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首次看了徐静蕾自演自导的版本,林海的《琵琶语》和曹卉娟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久久在脑海中回响。“你从未记得过我”,要有多么深刻的爱恋和认知,才能在最后一刻坦然接受了这个现实。在岁月的纹路无情爬上了妙龄女子的面颊,在一生从未拥有过的安详自由里死去,她终于彻底从他的视线中脱离。我记得姜文低垂着头思考着信的涵义,如今明白,昙花一现的美丽从来都是骄傲高雅的独角戏。
《一个人的好天气》里,有句文摘令我念念不忘,“那时候的我整天的哭,非常的怨恨这个世界,我似乎把一辈子的恨都用光了”。或许这才是现今失恋后脆弱女子的现状,崩塌的世界,被眼泪洗刷的街道,巨大的陌生感暗流涌动,心里明白有一个巨大的伤口即便好了也会是不愿再视的伤疤,然后用清醒理智武装自己,戴上华丽而妖娆的面具,在暗夜里独自游走,像只迷路的精灵。在或是寻找或是妥协的余生中悄然度过,就像曾经简单的幸福已被灯神许诺。
丽萨不同。
从她爱上的那一刻开始,她便完全变成了他所钟意的模样:高雅,神秘,善解人意,不生事端。丽萨的一生都在为了爱情而活,用隐忍和煎熬为爱情开始时的悸动提供了永恒的养料。琼·芳登所饰演的丽萨真心完美:年轻时,她在暗恋中焦虑、挣扎,努力地朝着自己渴望的方向前进一步、再进一步,直到发觉已经触碰到前进的底限;成熟时,她是他的解语花、忘忧草,他们在游戏人间时遍历四方,拥舞至深夜也不愿分开,她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梦想,却更深刻的认识到这梦境的易碎度;中年后,带着儿子嫁作他人妇的女人再次遇见了让自己一生羁绊的男人,从此笑坠无边地狱。
女人的暗恋是如此的容易被发觉,她们的声音、笑容、动作、眼神都会随着身边是否有那个人而不同。没有的时候,她可以年轻放肆蹦蹦跳跳;出现的时候,她不由自主的娇羞腼腆改正自己。身边陪伴的不是那个人,她自然而然的高贵典雅雍容成熟;一旦是那个人,眼神里无不是微波荡漾,指尖的动作无不轻柔,心上念的无不是对方悲喜。爱恋愈多,心中深埋的委屈更甚。这一点便是琼·芳登饰演丽萨的成功之处:当她面对史蒂芬的时候,小女孩情怀几乎立刻随血液流淌至全身,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面颊上欲语还休的神秘微笑,在茨威格笔笔细腻温柔的心理旁白下,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外柔内刚的勇敢女人的梦爱之旅。尽管她比世上多数人都更了解自己的恋爱对象,但还是义无反顾的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破碎的梦。
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史蒂芬急匆匆从楼上赶下,丽萨恰到好处的为他开门,换回了情场浪子的一个笑容。他们中间隔着一扇玻璃门,丽萨年轻幼嫩的容颜虽然明亮如星却丝毫引不起史蒂芬的任何兴趣。或许是看过太多女子做作的害羞,对太真实的东西反而麻木。他匆匆却绅士的动作一如无形的钢琴声永远留在了少女的心间,快乐的时候,人们总是愿意相信,那无双的笑容和记忆,都是因为自己而特别。
丽萨坐在史蒂芬的钢琴前听他弹奏是全片最令人陶醉的一幕,史蒂芬送她糖果的时候曾说那时她笑起来就像个孩子,如果他能把沉浸在自我天分的钢琴声中稍稍抽出一份观察这个爱慕他的女子,就会发现,此刻犹如仰望天神一般仰望着他的时刻才真正像个孩子:回到了十三岁时的大胆妄为,回到了那时的小心翼翼,回到了那时莫名其妙的悲喜,回到了那时的脆弱无助。终究到最后,他什么也没有想起来。
韶华尽,鬓角白,故人至。本片近乎残忍的赐给了丽萨一把开门的钥匙,开启史蒂芬记忆的大门,到他的记忆中翻云覆雨,让他想起自己是谁,回忆起那些几乎是丽萨一生的幸福时光。史蒂芬在剧院外截住了丽萨,并告诉她自己对她有所感觉。然而当他回到家后,却对丽萨的故事丝毫不感兴趣,只想沉浸在再次被人宠爱的欣喜之中。他不懂,永远不懂,在他那些漫不经心对待的夜晚,都曾改变了这个女人的命运。
徐静蕾的版本忠实的追随了原著,而本片则在原著基础上做了较大变动:男主角从作家换成了音乐家,女主角生子后从交际花变成了人妇,甚至在她死后丈夫还要与男主角决斗,有关白玫瑰也语焉不详。这其中是对原著中可怜可爱可敬的女主角一份怜悯也不得而知,但太过现实,为这份爱情增添了许多无谓的枷锁。女主角一生可以拿出十三岁小女孩的犟劲独自生子抚养,她就不会轻易将自己委身他人。在片尾,男主角从信的内容以及照片回想起了共属两人的恩爱时光,甚至想起了那个为他开门的羞涩女子,模糊处理不是很明显,更多的是让观者理解为他终于忆起了她并为过失而忏悔哭泣,也与原著精神不甚符合,果然是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死法啊。
经典台词: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两次生命,一次是肉体的诞生,一次是心灵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