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双城是巴黎和伦敦,故事里的人们直奔天堂,却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陈可辛的双城是香港和旧金山,故事里的兄弟面对友谊与爱情的冲突,最终在圆梦出海时扬帆和解;李晓雨的双城却是北京和纽约,在她的故事里,穿梭于时间、空间与文化之中的主角们,面对无法把控的命运,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内心的?在电影《北京纽约》上映之前,最能体会这份深厚情感的,一定是导演自己。
李晓雨16岁远赴英伦,独自生活的她,读书之余还打了四份工;17岁在伦敦做灯光助理,19岁就成为了全球最年轻的专业摄影师;07年凭借《迷幻公园》在戛纳电影节斩获特别纪念奖,被《美国综艺报》评为“国际十佳电影摄影师”,《好莱坞记者报》也将她列为“新一代十大摄影师”;09年波士顿电影评论节,她与杜可风再度获得“最佳电影摄影”,是《Vogue》(国际版)专访的第一位女性电影摄影师。忙碌的李晓雨一年365天都在飞,与自己对话的时间都是碎片。但她从未停止观察和体验,每个作品也都反映了她对生活的看法。从19岁一晃而过到28岁,她的青春就在剧组里和飞机上度过。害怕家人担心,有病有灾她都瞒着,自己扛。性格倔强的她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因为一时交不上房租,孤立无援地带着所有的行李和家当住在了海滩上。受了多次伤的她还被医生无数遍的警告不能再扛机器做摄影师了。重病卧床的她没有办法才改行做广告导演,尝试自己写脚本,但是广告远远不能满足她用影像讲故事的激情。在东京拍广告的她迷失过一段时间,她想起了父亲从16岁写日记的习惯,于是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整理思绪,前后写了200多页,创作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故事,这便是她的双城故事《北京纽约》。
李晓雨曾说过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杜可风。但似乎二人相识之初,倒是李晓雨先影响了杜可风。第一次见面,李晓雨觉得老杜特别像个流浪汉,拥抱的时候,李晓雨幽默地侧着头问杜可风,“你是不是没有时间洗澡?”杜可风笑了笑没说话。下午再见时,老杜清清爽爽地换了一个人似的,流浪汉变回了艺术家。04年二人开始合作,共同担任多部电影的拍摄指导和艺术顾问,从《巴黎我爱你》到《用心跳》再到《海洋天堂》,到《北京纽约》,亦师亦友的关系保持至今。李晓雨说,“他是我的家人,除了父母,是我最亲的人”,“是他告诉我拍电影不是工作,也不是学问,而是生活”。《北京纽约》的剧本李晓雨也是第一个拿给老杜看。
但电影的魅力就在于你无法满足自己的故事只存在于纸上,从剧本到成片,从28到31岁,晓雨又走了三年。 三年的艰辛可不是在海滩上凑合两天那么简单。作为自己处女作《北京纽约》的编剧、导演及制片,她热忱满满,却也更需要冷静专注。没有最好的投资方介入的时候,李晓雨押上了所有家当,她说“如果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片子能成功,我怎么可能说服别人呢”;有了投资,又不断发生新的情况,主演之一临阵脱逃,拍摄过程中困难重重,无法兼顾的李晓雨,甚至放弃了原本要走进婚姻殿堂的一段感情。如果说住海滩是忍受风吹雨打,那么这三年,李晓雨就是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上。
最先定下来的演员是男主角刘烨。蓝一的忧郁,对幸福的纠结,本质的善良和纯真,还有浓厚的男人味与导演脑海中刘烨的形象不谋而合。 刘烨更是在第一次看完剧本后便主动联系李晓雨,表示自己一定要来演蓝一。女主角林志玲则是见面聊了没5分钟,就感觉特别对,李晓雨当下拍板,你不用演茉莉,你就是茉莉。
电影正式开拍前,和两位演员朝夕相处一个多月,每天十几个小时,李晓雨都和他们呆在一起。聊剧本的人物,聊人生,聊爱情,没有台词的约束,畅所欲言。他们之间有一次李晓雨问林志玲“哪里才是家”。志玲姐姐脱口而出,“当然是爸妈在的地方呀。”李晓雨则补充了一句,“心安之处,即为家”。
总是坚持遵循自己内心的李晓雨在离家多年后,为国内观众带来一部诚意十足的《北京纽约》。她感慨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选择回国,但艺术人才却鲜有归来。她希望自己的归来能给国内电影市场带来新鲜的东西。自由的灵魂自带魂器,她的归属感始终源于她的内心,因而这归来,更像是一种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