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综艺节目,《跑男》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脱胎于韩国火爆的原版Running Man,它在去年秋季一开播,就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并在一次次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洗礼中成功地引发了社会话题性。尽管受第一季成员之一的陈赫离婚事件影响,《跑男》却没有成为舆论界口诛笔伐的牺牲品,反而随着《跑男大电影》的热映,综艺节目是否应该银幕化的问题掀起影视界争论狂潮。这一次,《跑男》真正地成为圈内圈外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跟国内许多热门的综艺节目题材类似,《跑男》取材于国外,并被节目组赋予二次再造的特性,融合了许多中国特色,传递出一股“奔跑不止、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宣传阵势浩大、各种搞笑组合、即时明星游戏,剖其根本,节目自身结构简单,明星效应和新颖繁复的内容却极具观赏性。因此《跑男》在目前的综艺电视市场上的胜利是必然之势,多数节目都难以望其项背。生动有趣谁不喜爱?观众爱看,老少咸宜,收视率高居不下,口碑也是一片叫好。可是,当它转战大银幕时,却造就了一股年度口水大仗。
《跑男大电影》在春节档上映,首日即狂揽超过7000万的票房佳绩,次日,各路圈内人士获悉票房,一片哗然。炸弹炸了,炸出了票房,也炸出了声音。“小钢炮”冯小刚在浙江卫视录制节目时炮轰综艺电影可谓争辩的导火线,随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前秘书长何平也声援冯,称综艺电影的大热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职业协会必须发出声音,不能丧尽职业性。这时反对者也不甘示弱,争相恐后地用一千种句式表达下面这个核心论点:有市场就有需求,《奔跑吧兄弟》票房得利来自观众选择,再正常不过。
在事态愈演愈烈时,我也在自己的专栏数度表达了观点。电影制作人的考量是只要电视节目具有了观众基础,就会考虑做大电影。这个行动的核心还是商业化的利益驱使,而且其制作人没有遮遮掩掩,很坦然地表达了制片方的需求。冯派言论的关注点是综艺电影将对电影市场的正常化造成混乱影响,迷惑投资人心态。实在而言,我也认为,在成熟的电影市场中,是不会连续出现综艺电影这类奇葩的。《跑男大电影》来了,紧接着《爸爸去哪儿2》也来了,而且它们都聚焦春节档,以一种奇怪的类型演绎与大多通俗故事片在喜气新年的银幕中争天夺地。
在批量生产者看来,推出综艺电影形同剑走偏锋,有机率成功。但它毕竟离真正的类型电影尚远。《跑男》的电视节目是有诚意的,不仅体现在原味的复制+新元素的重组,还在户外游戏运动中始终贯以健康娱乐精神,观众在这类大孩子的游戏中犹能体会到孩提时那般纯真的感觉。只是,当一味复制内容、从荧屏跨界到银幕时,从良心的综艺节目制作转向不良心的电影制作,除了滥用明星效应和节目余热,时间成本、内容都欠缺,这种味道就变质了。结果造成的票房得意、口碑走低亦在情理之中。综艺是综艺,电影是电影,当茶余饭后的电视消遣达人化身银幕拉票斗士,这种盈利模式不敢令人苟同。
综艺节目源源不断,它们是电视节目的活力,这不,《跑男第二季》就快开拍了。我坚信它还是会很好看,很绚烂精彩,我会继续追捧。但如果继续出现大电影续集呢?它还能在观众的日渐明眼下坚持吗?甚至突破市场带出又一波改编狂潮、开辟一种稳定的新模式?大讨论还没有停止。而我相信,这颗银幕炸弹的余威,才刚刚散发开始。
已刊登于《湖南广电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