的导演李沧东在接受访问时说。在《母亲》中,儿子离开母亲变得好多了;而母亲离开儿子却濒临死境。女人什么时候能少点对他人的依赖和执着呢?如果她们能有点男人的独立和洒脱,也许会活得更好。我想这大约就是两位韩国大导演所进行的反问和共识。
被识破的母亲
电影在一次又一次对这位母亲的跟踪与观察中,反复玩味点明着人性中的矛盾,戏剧化,和复杂与扑朔迷离之处。她的那些黑暗的秘密,还是一次又一次被她神志不清的儿子识别、看破、揭露了出来。这造成了母亲的狼狈:她并不是完美的,她不是神,那么她作为一个凶手,一个曾经企图杀死儿子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全盘控制儿子的人生,圈禁他的意志和身心呢?
母亲看似强大无私,却在儿子一次次冷静的目光和出人意料的隐性进攻中,轰然溃败,无法收场。她站在枯黄的麦田里手舞足蹈,却丝毫抓不住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一如她分裂而空洞的人生。
到了最后,一向是控制者和拯救者的母亲成了毁灭者与凶手,她在各种分裂的精神状态和角色中神志不清,手舞足蹈,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像儿子泰宇那样“疯傻”的人。
这形成了这部电影的一个经典轮回。母亲僵硬疯狂地跳舞,不知自己该如何继续,光影迷离中,是狂乱的,僵化的,不协调的舞蹈。多年前她放弃了自己,没有好好活自己的而擅自开始攫取孩子们的生命力,试图把他占为己有,变为受控的、停止成长的婴孩。这是一种女性负面心理的不幸,它直接导致了两个人丧失生命与活力。
当她的儿子开始恢复清醒,她失去了一切,最后一个握在她手里的人质挣脱了,这其实也是这位母亲的本质:多年来,她控制着儿子的不发育,竭力压制着他的记忆,吞噬他的生命力,不允许他拥有智商,好让他成为一个完全属于她的人;而除却这些,她自己什么都不是,她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怎么了,她是站在土地上,迎风摇摆的一个空洞,一个被放弃的生命,一段戛然而止的女性的人生。而我们,当我们看到爱失控之后变得如此偏激和充满控制欲,如此不择手段且黑暗时,我们也在被爱的同时,不寒而栗(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时光网”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