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号有兴抢到万达的《心花路放》提前观影票,甚是激动,即使是最后一排,也觉得满满的幸福。
这是我九月份包括今年下半年为数不多很是期待的电影,就不说徐峥黄渤黄金搭档组合,只看是宁浩,我就必然会去看的。我曾经写过宁浩,我也知道中国第六代电影人的辛酸和不易,他们出生在不幸的年代,他们的成长充满着悲哀,然而他们用电影抒写了未来。他们多是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风格,被称为“叛逆的一代”,试图用自己的作品描绘着时代。代表人物包括贾樟柯,管虎,王小帅,陆川,宁浩等。我在文尾写道:对宁浩的期待,就是对中国未来电影的期待。言语之间,洋溢着莫名的欢喜。
但很显然,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惊艳的感觉,甚至比不上《无人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很难说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只是失落的看着全是人的影厅掌声擂动,在一个个黄段子中寻找认同。谁能想到呢,当《无人区》上映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宁浩的转型,毕竟他再不摆脱“疯狂”的包袱,迟早要被厌倦的观众嫌弃,因为对于导演,一直拍摄一个类型一种风格的影片也是玩火自焚。我看着中规中矩的评分,觉得差强人意。至少他尝试过,线性叙事完整的套路也不辱使命,票房累计可圈可点,公路片加西部片的场景设定有着深远的吸引力。它黑暗,充满着瘆人的杀戮,它真实,描述着环境的残酷。它让我想起贾樟柯的《天注定》,甚至是神作《可可西里》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可贵的是,多线索的叙事结构成为暗线,而它保留了黑色幽默的灵魂。
转到《心花路放》,我蓦然的觉得满屏的性暗示不忍直视。两个人的猎艳之旅,一个个离奇曲折的偶遇,几个类型各异的菇娘,一个人的失恋之旅,一个菇娘的理想放逐,这些本该是极好电影要素,在宁浩的手下却充满着讽刺的社会性,他于不经意间调侃了小三现象、杀马特洗剪吹心态、男同女同现象、恨嫁心态,就不怕被报复吗?每隔15分钟一次的车震伴着广场舞的节奏,留在了尖笑的每一个人的脑海。当黄渤饰演的屌丝终于鼓起勇气表白,却被蕾丝抢走了真爱。徐峥的每一句“我就知道同一个女人不能上两次”都博得喝彩,难道观众和大理洱海酒吧的游客一样癫狂,还是我笑点太高跨不了岁月的代沟忘了身处什么时代?我就这么静静的坐着,莫名的傻笑着。
电影的特色在于,它利用了时空交错,让两个本已分手的情侣回到最初,并且如此贴合。不得不说这是我第一次见过,而《和莎莫的500天》也不过是穿插倒叙。我还是敬佩宁浩,只是我太想念黑色呢。毕竟如果想看艳遇,徐峥的《爱情呼叫转移》就已足够,撤去袁泉那条线,这两部电影又有什么区别?
原谅我的执念,时间改变了太多,甚至剧中那条狗。但结尾说:而我终会握到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