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翻看一些老电影是好的,正如你翻看一本久远的书籍,虽然纸已经泛黄。但仍有一番别样的韵味。
这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百万英镑》改编自马克吐温的同名作品。而且在台词上基本沿用了原著中的描述,所以这部电影看起来竟带有些话剧的味道。但是浮夸并不代表做作,反之。更突出了人物形象。我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完全可以看做是对于原著《百万英镑》的评价。这部电影就是把文学作品搬到大银幕典范。
故事皆是因为两兄弟打的一个赌,整个社会都成了他们赌局的一部分。
那张百万英镑震惊了社会,也如一面镜子一般照出了社会的真实面目,人们可以对一个百万富翁满口赞誉,而对一名普通的公民恶语相向。在这样的社会下,贵族们的地位就变得十分尴尬。如果他们有足够的金钱,当然可以继续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一旦他们落魄,变得穷困潦倒,那就与一个普通人无异,人们还会尊重他们吗?可能吧,但是要想继续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却是万万不能的。
这就是社会的变迁,名字不再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金钥匙,财富取代了它的位置。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社会给这扇门换了一把锁。无论你以前是做什么的,只要有钱,上流社会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在马克吐温生活的那个年代并没有“福利国家”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很大的,我们能从饭店老板惊讶的表情看得出来,我们能从裁缝店服务员的眼泪中看出来。他们肯牺牲他们的利润来讨好那所谓的“百万富翁”。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并不在乎这些利润吗?他们当然在乎。如果亨利以一个穷人的身份走进这两家店。即在他并没有得到那张支票的情况下,我相信他一定会被老板们毫不犹豫地赶出店外。但在他拿出这张百万英镑的支票后一切都变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也许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谁没有困难的时候,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然而,当亨利是“百万富翁”的消息登报之后,原因就绝不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这么简单。他们可以借亨利之名来为自己赚取利益,这也许就是他能免费的过着高品质生活的原因。也确实有人拿着他的名字去用了。
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本用来形容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我觉得把它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
那爱情呢?爱情却是例外。片中的女主角刚开始认识亨利的时候,也是当亨利以百万富翁的身份示人的时候,我想在这一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认为这是金钱在其中的作用,随着剧情的发展似乎会使观众更加坚定这一看法,但是结局并不是这样的,看来马克吐温对于爱情的印象是美好的,爱情高于金钱,这便是马克吐温要告诉我们的。他称赞爱情。
结局无疑是温和的,不知为何我的脑中突然有了这一奇怪的想法,如果将《百万英镑》以鲁迅先生的风格呈现出来,我想结局一定是悲惨的吧。必定是血淋淋的。但电影中的这个结局(原著中的结局)却更能激起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这一张支票,两兄弟口中的“废纸”照出了社会丑恶的一部分,也照出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我想还是称其为“镜子”吧。“照妖镜”反而不适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