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走的是西班牙的圣地亚哥之路,与丝绸之路、印加之路齐名,以朝觐之名出发,最后的目的地无外乎是更接近自己的内心。虽然人们常说很多事都死在了“等”这个字上,但我想要重走丝绸之路的梦想还是需要等待时机,毕竟穷游从来都不是为了吃苦受罪,身体走到的目的地也不一定是心灵的休息站。带着一颗不老的心不仅仅是摇晃着水蛇般的水桶腰群魔乱舞,而是在保证物质基础且不给他人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勇于、乐于接受陌生事物。这个世界时刻都很陌生,就像《恋之罪》中的女警察最终跑进了一条陌生的街道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被逼迫的如此狭隘,自毁还是自保、朝圣还是堕落都不重要,只想找到通往自己内心的道路。
“我们一直忘了要搭一座桥,到彼此心里瞧一瞧。”
快40岁的儿子丹尼尔放弃学业和大好前程走上了环球旅游的道路,在快70岁的眼科医师父亲眼中简直是愚不可耐。一边是精神境界高于物质基础的年轻人,一边是事业有成随时准备倾倒负能量鸡汤的中老年人,代沟要远超过世界上任何挑战极限的超级大峡谷。父亲与儿子的恶劣关系同样体现到片中的一对吉普赛父子身上,父亲试图用良好的教育改变儿子偷盗的毛病和世人对吉普赛人偏见的看法,而儿子却不予悔改。很可惜,这两个例子多体现的都是父亲方面的苦衷和无奈,他们对子女倾注的心血之多却无法得到心仪的果实,教育是他们不得不自学的责任重大的职业,可惜毕业之日遥遥无期。在吉普赛人的聚会上,小男孩在窗口遥遥望着热闹非凡的聚会,观众没有机会去了解小男孩叛逆的内心在想着什么,其实也意喻着父母并没有花心思去了解子女做一件事的意图,只是强加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给孩子而已。双方的固执己见里既包含了对对方聪明和自信的认可也包含了对对方的傲慢的厌恶,幸而,他们没有装出一副幸福家庭的嘴脸彼此微笑。
影片摄影完全交给了大自然的光线,折让或是富有生活气息或是迷醉山路的风景里充满了亲切和原朴感。镜头下的人们不断的行走着,观赏着,迷茫着,陶醉着,每天都要给自己支撑下去的勇气,因为再富情调的旅行,每天早上起床的那一刻也会有痛苦感,前一天的疲惫和床铺的不适还在撕扯着筋骨,接下来又要迎来一天的疲惫,而这一切都要靠丰富的旅途见闻所弥补:沿途生意人的微笑,路上一朵沾染露水的小花,隔壁家庭旅行里孩子的哭声,孤身站在绝美景色前的惬意,一段闻所未闻的历史,一条见证过几朝变更的小河......这些都是自然的包容与馈赠之美。
有时候人们会分不清现实和梦想的区别并为此而苦恼,很大程度来自于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恶劣,然后自己本来就不稳定的三观在脆弱的精神信仰下瞬间崩塌,怀疑出现往往伴随着痛苦,所以公路片里的主角身边总会出现那么几个不算志同道合但可予真心结交的好友,毕竟很少有人能像《荒野生存》里的男主一般有着如此强大的灵魂。《朝圣之路》里便有这么三个伴儿:寻找写作灵感的作家,试图减肥的随性胖子和渴望远离前夫阴影的女人,再加上刚刚丧子的托马斯,恶劣的组合之后总会迎来戏剧化的转折——因了解而相伴,因坚强而相惜,因独立而尊重。
影片大致情节不难猜,例如父亲会将儿子骨灰沿途撒播,且骨灰被窃,后父亲找到全新生活观等,只等待细节的填充来让故事更有血肉。很喜欢马丁·辛的表演,他为一个伤心的想要替儿完成心愿的父亲转变到认同这种“奢侈”人生观的种种细节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例如生活优渥的他突然住进了集体宿舍时的疑惑、被迫和阶级完全不同的人同行时的傲慢、过分劳累的旅途而产生的迷茫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在终点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签到时他开始用了自己的名字,后来改了儿子的名字,可以理解为是他重生的开始,这次旅程的确是为了纪念儿子和完成遗愿,是属于儿子年轻、不屈的灵魂,而他要继承亲子的昂扬斗志,带着一颗愿意去学习和交流的心灵继续拥抱世界。完成朝圣之路的是丹尼尔,而托马斯的朝圣之路才刚刚开始。
“YOU DIDN’T CHANGE YOU LIFE, YOU LIVED ONE。”丹尼尔出发前对托马斯所说。选择既是割舍,而割舍是会痛的,只有觉察过痛的人才可以说是自己做出了选择吧。托马斯在出发时常常见到儿子的身影,时而嘲弄时而享受,最后死亡的阴影彻底消失,这便是托马斯的选择,像是野性而自由的吉普赛人,遗世而孤傲的感受活着的喜悦。这一次,他无需匆匆,the his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