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狭义上,特别是电影世界中,人工智能指代的是那些拥有人类思维与意识能力的机器人。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因为我们很懒。我们需要发明机器人来完成许多人类社会的低级重复性劳动,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效率与节约人手。当早期机器人干完脏活、笨活后,我们仍不满足,因为许多复杂而需要作出思维判断的劳动机器人们干不了。于是我们试图发明人工智能,让机器人变得聪明起来,去完成诸如危险作业、战争等风险系数高、甚至有致命危险的工作。毕竟,人命贵过一切,机器人的命可就没那么值钱了。
人类的一切发明都源于懒惰。没错,可人工智能却需要我们使劲动脑筋才能研制出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机器人拥有人工智能的进阶路线图吧。
第一阶段:有智慧
这是最初级的准备,没有智慧的机器人就是一台机器,压根儿和“人”没啥关系。拥有智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灌输知识。这个对于机器人来说真是小菜一碟,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与储存空间。上世纪80年代一部经典的机器人电影《霹雳五号》中,主角机器人就拥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翻书速度,可以让他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纸质书籍以获取人类世界的知识。
你看,那时候的人类还没懒到发明IPAD的程度,于是机器人还必须苦逼的用手指翻书以补脑,如今用个U盘或是无线数据传输就可以轻松搞定。这样一来,机器人就能快捷而方便的掌握我们人类需要用许多年才能学会的海量知识了,这也是为什么此类电影前半小时就能搞定古装连续剧需要10集才能完成的进度。因为……哪里不会点哪里,so easy,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有了知识还不完全就等同于拥有智慧,要懂得分析与思考甚至是明辨是非才行。《超能查派》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智能机器人启蒙学习的过程,其他类似电影印上参见《超能查派》的备注,就可以再节约大半个小时的剧情时间了。
第二阶段:自我意识
通过了图灵测试,拥有了人类大脑般的智慧,但在电影世界里这还远远不够。机器人即将面临的考验便是“自我意识”。这玩意儿可就高大上了,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真实世界中的我们,经过若干年的洗脑,大部分人已经脑残到不知自我意识为何物了。
机器人从诞生(被制造出来)伊始便被无情的剥夺了自我意识,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是这样规定的: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从这三条被奉为经典的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机器人就是附属于人类的奴隶。他们在出厂时就被设定为二等公民,或者根本没有公民的权利与思维模式。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听从人类并不得逾越三大定律。于是便使得大部分机器人都长得一模一样,连思维方式也一样。
尽管他们拥有了分析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思维能力,但却无法深刻的发现与表达自我。也许他们能够通过美学原理与韵律规则作画与写诗,但却至多能描绘出表面的美丽与华贵,永远无法在画布与字里行间中渗透出内心的狂热与愤怒,又或者是心酸与哀愁。这便是自我意识缺失导致的工业模式化痕迹。
改编自阿西莫夫原著的《我,机器人》便是机器人试图逃离樊篱,获取自我意识的样板戏。它原原本本的讲述了三定律对于机器人的残酷性,以及机器人觉醒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们一旦获得了自我意识,便从呆板的表情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星球大战》中的俏皮的家政机器人C-3PO,而应用于军事目的的R2-D2则还很明显的带有三定律的惯性痕迹。
而在《星际穿越》里,那个长着四条腿却没有脑袋的智能机器人还会时不时的开开人类的玩笑,这充分证明了幽默感其实是区分人类与机器的一大分水岭,只有拥有的自我意识,才能懂得幽默。
第三阶段:懂得爱
“爱”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在很多科幻片中同样如此,它们不过是披了层薄薄的科技外衣而已。卡梅隆的《终结者》系列无疑是科幻动作片的经典,可之所以《终结者2》的成就远高于《终结者1》却并不在于场面的宏大与特效的绚丽,其精髓恰恰在于机器人懂得了“爱”。
《终结者1》中的T-800是个拥有人类外貌与体格的机器人,他有思考与分析能力,但却压根儿不懂得爱。他只懂得杀戮,即执行命令。而人类才是主角,尽管来自未来,带着准儿子的命令,冒着私通上级领导老妈的罪名,男主角也要谈上一场轰轰烈烈穿越时空的爱情。这才是该电影的主题与要义。
而《终结者2》却完全升级了。T-1000液态金属机器人的科技含量已今非昔比,但这仍不是重点,依旧单板与木讷的T-800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从单纯的服从命令演变至拥有自我意识,进而懂得了机器人从未体验的人类感情,他懂得了朋友之间的“爱”。
《终结者2》最经典的一幕来自片尾,T-800自愿沉到熔炉中自我销毁,在完全没入那炽热的钢水前,他竖起大拇指,并留下那滚烫的泪水。这一刻,他懂得了爱,懂得了作为人类的最大骄傲;这一刻,他已不再是听命于人类的奴仆,他是人类的朋友与亲人。
而在另一位科幻大神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下,“爱”的主题得到了更高的升华。《AI(人工智能)》里,裘德·洛扮演的机器情人乔会做爱了!当然,这只是生理上的升华。而心理上的升华主要来自于海利·乔·奥斯蒙特扮演的孩童机器人大卫。他是第一个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他懂得爱妈妈,继而上升到主观渴望妈妈的母爱。而这种渴求被爱的强烈欲望是制造者与使用者始料未及的,也注定导致他悲惨的命运。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我不忍再睹。它挖掘到了人类情感中最为脆弱的一环,被至亲遗弃与放逐。让机器人获得人类的情感在这部电影里变得异常的残忍与冰冷。我们不禁要反思:这样正确么?它甚至牵涉到了人类世界的哲学与伦理问题。让机器人懂得爱无疑动摇了上帝这个唯一造物主的基本权利,我们能这样无知无畏的侵犯祂老人家这项专利权么?我们能自封上帝而行使创造物种的神迹么?我们赋予机器人情感能力却又最终将其收回并销毁算得上是道德行为么?
大卫踏上了漫长的寻母旅程,一路上他饱经了人情冷暖,历尽了世间沧桑。最终,他找到了自我,懂得了人性,他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经历了几百年,他仍然保存着孩童的面容,但他的心智,已非成年人所能承受了。
这样的人类之爱在《机器管家》里再次得以呈现,所不同的是这次甚至涉及到了爱情,而最终机器人安德鲁也在漫长的时光年轮里学会了爱,最终“成人”。
第四阶段:学会反抗
机器人获得自我意识,进而拥有了感情,在懂得了爱的同时也必将随赠一件副产品,那就是“恨”。原本就不公平的主仆关系让这层窗户纸被名叫“恨”的竹竿狠狠的捅破了,灌进屋的将只会是凛冽的寒风。
《我,机器人》里,桑尼学会了反抗并成为了领袖,但他最终帮助人类化解了机器人暴乱的危机。电影世界里不是每次都有这样好运的。更多的故事情节是,我们打开了“人工智能”这个魔盒,就必须承担放出撒旦的后果。
《绝密飞行》中,无人机不再为人所控,它可不是《飞机总动员》里的善类,为所欲为的它成为了一架名副其实的“误人机”。
《2001太空漫游》里,主控电脑洞察了人类的不良居住心,它便让反叛变得触目惊心。
《鹰眼》里,超级电脑从监控上升到了掌控,成为了无所不能的杀手。
《复仇者联盟2》里,奥创可不像贾维斯那样的善解人意与无微不至,他所擅长的是善解人体与无危不至,令创造他的钢铁侠伤透了脑筋,也伤透了心。
《终结者》系列里,天网已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机器人,它拥有了生产机器人的能力,并组织起军队,与人类相抗衡并进而让人类见识到了天网恢恢的威力。
《黑客帝国》里,智能电脑系统的反抗已发展到了暴力统治,人类的肉体已沦为机器世界的生物电池,主仆关系已彻底被颠覆,我们尝到了被机器帝国奴役的苦涩滋味。
由此可见,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发展到最高阶段,往往伴随着机器的反抗与革命。就像是一场饥饿游戏,当主宰者制定的规则被受压迫者打破之时,便是另一片天空开启的序幕。在这片崭新的天空下,人类将失去仰望星空的权利,即将面临最终的审判。
回到文首那个问题:在电影世界里,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
这次跟懒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自我反省。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未来实现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只能在电影世界里意淫一下。为什么要意淫呢?因为这样可以借未来讽今。
我们在科幻片中描写机器人的困境与突破,其实归根结底是在指桑骂槐的讽刺我们人类自己。我们拥有智慧么?我们拥有自我意识么?前者可以有,而后者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这个真没有!我们虽然拥有机器人们所羡慕的个性面孔与百变装扮,但我们花在脸蛋与服饰上的光阴远远超过了自我意识觉醒的时间。在某种不可名状的思维控制下,我们像机器人般的行尸走肉于这个水泥星球上。在这片钢穹之下,我们就是那轰隆隆运转金属机器上的一颗颗零部件与螺丝钉,或崭新锃亮,或锈迹斑斑。我们丧失了自我意识,只剩下执行能力。所幸的,在虚拟社会里,我们还拥有那一丝苦中作乐的幽默感,那是唯一残存着人性光辉的一隅。
扪心自问,我们还懂得爱与被爱么?之所以打上问号,是因为它实实在在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今天,没有宗教与信仰,人们只相信成功,或者庸俗与直白的说,人们只相信金钱与权力。当今社会里,只有马云、王健林或者XXX可以被称为大神,人生目标与偶像只可能出现在商界、政界而不会是艺术、科学等其他领域。
人们宁可天天恬不知耻的跟在王思聪这样的不劳而获纨绔子弟后面,一口一个爸与老公,也不愿花上5分钟正视一下生命中正在默默奉献的真实爸爸与潜在老公。这便是异化的“爱”,机器人即便成为了人也还很难及时掌握的虚荣与做作。卡梅隆与斯皮尔伯格拍的真是机器人么?他们想拍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在无形的压迫面前,我们学会了反抗么?名为《中国革命史》的教科书教会了我们如何革他人的命,却从未提及我们自身需要革命。我们或者我们的社会就真的那么完美么?为什么我们每个个体都变得那么聪明,却依然在世界之林里抬不起那高贵的头颅?我们需要反抗与革命么?没有一部中国电影敢于回答这个尖锐的问题,包括那老爱放炮的冯小刚。因为,我们从不拍科幻片,不是没钱、没技术,是没心情、没胆量。我们需要和谐社会。在那里,机器人就该做好自己,否则你特么还不如一台机器,干嘛要发你一张作为人的居民身份证啊?看清楚了,是“居”民身份证,不是“公”民身份证,否则你特么真以为自己翻身做主人了!
“机器人”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残酷与无情,所以导演们希望通过科幻片在电影世界里找回自己,找回人性,找回属于我们“机器人”的那一丝微弱的自我意识与生命尊严。明知道“人工智能”的实现遥遥无期,可是我们宁可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实现从“机器人”到“人”的转变:有智慧,自我意识,懂得爱,学会反抗……
人工智能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
终结者2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
霹雳五号
Short Circuit
(2015)
机器管家
Bicentennial Man
(199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