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疮痍的家乡,两个孤儿已经无家可归。)
1988年,吉卜力的两大巨匠作品同时上映:高建勋的《萤火虫之墓》和宫崎骏《龙猫》,前者悲伤后者喜悦,前者沉重后者轻快,二者同时完成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并且,在对接班人近藤喜文的争夺战争中,高建勋让铃木敏司和近藤喜文私下沟通,最终赢得了这场争夺人才的战斗,成功地把近藤喜文纳入自己的麾下,可惜命途多舛的近藤喜文后来因过度劳累病逝,吉卜力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电影背景介绍到此为止。
(天真烂漫的节子承担着不属于她年龄的沉重痛苦。)
《萤火虫之墓》无疑是沉痛的,影片通过描绘日本在二战中遭受到的空难打击,讲述了两个孤儿在日本战败后的大环境下无家可归,四处流浪,最终相继死去的故事。节子是无辜的,哥哥是无辜的,日本呢?电影连一点点的反战检讨也没有,只描绘了战败后日本民众的人情冷暖,国家到处残垣断壁的景象。难道中国的百姓就不可怜吗?我们遭遇的苦难是它的数十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死亡人数达到1800万,受伤1700万,合计3500万民众。(国军135万,共军13万),日本死亡290万,受伤400万,合计690万,中国战场仅牺牲44万人。从1894年8月1日的甲午战争开始(注意,这次是偷袭中国海陆军),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再到1937年全面的侵华战争(注意,还是偷袭),我只看到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没完没了的不平等协议、欲壑难填的经济掠夺野望、企图亡我中华的滔天野心。被凌辱的神州大地,受尽屈辱的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样一部丝毫没有自我检讨的电影我根本无法抑制我体内因为愤怒而燃烧起来的沸腾血液。
(清太总是鼓励节子找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可他自己去茫然若失。)
我希望任何一个中国观影人都记住导演高建勋对这部电影的自评:“这部电影与‘诉求反战’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作品里头的任何一幕一景也完全没有刻意去传递反战的思想的意思(我本人完全同意,这部电影压根就没有任何批判日本参战之罪的地方),主要想借助清太与节子脱离社会群体、想以仅仅两人来建立家庭生活的行为,来影射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一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们。”
(片中各种人情冷暖,得不到食物的清太只好趁着轰炸机袭击日本的时候,趁机偷盗食物,所以他才会高兴的喊出这句反爱国主义情操的话,天地不仁,这片地方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清太得知节子因为姨妈的恶意多嘴而知晓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坦白说,影片因为严肃而沉重,着实的描绘了战败后日本的萧条和民众悲惨的生活,对两位儿童悲惨境遇的同情和关怀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灵魂。然而呢?它仅此而已,没错,如果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会陷入同样的同情和悲伤的情绪中。电影与《龙猫》同期上映,日本观众在看完龙猫后怀着喜悦的心情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座位上泣不成声,然而呢?这部作品带来的反应是什么呢?之所以这样悲惨,是因为日本战败了,大日本帝国、天皇的梦想破碎了,才导致了这样的悲痛。
(节子在吃了一片西瓜后,再也没有醒过来)
(清太安葬了节子,再也没有回到那个他们曾居住的防空洞。)
换句话说,如果日本没有战败,那么是不是人们就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呢?这样一部影片,带给一个日本人的感动和动力,只能是缅怀经历日本战败后孩子们苦难的生活和努力让自己国家强大起来的野心。我只会想,如果战争胜利了,日本就不会遭受这样的痛苦,没错,这部电影最终起到的作用就是这样。
影片的最后清太和节子的灵魂在山上的木椅上伴随着萤火虫的微光,眺望、俯视着整个现代日本城市的高楼大厦,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痛苦以及提醒着人们这段伤心的往事。然而呢?它提示着日本人不要忘记历史,那我们被侵略、被侮辱的中国人就应该忘记吗?应该吗?
有人肯定会说,你就是一个盲目、满脑子都是屎,被政治催眠的愤青,看个电影都能扯出爱国言论来。对此我只想说,废你妈比话,不爱国你他妈在中国活着干什么?不爱国你他妈喝中国的水,吃中国的饭?你就能单纯的欣赏这部电影的人文感怀而对中国死去的1800万人命无动于衷?养活你还不如养活一条狗。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