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电影及电影人及电影发烧友的联盟公社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校园】《成长教育》:看上去很美

$
0
0

欧美的校园题材电影总是和教育分不开。15岁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厌倦了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校园生活,大人的潇洒生活成为少男少女的向往,如何在同龄人中显得更酷似乎比经营未来变得更加重要,这种心态几乎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成长伤痛,然而,一个人不就是要经历伤痛才能化茧为蝶?是被青春的迷惘围堵还是突破迷茫将是青春永远的课题,这是青春的痛苦所在也是青春的魅力所在。《成长教育》有着直白的片名,但是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很多很多关于永恒的东西。

珍妮是一个16岁的优等生,爸爸对珍妮的期望是她能够考上第一学府牛津,家中所有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开展都要服从这个主题。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个问题伴随人的一生,即使我们很想忽略行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行为依旧要服从为什么:为什么做这个?我们都当过学生,我们都问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大部分的家长会笼统地回答为:因为你是学生。如果我们进一步问不好好学习会怎么样,很多家长就不能保持镇静了,他们的陈词滔滔不绝,诸如,不学习就会完蛋,不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爸爸妈妈养你能到何时,以后不还是要靠自己生活,甚至有的家长会吓唬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得去扫大街或者收垃圾。这种不负责任的回答带给我们的是绝望而不是动力。这种回答首先是不符合客观情况的进而又是泯灭人性的,儿童的安全感来自家人,而家长却首先将这种依赖感过早打破。

珍妮面对的问题是全世界小资产阶级家庭孩子会面对的问题。珍妮的嗜好是大提琴,珍妮非常喜欢大提琴,可是爸爸告诉珍妮,嗜好就是嗜好,嗜好的唯一作用就是你在面试的时候说我的嗜好是大提琴这句话并非骗人。而乐器对于珍妮的意义似乎只成为一种证明,这种情况让珍妮感受到很多说不出的沮丧和讽刺。当人对一种东西只有功利性需求的时候是无法实现对其的完全掌控,功利性只能是一个侧面的动力因素。



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冰天雪地还是酷暑烈日,他们背着琴盒子,坐在自行车的后座或者汽车的后座吃着卷饼,压缩玩乐的时间去学习特长,家长什么也不会却抱着我不会所以要我的孩子学会去震慑别人的心态逼迫孩子学习。而这样高密度的学习又常常集中在小学,家长认为小学是发展特长的黄金期,要争取在小学将考级过完,上了中学所有特长都要叫停,然后一心一意学习文化知识。这样我的孩子就达到文武全能了。我接触的这些孩子又分成两种,他们这样告诉我,我以前很喜欢这个乐器,可是考级的曲子都很难听,我渐渐就厌烦了,以至于我停止联系便再也不想练习,又或者对我说,我很喜欢,我到了无法割舍的地步可是我妈妈告诉我这个东西学多了对我并没有好处,我应该回归理科。无论哪种都造成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迷惘,而这种压缩式的教育又带来了无聊,人生似乎全为一个并不怎么吸引人的未来而努力,未来有一份高薪职业,组建家庭然后生儿育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的更好成为人生赢家。这样的诉求是二战后经济复苏腾飞地区无法逃脱的宿命,美国的《麦田的守望者》,日本那些跪在考场门前祈祷的母亲们都反映了生活刚刚稳定人们对人生赢家式生活的认同和向往。而现在的中国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珍妮的学校是英国高中的一个缩影,学校设置了丰富的课程,家政课、舞蹈课、实验课……丰富的课程带领学生不断探索有限生活领域对无限生存空间的好奇。而这种有趣只能是形式上的有趣,学校和公共体系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些,真正的有趣需要心灵的安慰。而珍妮的父亲母亲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像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孩子是他们的骨肉但更是他们傲人的产品,一个产品的好坏特别需要第三方的认可……珍妮的家中讨论的永远是如何博得牛津的欢心,从没有人问过珍妮的欢心是什么,听法语歌曲放松也是一种奢侈。当父亲冰冷而严谨的时候,母亲也表现出严肃和极大的认同。



少女无法忍受寂寞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珍妮如何优秀也终究只是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她对未知生活有向往,她希望自己的人生浪漫而精彩。

大卫的搭讪显得十分富有技巧,他已经将单纯的生活单调乏味的少女心摸得一清二楚。珍妮的生活缺少趣味而成熟男人大卫正好能够带给她生涩枯燥的生活所不具备的元素与调剂。

大卫冒雨“拯救”提琴是爱音乐的表现,大卫耐心等待孩子穿上雨鞋再通过马路是善良的表现,大卫张弛有度的谈吐、精致的手表和舒适的小汽车展现了一个精致的世界,大卫认真聆听珍妮自己父母都不愿意听的傻气的心里话,这一切都给生活枯燥寻求精彩的珍妮带来好感,总是一开始珍妮对待搭讪也有所顾忌,但是她还是无法抵挡成熟风趣的魅力,想想自己可笑的追随者,动作僵硬,言辞扭捏,珍妮很快明确了自己的内心。



    现实的无聊无端冲刷16岁少女的自尊心。玩对于任何一个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异化就是否定玩的意义和作用。我们总听到家长说不要总是玩。家长认为玩物丧志,而恰恰不理解的是有意义的玩和高压政策下偷偷摸摸的玩是全然不同的概念。珍妮的生活已经有太多的说教和所谓有意义的内容,即使珍妮在房间内听听法国歌也会让父亲紧张教育会不会偏离航道。在家中,珍妮感受不到片刻的欢愉。同样,杰克的幼稚在同龄人中异常优秀的珍妮眼中是幼稚的,但是总是被赋予了世俗无比功利的愿望的珍妮在听到杰克的梦想是旅行也忍不住双眼放光,这是一个用于探索未知世界的行为,而父亲却认为这个愿望十分可笑,他认为珍妮在牛津学习英语而他的男友却像个泰迪男孩一样傻乎乎的周游世界。杰克自我自尊心的丧失更导致了珍妮对自己原本生活的失望和无奈。刚刚有独立意识的少女的个人交友圈被权威的父母无情耻笑是多么的令人伤感。

    而大卫在这方面再一次让珍妮脸上有光。一幅成功人士面貌的大卫也瞬间虏获了珍妮父母的心。珍妮父母苦心经营珍妮的人生不就是为了让珍妮过上所谓人上人的生活么?现在有如此捷径,珍妮的父母并不排斥并且有点十分讨好大卫这个贤婿。珍妮本身也希望自己变得更酷,不同于普通的高中生,珍妮不断重复,总有一天我要去巴黎,已经自认学习高人一等的珍妮认定自己的梦想也必定是高人一等的,自己认识的人也会高人一等,她和好友喝完咖啡出门碰见大卫变主动打招呼,同伴们则认为珍妮真的很厉害,很有门路,接触到了大人的生活。

大卫的一切都让珍妮倾倒也让珍妮的父母一再打破曾经的铁规,珍妮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都是大卫所赐,即使目睹了大卫和朋友通过不法手段获取一幅画,珍妮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珍妮的价值观被彻底颠覆了,原来父母逼迫自己学习过着无滋无味的生活到头来就是希望她能够获得这种和像大卫一样的男人站在一起的人生。父母价值观的异化连带着珍妮的改变。珍妮以为自己终于获得人生的全部,她迷失在大卫的谎言下,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极具攀升,在同学间变得很酷,开始不尊重老师认为老师的人生无聊透顶,她完全荒废了学业。学习是珍妮上位的工具,学习在珍妮家已经完全丧失求知本该有的意义。



这样的谎言本该持续到珍妮人老珠黄的那天,可是一次意外珍妮发现大卫已婚的事实,她认为的爱在大卫这个及其社会的成熟男人眼中只是一个游戏,生命中的一个消遣,一片过眼云烟。大卫甚至不给自己留下狡辩的余地,这一切不也是珍妮自己选择的么,事到如今又说什么谁害了谁这种玩笑话?

可是对于珍妮来说却是真的跌的惨烈,家庭给珍妮设定的理想太高,一向自负却必须面对失意的痛苦。同学的耻笑,老师的伤心,家长的无措,当困难真正来临真正能够左右自己命运的还是自己。

 

影片的结尾并没有很多现实中的事那么惨烈,珍妮并没有彻底失足而是坚强的面对了困难让自己的人生重新回到正轨。

一年还是半年,有些道理终究要去学会,古人说四十不惑,那么如果这么放任自己去自由的体验生活也真的就变成了苍老而看似睿智的女人。珍妮总是强调这样的生活无聊,学习又是为了继续无聊,这样无聊一辈子然后结束生命,这就是矛盾的地方,生命的放肆总要付出代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珍妮这么幸运,有的人被伤过一次心就足够了,不是所有人都像珍妮班主任,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大卫仅仅为了玩玩女学生而已。

当面临一个时代的无聊,一个家庭就要自己想办法消除无聊,但一个家庭又是受时代影响,无聊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必须面对时代和家庭的严肃和无趣,认真读一本书,仔细体会人生,人情世故无论经历几个春秋总是那么点儿事儿,自己通过努力摆脱这种无聊而不是用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去别扭时代和家庭的无趣。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一生下来就无法选择的,但是这并不是就此放逐的理由。

 

教育在每个时代都有意义,校园题材要想引起人们的共鸣就得展现一些真实的鲜血淋漓却又夹杂青春那种朦朦胧胧甜蜜梦幻的遐想。这是一种具有痛苦意味的独特美学体验,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每个时代不断出现的校园题材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就在这里。



#成长教育/An Education(2009)成长教育
An Education
(200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