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导演王小帅,作为特殊的第六代导演,一如继往的关注着人们所忽视的边缘话题,一部新现实主义的作品,不难看出,这部影片受《偷自行车的人》的影响。
小贵:从农村到城市打工。但是,在将要把自行车挣到手之时,却把赖以生存的工具丢了,然后寻找,在找寻时发现他的自行车被另外一个城市的普通男孩小坚骑着,于是一辆自行车,把他们两个不同身份却拥有共同心灵的年轻人联系在了一起。一辆自行车负载着的是这两个城市边缘男孩心灵的伤痛,以及他们想积极融入城市圈的内心世界。
首先,小贵渴望融入这座城市,得到生存的机会。自行车已经超出交通工具范畴,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当小贵第一次找到自行车,便决定骑上“溜走”,面对小坚穷追不舍,他拼命逃窜。但是还是被小坚和他朋友拦下。他没放弃,并在小坚家里偷回了自行车。当他抱着自行车躺在快递公司的门口,当经理决定把他留下时,小贵终于得到了继续在这所公司工作的机会,在城市里生存的机会。。
但是自行车辗转又到小坚 手中,小贵直接告诉了小坚的的父亲,通过小坚的父亲索要回。然而当小坚和哥们要把自行车再次抢走时,小贵抱住自行车,嚎叫,那种撕心裂肺,锥心刺骨的喊叫,让人感觉到小贵失去的不是一辆自行车,而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是他坚守在这个城市的一块精神阵地。小贵那揪心的哭喊,让小坚和哥们不得不罢手和他商量如何解决。他们最终达成了一条协议:一个人用一天自行车。
小贵执着,拧的形象刻画无意识是这部片子出彩之处,他的倔强、执着来自于内心深处对融入这座城市,得到生存机会的渴求。
其次,小贵在融入这座城市的过程中却遭受了漠视和伤害。小贵的伤害有来自这个陌生化的城市对他心灵的无意侵蚀,在影片开始,镜头里的那群来自农村的小伙子,是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孩子,他们在镜头前显得十分朴实、憨厚。画外招聘人员的一种近似逼问的语气,速递公司经理的出场,以及小贵向会计刘姐要工资时的不搭理,却跟另外一女的谈论傍大款的问题,突显出都市人对"外乡文化闯入者"这样的弱势群体的一种漠视。
在洗浴中心段,一群扭秧歌的老太太在门前手舞足蹈,一位老头在擂动着一面大鼓。小贵进洗浴中心时鼓声就以画外音响的形式开始伴随,直到他洗完澡,没钱付帐被强行拖住时,鼓声时强时弱地响着。而见到张先生时,也只是从后背拍了张先生的局部镜头,在画面里,我们似乎看不到张先生的面部表情。最后他出了洗浴中心,发现自行车被盗。这时,整个个城市似乎和小贵都格格不入,一边是锣鼓喧天,手舞足蹈的热闹场面,一边却是胆战心惊,惶恐不安。
在胡同段,这群少年追逐斗殴,残暴而猛烈。而同时,镜头里常常出现十分安宁的场景,有打太极拳的,逗小孩的,唠家常的,下棋的。导演努力捕捉或寻找一些详和、静谧的画面,这样使得与青少年内心躁动甚至残忍的世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衬与对比,流露“城市人”的冷漠。
影片末尾,小贵看到他的自行车被无情地砸烂时,他的心灵受到最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最为尖锐,因为那不是在砸一辆自行车,而是砸碎了他的理想,生存机会;此时小贵毅然捡起板儿砖狠地朝砸车的人拍去。小贵这个被伤害最深的人也成了具有一个悲剧色彩人物。最后,他扛着心爱的自行车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他的身影在人头汹涌的都市里显得十分地落寞与苍凉,与这座大城市那样的格格不入。
王小帅在这部影片里,强调了对小贵这样底层人的关注,在镜头语言的选择上明显地流露出导演心目中一种健康的人文关怀。在镜头的运用和空间的选择上,对这群“异乡人”抱有一种尊重和理解的心态。当拍摄这群来自异乡的应聘者时,导演选择的平视视角,让他们在镜头前有一种自我审视的尊严感。城市对农村来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是过客,也许是最后的归宿,但无论如何,在融入这座城市的过程中,总会受到伤害,这种伤害是心灵的,难以抚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