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西碎片》无疑是一部小众影片,只用18天就宣告拍摄结束。影片投资不大,演员不多,剧情简单,可形式却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另类。
该片主要讲述女孩翠西生活在一个苦逼的家庭,事业失败的父亲、整天无所事事迷恋电视的母亲、被翠西调教得整天学狗叫的弟弟,还有其貌不扬被同学嘲弄非常自卑的她自己。某一天班级来了一个英伦哥特颓废风格的酷哥,将翠西迷住,翠西不断幻想与其交往,可却悲催的被其玩弄后抛弃,更悲催的是弟弟不见了。父母认为翠西精神有问题请了心理医生帮其调理并将她“禁足”,她却跑出来寻找弟弟,经历了一些诡异悲催的事情后,失魂落魄的她茫然不知所向。
光看剧情可能20分钟会交代清楚,可导演却用另类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影片更深的内涵。这种表现形式在画面上,是名符其实的“碎片”,至始至终都是类似于画中画和分画面的镜头,有一种将画面切割了的感觉。这些画面有着连续性,或者是情节的连续性,或者是心理的连续性,构成一种奇特的叙事形式,再加上画面颜色的变化,音乐音效的相应变化,当然给了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影片的结构上也是倒序、插叙等各种形式上的“乱”,但是这种“乱”反而让影片主题更加鲜活、感性而直观。
那这种形式上的另类的美是怎样加深影片内涵的呢?我们说,形式上的美对于电影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没有形式美,我们了解剧情不如看小说。比如说有一部电影叫《罗拉快跑》就是天才导演汤姆提克威的形式主义力作,内容也是非常简单,可那种电脑游戏似的闯关游戏结构还是让我们受到震撼,对于命运无常的主题的深入刻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翠西碎片》同样如此。表面上是一个女孩的悲催经历,可导演想表达的是对社会上有类似家庭不幸甚至是畸形社会对青春期孩子们的影响和伤害。你看那手持摄影、跟踪拍摄摇摇晃晃的镜头不正是女孩忐忑不安、没有一点安全和自尊的心理的强烈写照么?破碎的画面、诡异变化的色彩不正是女孩绝望、悲催的命运的一种抽象么?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声画处理方法效果截然不同,这是电影有史以来多次被印证了的。《翠西碎片》当然是其中的另类,但是这种似乎哗众取宠的声画风格却有一种触动我们心灵、感染我们情绪的力量。
所以,《翠西碎片》也许会因为“碎”而小众、不被接受,甚至被放入“烂片”行列,但我的观点是:创新是电影源源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对待创新我们要理性、宽容和大力支持,《翠西碎片》因为“碎”所以美,因为这里面包含了“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气和直抒胸臆的坦荡和豁达,我支持《翠西碎片》也支持所有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创新作品、只要它充满诚意、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