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第二天去看了热议已久的《后会无期》。海陆空各种类型宣传物料轮番轰炸,微博、自媒体、主流媒体、移动端、大屏幕、MV等等,还没进电影院就仿佛已经和该片成了老熟人。
该片首先体现的就是对韩寒编剧导演二位一体的期待。韩寒纵横国内文坛这几年向来以敢说、切中要害和不给被攻击方任何还击之力著称,很多其对中国教育和体制的批判确实也很符合实际。不同于郭敬明式的风花雪月,韩寒的文学作品更多了灰色意味,对社会黑暗面的反馈,对弱势群体的展现,对时事的无奈何愤怒,韩寒的形象更像一位以文字为刀枪剑炮的公知。当然,如此,韩寒的受众便在年龄段和职业范围受众更广。所谓影视作品总不过在反应三类事: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韩寒的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思考达到了小范围内的立体,也让一些关注社会民生的人在其作品中感受到共鸣,所以时常大叹“畅快淋漓”。但是,《后会无期》并不是对韩寒某一部作品的改编。它更像一个“杂盘”,每一个片段都有韩寒作品甚至韩寒自身的影子。
实际上,《后会无期》的预告片是非常成功的。解说词揭示了核心哲学思想,每句语言都铿锵有力,画面在得当安排演员顺序又兼顾每位演员最大限度美感,动静结合的节奏感也很好。可是看完整片,确实会顿生预告要比整片精彩。好的预告要揭示影片的部分核心冲突,它可能是一个哲学思想,也可能是一个具体事件,总归是高度浓缩,如果预告展现了故事全貌那就失去进电影院的意义了。
韩寒对演员的指导也很成功。所有演员都很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中找到人物的灵魂是不容易的。《后会无期》的一个最大的诚意就体现在该片将每个演员的最好状态都释放出来,这在华语电影来讲是个不小的进步。一个生活中的人是最难演绎的,英雄人物和时代伟人都像符号一样,往往神化后有特定的动作和态势,但是生活中的人,你我每天都在见,一些细微的动作,几个不易察觉的表情都包含了平常人纷繁复杂甚至有点心思敏感的性格特点。普通人和大人物最大不同就是敏感而纤细,他们常常将一件小事翻来覆去倒腾,放大成非常大的麻烦。而这种内心外化常常只是一个嘴角牵起或者紧握的双手。通过小动作表现内心大波澜对演员是极大考验。马浩汉十岁失去父亲,是手拉手扶贫对象,暗恋刘莺莺,一路受骗。这个不折不扣的底层人并不是在反应社会多黑暗,人生多凄惨,他要展现这个纷繁复杂的城市对这样一个底层人是什么样的。而钟汉良饰演的片子就更加到位,一个人身份未名却总说自己如何好如何有情有义通常都是有问题。导演并不是把演员吓地手足无措而是和演员成为朋友,引导演员感受角色内心向角色形象靠拢。片中的所有演员都达到了自己非常好的状态。
如何改变旧我?很多人看了影片感觉一头雾水,如果只看预告片,你会对这部影片的世界观有一个更方便的理解。”后会无期“就是要和旧的自己说再见,说白了很多出身不好的人很少有自豪自信毫不在乎报上自己来路,又比如电视综艺介绍嘉宾,这些有头有脸的人似乎都有个辉煌的家族,就算不辉煌也最起码是个挺有”谈资“的历史。马浩汉没什么值得特别得意的过去,他的过去是不起眼和苦,在社会上无根无系如何活出新我就是他为何要永远和过去告别的原因。今天腾讯新闻出了一个专门解读《后会无期》角色意指也就是说当马浩汉、江河和胡生这个角色原有设定的约定俗成的所指被掏空而重新定义时,我们应该感受到能指承载的第二层含义。撇去当过三年司机的马浩汉、被发配来发配去的江河和有点智障的村青胡生,这三个形象所指是社会的韩寒、文化的韩寒和悲切的韩寒。如此一来,胡生被马浩汉和江河丢了,俩人也没有特别着急着慌着手去找就找到了解释。韩寒要丢掉原来那个自己都不认同的旧我。当然这种连带关系也是自始至终存在的。
是否可以改变?片子没有给我们很明确的解答,但是我们可以在片尾看到,最终这些人还是回到东极岛。有点像一个梦。改变是被渴望的,但是真的获得改变就十分困难。这三个人在一起实际上就说明新旧是无法完全割裂的。
片子涉及的一些段子和哲学意蕴都很好。但是我们观影后发现这种感悟是需要被强加的,是有条件的感悟。电影和哲学还不同就表现在,电影演绎了哲学,使其可感可听,如果看后大部分人完全不知所云那这并不是一次特别成功的哲学传递。片子留白多过戏,戏弱。只有戏份烘托到位一些不合理才会消除,意味也才能传递。如果片头“东极岛”的势头能够延续,卫星能够占据一个引爆高潮的充满重量的点就更好了。
影片有点充斥魔幻现实主义的错觉。装了柴油开能开千来公里的suv,被高速撞飞依旧活着的狗,沙漠深处有电有液化气有新鲜苹果,徒步在沙漠行走也找到了目的地……这些元素和现实相去甚远。导演有意将自己这个“后会无期”的梦处理为不知出路何方的苍凉感,这种苍凉感用超现实的手法诠释是很好的,但是还是那句话,戏弱。当戏弱,这些超现实元素很容易让人误解为bug。
总之,这还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片子,没有纯粹的用明星堆砌,帮助演员发挥到最好,有现实苍凉有理想美好,导演毕竟初次试水编剧和导演,观众应给足其成长空间,毕竟导演还是有如此诚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