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悲喜复杂体
谁不向往法兰西,绝顶的浪漫与深切的悲伤,两种情绪只有一墙之隔而已,世间所有爱恨贪恋嗔痴狂的极致在此汇聚。那些行色匆匆裹着大衣的路人,怀揣着不同的心事与人生;那些笼罩在暧昧香氛的景致里,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让人困惑的情事。我们常说,眷恋一块土地是因为那里有我们熟悉的人与事,但是法国也许可以有特权让我们无条件陷入爱河,当你只是仅仅瞥一眼她的照片,便如食罂粟欲罢不能,万劫不复。于是你爱上那些像戴着墨镜踏着高跟俏皮可爱的姑娘,她们的眉眼和胴体,她们的香气和愁绪,她们那如铁塔般睥睨世界的傲慢姿态,你一并爱上,她们是法兰西,法兰西即是她们。而电影呢,电影像是一剂甜美的毒药,有了光影的助兴,你更快、更心甘情愿地醉倒在法兰西的佳酿里,醉生梦死,寻欢作乐,只愿此梦不醒。
爱是每天的早安晚安,恨是塞纳河底的沉锁——法国人拍法兰西
没有谁会比法国人更懂法国,爱情与喜剧是法国人尤其钟爱的两大电影类型,也许和这个民族天生浪漫多情的性格有关,也许和这块土地新鲜美好的特质有关,法国电影里的情事永远是缠绵暧昧欲说还休,角色总是眉眼带笑嘴角轻扬。他们爱在耳边絮语,爱在面颊亲吻,所有的爱像Bonjour和 bonne nuit一样美好平常……至于恨呢,法国人似乎并不擅长非爱即恨的决绝情感,除了爱并不只有恨,他们民族性格里的随意让所谓的恨不再尖利如刀锋,与其说恨,不如说忘却,仿佛让曾经绑在桥头的锁落入河底,沉到岁月洪流的沟底间隙。
爱情一两行
如果要轻嗅爱情的甜美青涩,除了《初吻》便再无其他。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美好,那首前奏响起画面就挥之不去的reality,那些关于初恋的甜蜜和酸涩,还有《初吻》里最美的风景——苏菲·玛索,她的一颦一笑,她的音容笑貌,她眼睫上的泪光和面颊处的红晕,仿佛是美与纯真的完美化身。对我而言,因为这部电影第一次如此深刻地去了解一位法国女演员,贴她的海报,画她的肖像,剪辑她的视频,为她写下点点滴滴,就连这些文字也是对苏菲不知第几次的告白,那样的十四岁永远也不可复制,收藏在胶片里无疑是最美的选择。
除了《初吻》,不可错过苏菲·玛索的时光当然是在《芳芳》时刻,她那带着天真的性感和姣好绝妙的容貌让人耽溺其间,不可自拔,无论是在仿维也纳的拍摄片场起舞时音乐响起的瞬间,还是香槟开启风吹帘动两人相视而笑的刹那,所有的细节和情节都是唯美到动人的,一个波折不断的爱情故事,两个人相互靠近又不断逃离的过程,直到最后两个美丽的侧影相吻,即如台词所言:你是我梦寐以求,芳姿肆溢,无疑是造物主不羁的宠儿,及即是完美无缺,岂可刻意雕琢。
世间无长情,说的也许正是《阿黛尔的生活》,两人之间的感情,相遇、热恋、破裂、心碎,也许并无新鲜,不过爱情千古以来又有何新鲜的呢?只有爱的对象在变而已。当阿黛尔泪水肆意横流、泣不成声时,每一个经历过心碎的人心间也许都忍不住一阵抽搐和疼痛,“我不爱你了,但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美好而轻易地陷入爱河,没有顾虑,没有思考,相处却会暴露两个人无法相容的矛盾,满眼的蓝色,忧郁并且温暖,折射着纯真,自然,毫不做作的的美感。《泡沫人生》却是因命运的捉弄与无奈,尽管这一切都如童话般纯真烂漫,就连疾病也带着童话的恬静,却改不了故事那悲伤的结局,一切甜蜜仿佛成了悲剧的铺垫,所有的美好都在倒计时的事实让人心痛却无能为力。同为米歇尔·冈瑞作品的《科学睡眠》同样带着他电影里特有的梦幻气息,脱离平庸的心相遇,却在误会和混乱中碰撞,擦伤、弥合又分开,究竟追求的是一场会落入平庸爱情关系还是相知相遇后心灵的无间沟通,然而在梦境和现实里人们常常混淆不清。
带着俏皮和闹剧式的爱情,这发生在《巴黎小情歌》里,三角爱情关系错综复杂,随着死亡这如缠丝的爱情分崩离析,在歌者对于爱情的质问、赞美和追寻里,新的情愫诞生,似乎在向人昭示:没错,情比金坚发生在爱情里,喜新厌旧亦在爱情里,对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轻人来讲为何不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呢,既然他们还年轻,既然每个清晨,爱情新鲜又美好。《两小无猜》亦是一种俏皮,甚至带着超现实主义的明快和惊艳,每一次关于爱情的桥段对他们来说都如儿戏,或者说冒险,在汽车上相拥而吻,在铁轨上誓约别离,在滂沱大雨里不管不顾,在被水泥淹没之时抛弃这个无趣的世界,化为爱情的标本,化为永恒。
童真二三事
法国电影擅拍喜剧,擅拍儿童,他们的共同点也许就是那毫无杂质的童真。改编自漫画的《小淘气尼古拉》延续漫画里古灵精怪的画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鬼马性格,以孩子的视角还原孩子的世界,无数让人会心一笑的瞬间和对白一扫成人世界的阴暗和复杂,留下的只有最简单可爱的情感。而片尾尼古拉独白里所说的“我知道了让人发笑是我想要追求的事”则有会心一击的作用,无论是漫画传达的理念还是电影拍摄的精神,不就是让沾染世俗的成年人返璞归真一回?哪怕只是在电影院这个漆黑的盒子里享受片刻童年时光,至少他们获得了这一片刻的逃离和快乐。《天使爱美丽》尽管描述成人的故事,却让艾米丽有着像孩童一般美好的心,她那探察又好奇的目光仿佛来自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而事实也是如此,在艾米丽的眼中,世界如同童话构造而成,调色盘般浓厚而梦幻的配色更是让这个世界有着脱俗的美。即使现实比电影残忍千百倍,但你还是不得不相信,拥有美好特质的人会相互吸引,就算你不能生活在童话里,但你终会遇见和你一样愿意相信美好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可谓是法国电影中不可不提的佳作之一,作为一部在教育上有不少启发性的作品,也在大部分人的学生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老师与孩子们的情谊,自我成长的挣扎和困惑,随着醇美的歌声以及飞舞的纸飞机成为回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在电影院看到的法国动画《爱波的异想世界》受到宫崎骏和大友克洋等动画人作品的影响,并将背景设置在电气时代的法国,充满了蒸汽朋克的设计感。说实话这部电影不能说是完全的纯真,甚至始终带有压抑悬疑的氛围,然而这部动画仍有着法国电影特有的浪漫情怀,那只会说话的猫,戴鸭舌帽的小伙子,那一句“为何不找个漂亮的女孩让我跟踪”到最后连自己也没想到的陷入爱河,到片尾物转星移,万物变迁,屋内的装修和墙上的照片不断变化,一段故事也落下帷幕,平静和圆满填补了曾经的黑暗,带来姗姗来迟的纯美。
当然拍孩子,拍孩子的纯真,最爱的还是《红气球》,随着一只似有灵性的红气球,我们游遍巴黎的街头小巷,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台词,仅仅靠肢体动作和表情描写,一个孩子的孤独无助和天真无邪一展无遗。鲜艳的红气球最终在踩踏下奄奄一息,孩子来不及落寞便看到整个城市五颜六色的气球向他飘来,被他紧紧攥在手里不再分开。
人生无字书
我爱法兰西的无忧无虑,永远青春正好,也爱他们以轻松闹剧写人生的复杂悲苦,当然他们鲜少用浓重惆怅的笔调诉苦,往往以笑写悲,以愉快包装忧伤,这样带来的冲击力却更为强大。
《触不可及》是部精彩至极的喜剧,却让人笑中带泪,不以沉重的语言讲述病痛和阶级,反为这种落差和区别制造笑料,两个来自不同成长背景和阶级社会的人也能交心,前提是他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磨合并非痛苦,而是两颗心灵相互试探着接触,触不可及的是两个圈子的界限,却永远都不会是心灵的交接。每一段相聚都意味着分离,只希望分离时,我们彼此相知相爱,纵然天涯海角也庆幸彼此曾经相识。
《茉莉人生》讲伊朗政治变革下个体成长的故事,改编漫画之作,动画让其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女孩内心的敏感自卑,青春中的挫折和迷茫,背井离乡的矛盾悲楚,这是一部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都很深刻也很动人的作品,女孩投向那些高挑美女刻薄又艳羡的目光,她的渺小,她的强大,不仅是一群个体的折射,更是一个时代甚至无数时代的反映。
昨天刚看完特吕弗的《日以继夜》——day for night,指的是在白日所拍的景可以用过各种方式变为夜景,即在电影里无所不能,可以颠倒黑白,也可以呼风唤雨,然而特吕弗向我们展现了一部电影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所有的尴尬和挫折都揭示着:人生远比电影复杂。电影里特吕弗亲自出镜,饰演面对各种棘手难题的导演,他说:“最初拍电影时,我希望拍一部好电影,但是后来,我只希望一切顺利结束,就像开车平安到达目的地。”这无疑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体验,然而当你厌烦,当你希望尽早结束,而这一切真的结束时,你又眼眶含泪,好不容易建立的感情和回忆,说散就散。这部电影是电影从业者的真实写照,从开拍到最后杀青,事无巨细,几乎都有提及,而其中对于电影那精力充沛、毫无条件的热爱是除了百味人生以外最让人动容的了罢。
说起特吕弗和法国新浪潮一干大师导演,就不得不想起《四百击》,这部电影让我真正接触到此前从未涉及过的电影文化,《电影手册》、新浪潮、特吕弗和戈达尔、左岸派……种种种种,这之后我对电影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四百击》是功不可没的领路人。第一次看《四百击》来自我从影碟市场淘来的蓝光,仅仅是因为那不知含义的标题和封面目光清澈的男孩,看过之后深呼一口气,热泪盈眶,为了那不知命运交付于何的男孩,也为了那些重合的青春时光:叛逆、孤独、嬉笑、害怕……青春永远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那些事,只是没一个国度,每一段时光都由不同人演绎而已,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的青春剪影简直震惊又难为情,这之余,竟涌上一股难言的莫名悲伤,击打着渐渐老去的心房。
写给巴黎的情书,讲给法国的呓语——世人眼中法兰西
拍法国的电影千千万万,法国政府对外来电影拍摄取景的优惠政策更是吸引了大批电影人,以好莱坞电影为主,都忍不住让尖尖的铁塔在爆炸追车场景里抛头露面,也不负远道而来一趟。
这其中以工业流水线产品为主,却也不乏少数精品佳作,我喜欢将那些美得炫目的电影叫作写给巴黎的情书,而其它,不过是乏味的游记。
《巴黎,我爱你》像混搭的时尚产物,不同国家的导演操刀上阵,拍尽巴黎的不同街区和人群,异性恋和同性恋,爱情和亲情,富裕和贫苦,无所不容,不过巴黎就是这样一座集艺术和情感于一身的城市,没有什么她没有见证过,也没有什么她不愿去见证。巴黎是个美好的词汇,一个名词背后有着那么多形容词,一眼望去心中便明了,这些故事里最让我心跳停止的还是那个臃肿老太独自一人闲逛巴黎城的琐碎点滴,絮语独白,孤独又快乐,听她对巴黎的告白,忍不住希望这座城也能留给我一席之地,并且,爱上我。
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则浪漫到极致,让那些美好的艺术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为与无限崇拜他们的主角相见,这也是大部分热爱艺术的狂热分子最浪漫的梦想,与自己文学与绘画上的偶像相见,激动地告诉他们你的作品太他妈棒了,也许这一切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一场又一场跨越世纪的会面和交谈真实又虚幻,最后细雨中的巴黎二人并肩而行,夜景正美,“有什么比雨中的巴黎更美的呢?”
《The Dreamers》在我心中是一部太过伟大的电影,除了不少人呼之为噱头的情欲镜头,那些对电影热切又巧妙的致敬,那场青年岁月里的冲动和热血,还有吉尔伯特阿代尔的原著小说,都给我的电影时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永远记得一遍遍听原声带,从复古的旋律里找寻新浪潮的印记;永远记得一行行摘抄书中语句,甚至朗读、背诵,只为那语句间让人震颤的美丽;永远记得三人一起效仿《祖与占》片段在卢浮宫里狂奔,气喘吁吁又癫狂大笑;永远记得繁复如迷宫的房间内忘记白天黑夜的狂欢……关于文学,关于梦想,关于艺术,关于电影院里不知为谁而流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