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勇敢并不意味着没有恐惧,而是战胜恐惧。勇敢的人并不是感觉不到畏惧,而是征服了畏惧。————纳尔逊·曼德拉
战争是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它是一种集体和组织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因为战争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暴力,却又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因此历史上的独裁者都热衷于发动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9月1日,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这场战争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所挑起,为了实行其侵略扩张、争霸世界权的目的,在经过多次局部战争之后逐渐演变而最终导致全球战争。前后经历六年多,遍及世界各地,损耗了大量的财富,夷平无数城市和村庄,千万生灵惨遭涂炭。对于我们生于80年代的这一代人,发生于四十多年前的这场战争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以至于我们满足于在二战游戏《盟军敢死队2》中偷袭日本军事据点来获得“参与”战争的快感。而我们在高喊要正视抗日战争历史,还原历史真正的同时,在每晚黄金时间的电视上却是抗日神剧天天放。从手撕鬼子到尼姑抗日,我们满足于对那个年代全民抗日人人争先的美好幻想,丝毫不在意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小到欧洲战场上的狙击步枪可以被我们拿来用,大到分不清到底谁在为抗日流血牺牲,谁在养精蓄锐等待机会。
反观这几十年世界各国的二战电影,投资规模虽有大小,却也是佳作不断。如美国大制作《拯救大兵瑞恩》,荷兰电影《黑皮书》,台湾反映土著雾社事件的《赛德克·巴莱》,都是经典之作。这些众口皆碑的好片无不在表现战争残酷的同时又着重表现在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只因千千万万善良的人在枪林弹雨中挥洒热血,才使这场历经六年的战争得以终结。
《狂怒》:从热血少年到战争机器
《狂怒》这部电影是年末最好的战争电影了!虽然不算大制作,但是找到布拉德·皮特主演,已经是质量保证,导演是《U571》《速度与激情》的编剧大卫·艾亚。这部电影还有中国投资方华谊兄弟参与,所以在内地的宣传非常到位,而在美国上映之后也得到多方肯定,更使我们中国观众非常期待。电影以诺曼·艾利森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讲述一个完全没准备好打仗的年轻人在战争中迅速成长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机器的悲剧故事。
电影其中一个卖点是虎式重型坦克的重现,这是二战期间德国制造的重型坦克。服役时间是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在战争中虎式坦克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二战时期士兵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这部电影的赞助方是游戏《坦克世界》的出品方战争游戏研发公司Wargaming。Wargaming公司协同片方修复了从博物馆里开出来的世界上唯一一台虎式坦克,把它修复一新之后搬上了大银幕。电影中的那场坦克大战是纯实景拍摄,这是最难得的地方。
在电影中,新兵诺曼原本是一个只懂一分钟打60个字母的打字员,却因为战争的需要被分配到了坦克营中成了“狂怒”的一咒,诺曼的善良和纯真与这场残酷无情的战争显得格格不入。在行进途中,因为他的仁慈,导致己方坦克瞬间被敌军士兵突袭而烧毁,盟军士兵因难忍大火烧身的痛苦而掏枪自杀,这是他上的第一课。愤怒的“战爸”唐·柯利尔强迫他枪决德国士兵,这是他上的第二课。老头刚刚告诉了敌人地址,下一秒就被远处狙击枪击毙,这些说时迟那时快的事情,绷紧了所有观众的神经。在暂时平静的镇上,刚刚认识的德国女子,转眼被轰炸机炸死一幕,使诺曼最终蜕变。“你看见了吗?这就是战争!你感觉到了吗?”格雷迪·特拉维斯并非如外表一般毫无感情,而是他的情感早已经被现实所掩盖。
由于遭遇德军虎式坦克的袭击,原本就只剩下三辆坦克的坦克小分队瞬间只剩下“狂怒”一辆,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军的一个300人营,终于他们单刀赴会,踏上悲壮的牺牲之路。被火箭炮击中的“屁股库恩”格雷迪·特拉维斯,为了保住全车战友把爆炸的手雷压在自己身下的“戈多”特里尼·加西亚,被流弹击中的“圣经”博德·史旺,坚持到最后英勇就义的“战爸”唐·柯利尔,这些人物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在电影的最后他们先后战死,给诺曼·艾利森留下的是“机器”这个外号;给我们留下的是对这场战争的深刻反思。
剑走偏锋的是电影的结局,诺曼躲到坦克底下望能躲过一劫,却被德军士兵发现,而这名普通士兵最终没有暴露诺曼,而是选择放过他。这样的安排无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观念,战争与人性无关,没有经历战争洗礼的德军新兵会放过诺曼,因为他选择了追随自己内心的善良。《狂怒》这部电影,延续了大卫·艾亚热衷于传统与写实相结合的动作片风格,结合众多明星的精彩演绎,较忠实的还原了残酷的二战。这部坚持实景拍摄的朴实无华的二战佳作,将好莱坞大片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赛德克·巴莱》:为“雾社事件”书写的镇魂歌
《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的出现,源自一位台湾导演的执着坚持。正如魏德圣所说,因为拍《赛德克·巴莱》需要资金,他拍了让他名噪一时的《海角七号》。盛名之下,他丝毫没有在意,因为他的初衷完全是为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这个执著的男人花了十二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电影,只为了让世人了解在台湾历史上曾经让侵略者战栗的“雾社事件”的故事,和他敬佩的为尊严而牺牲的土著英雄。《赛德克·巴莱》是华语电影中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史诗大片,不只是因为其场面宏大,更重要的是,其故事本身的荡气回肠。
据说早在1997年,魏德圣就在电视上看到东部原住民为“还我土地”曾经发动的雾社运动,当他看到邱若龙的漫画《漫画·巴莱》,便对“雾社事件”和原住民抗日运动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写《赛德克·巴莱》的剧本,这一剧本在2000年获得了台湾优良电影剧本奖,却因为制作规模过于庞大而无人问津。魏德圣决心放手一搏,于是他花完了自己的积蓄,投入200多万元资金拍摄完成了只有5分钟片长的《赛德克·巴莱》前导片。希望能用这段费尽心血的前导片来吸引国内外资金,无奈买家对《赛德克·巴莱》大表赞赏但却没有人愿意投资。此后他的朋友建议他先拍一部能挣钱的电影来积累资金,于是在2008年我们看到了《海角七号》。这部电影不但获得票房佳绩,口碑也好,这也坚定了魏德圣拍摄《赛德克·巴莱》的信心。
在拍摄《赛德克·巴莱》的过程中,魏德圣倾囊而出,把《海角七号》挣到的钱都投了进去。而这部电影却像是一个无底洞,他只好再度借债,最后耗资7亿新台币才完成了电影的制作。扮演男主角中年莫那鲁道的林庆台是台湾宜兰县南澳乡碧候村泰雅族部落中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牧师,扮演青年莫那鲁道的游大庆也是泰雅族人,原本是为剧组送饭盒的伙计,因为这部电影,这两人踏上了演艺之路。和《狂怒》中的“机器”诺曼相似的地方是,在这部电影中,魏德圣虚构了巴万·那威这个角色,正是通过这一人物的视角,反映出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儿童永远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日本统治者带来了文明,他们为雾社建造了学校、医院和邮局,禁止了野蛮的杀戮,为原住民提供工作,然而这一切也改变不了侵略的本质,在巴万·那威就读的学校中,他每天都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正是仇恨的来源。《赛德克·巴莱》并不是简单的以抗日为主题的战争电影,她为我们展现的是那段历史和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
“雾社事件”的起因,正是因为侵略。带来文明的日本人无法消除土著人的仇恨,他们宁可选择玉石俱焚的自杀式抗争,也不愿意在侵略者的淫威之下苟且偷生,这是一个骄傲民族的血性。电影所要表现的,也正是这份血性,这是在我们内地影视作品中很难见到的。
后记
我一直很喜欢《盟军敢死队》系列游戏,这是我在读书时候经常玩的二战游戏。从《深入敌后》到《使命召唤》,再到2和3,直到后来第一人称视角的《打击力量》,都是我曾经的最爱,这是我“参与”二战的方式。我一直坚持二战影视作品应该尽量忠实于历史,历史上没有出现的武器不能出现,如亚洲战场不能有狙击步枪;历史上没有的兵种不能胡乱添加,如日军直到现在还没有女兵,我们国产的抗战神剧中却喜欢拿日军女军官大做文章;编剧和导演对枪械的使用也应该有最起码的认识,如步枪打到手臂是会把整条手臂都废掉的,不是只在上面穿一个小孔,还只流一点血。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废话,道理谁都懂!要求别人要正视历史的前提是,自己先要做到尊重历史。我只希望咱内地的二战电影也能认真拍,不要再不伦不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