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微信我说,
为什么不谈谈
《匆匆那年》和《我的少女时代》?
我问why。
他说,都是致青春的片子,
写一点东西纪念一下也好。
也许有很多电影观众,
就跟我朋友一样,
并不是很在意片子的好坏,
电影只不过是一个自我抒怀的由头。
我们看的不是电影,是自己。
在电影中看到自己,
符合典型的拉康的镜像理论。
我读书那会儿,生吞了很多精神分析学。
不是喜欢,只是这样卓尔不群。
每次跟同学吹牛的时候,
用自己也不懂的理论,把人吹晕,
是一件很爽的事儿。
对我来说,
理论的意义仅止于此吧。
因为考试从来没考过。
拉康发现,婴儿在照镜子的时候,
分不清现实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自己。
于是,他从这个发现出发,
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
都称为镜像体验。
并由此创造了镜像理论,
确立了自己在学术江湖中地位。
所以,你在看电影,
又不仅仅是在看电影。
我不知道你看到了什么,
因为我不知道你是谁,
可能你也不知道你是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解释不清楚
为什么那么多烂大街的电影,
获得了高票房,
因为我们看不透我们自己的人性。
一代宗师里有一个很牛逼的金句: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自己都见不到,
天地,众生,就散了吧。
最后,实话告诉大家,
《匆匆那年》和《我的少女时代》
我真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