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电影及电影人及电影发烧友的联盟公社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电影人应承担引导观众抵制综艺电影的责任

$
0
0


《奔跑吧!兄弟》无疑引发了一颗深水炸弹,这颗炸弹持续了去年乃至前年浮现但未获得深究的问题。继冯小刚在浙江卫视的《我看你有戏》节目录制现场炮轰“综艺电影”后,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前秘书长何平也在微博对冯发出支援的声音:“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话题,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职业协会必须发出声音,并知会广电总觉,不能沉默中仅丧职业性。”

 

同时,《奔跑吧兄弟》制片人李亚平对此表示的“成功不是偶然事件、综合因素造就票房”的言论更是将这次争辩推到风口浪尖。“小钢炮”冯小刚近年来年年有声,去年先贬自己的《私人定制》、在口碑数日被颠覆後转而抨击影评人,已有人冠以其“婊子导演”称号(来源于其娱乐圈是婊子行业之言论)。当然,这次冯小刚除了与华谊有工作关系,本人与《奔跑》并无利益瓜葛,他的核心观点是“(综艺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如果他是一个普通影迷或者独立影评人,那么这个观点将非常具有普遍价值,而在他一串抨击经历的背后,这句话充满了玩味的味道。

 

这里引用一位来自时光忠实影迷对《奔跑》的看法:“骂归骂,虽然我也不会去看这种片子,但既然电影是一种商品,那它就应该在市场上体现它的价值,既然市场对它有需求,那迎合一下这种需求也未尝不可。市场这个东西讲的就是投资与回报,就算这帮人是所谓的害群之马,我不认为在电影这个市场会出现劣币彻底驱逐掉良币的现象,人的精神层次差别太大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喜欢看这种片子的也是人民嘛。”这位影迷评论的是我写给《奔跑》的影评《亵渎中国电影不遗余力》,我的总体观念和冯导、何平一致。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的一点是,《奔跑》是一部纯粹的综艺改编电影,但与真正的电影艺术毫无牵连,用“综艺节目”的摄制手法打造一部大电影,颠覆了电影的真正涵义,以及这种创造背后的投资、出品、上映势必对中国电影市场有错误的、不良的影响。


 

《奔跑》仅仅为一例,近有《爸爸去哪儿》及其“续集”,远有《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我们约会吧》等等等等。如果仔细思考李亚平的言论,不难发现其核心认知观念是从“营销学”出发的,并非“电影学”。“值得研究”的言论背后,凸显了相当部分电影投资人挖掘利益的目的。这并非类型电影的试水。在综艺的角度来说,“综艺大电影”是创新,实际与电影本体的创新隔开十万八千里之遥。从电影市场来说,综艺电影本该是失败的,《我就是我》、《中国好声音》展现其本应得到的结局。投资人不懈努力,创造的《爸爸去哪儿》、《奔跑》的票房成功完全是偶然因素,通过明星效应和节目余热的吸金只能证明其为现象级影片。

 

综艺电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主流电影,为圈钱附加的“类型尝试”托词不存在任何说服力。虽然冯小刚的言可能论充斥着对成功“眼热”的负面心理,他的观点极具价值,至少在这次事件看来,他是一个在为自己立代表“主流价值”的“贞节牌坊”婊子。电影的“第七艺术”地位奠基是有百年历史的,不应该由综艺电影跨界来完成其新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传统电影人都应该对“综艺电影”的乱象承担责任,无论是创作的责任抑或抵制的责任。影评人有引导观众、提升全民的电影鉴赏素质、正确确立电影地位的责任,尤其厚重。因此在这次争辩中,真正纯粹的电影人、电影爱好者对《奔跑》、《爸爸去哪儿》等电影持绝对批判态度,一些娱评人、文化评论人夹着着不同的思辨声音。这个结果是值得欣喜的,不同的辩论更能引领出结果,让掏钱去看电影的粉丝认识到“看一场”电影的价值。

 

对于广电总局来说,其承担的责任更为重大,因所有规则、秩序都是在其限制和提倡下完成,不能逃避,当然目前在涉及被查腐败的情形下,我们无法对其寄予丝毫希望。


 

在争辩孰对孰错、谁该承担主要责任的漩涡中,最无罪的是观众。类同于前面我提到的影迷“劣币驱逐良币”表达的观念,市场应该交由人民自由选择,炮制综艺电影的制作人的确大都抱有这种想法。观众的选择常常不能肃清环境,反而让其越来越紊乱。中国电影市场为何会出现“高票房、低质量”的影片?综艺电影的大热道理亦隐含其中的。

 

这其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制片出品的营销、二是院线的排片。娄烨的《推拿》质量好不好?去年上映时其排片不到3%,首日票房仅仅100多万,是大多数商业片的零头。据我一个身处二线城市的粉丝说,他打电话到影院咨询有无《推拿》上映,但工作人员根本不知这是部什么电影。也许文艺片(观众对于文艺片的错觉在于,多数人认为《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也是文艺片)在不成熟的中国市场尚且缺乏竞争力,但院线的排片也充分证明了某些唯利是图的院线根本不给文艺片进入市场的机会。因为多数观众不会选择它们,所以院线就大幅排映了火爆的商业片、青春片。在《变形金刚4》上映时,有些影院甚至每个影院几乎全天都在排放,少数想看其他影片的观众被忽视掉。去年暑期档的《绣春刀》也被认为是一部武侠佳作,但是最後反而出现排片还要影迷去呼吁的情况。许多念叨着“把市场交给观众”的人,没有认识到实际上是市场被交给了部分观众。完全统筹到全局是不现实也是困难的,但是可以从模式改进,比如效仿国外长时间上映的规则(国内一般为一个月)。

 

说到第二点,营销,真是又恨又爱。作为一枚二流影评人,猫头在北京也有时被邀请参加新片提前看片会。看过之后,当然需要写评价。这时恶意软文就来了。错误地引导观众是无法阻止的,某些一味拿钱的商业影评人规避了自我良心的谴责。猫头拿钱与否,都没有浮夸过,指出其不足,但肯定也能看到其优点。这些都是营销的一部分。电影宣传方往好里大肆宣传,观众有时候没法分辨,影评人不能吗?有些较好的电影宣传不足,反而被一些鼓吹得好的烂片超越了。


 

因此到底,责任还是归结到了电影人手中。甭管冯小刚说不说话,也甭管《奔跑》制片如何狡辩,研究电影的人始终该发出声音。韩国、北美没有综艺电影吗?不是。他们也是有的,但是电影创作者的完全自律限制了中国这般没有节制的发展。

 

观众无罪、某些创作者无良,《奔跑吧兄弟》这类电影的出现已属另类,取得票房大卖更是对电影市场伤害极深。无论是代表观众的市场、投资人还是电影人,都不应该追捧综艺电影。说深点,它们已经玷污了电影艺术。如果现在期望的是,电视上的东西,像这样偶尔跨界到银幕上还好,如果一直受捧,再过三年、五年、十年,观众一走进影院,满目琳琅尽是《爸爸去哪儿5》、《卖萌吧!儿子》这样的影片,这个时候你想看正经电影了?没事,网络有点播版、或者买DVD回家用家庭影院看。

 

结尾了,又想起《芝加哥太阳报》对《奔跑吧兄弟》大热的评论——“在中国,大量的电视观众愿意为这些节目的电影版买账。但是如果走到海外市场,这些电影最终的结果就是贻笑大方。”

 

现在大多人还只是觉得无伤大雅,也许再等五年十年,就真的该贻笑大方了。那时候笑的不会是中国综艺电影,而是中国电影——它们的新名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