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非常中规中矩的反乌托邦电影,它的卖点只有两个: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与炫酷的“枪炮武术”。其实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它的亮点变成了一个:《黑客帝国》模仿片。看看出品时间你就知道了,2002年,恰好是《黑客帝国1》(1999年)上映不久之后。
从克里斯蒂安·贝尔一身黑色风衣的耍酷造型,以及片中那360度无死角完爆小兵的美学至上动作镜头来看,该影片至少得付沃卓斯基兄弟(那时候是兄弟还是姐弟来着?)一大笔版权费。因为这些漂亮镜头基本上只能让人联想到《黑客帝国》里的基努·里维斯。
没有别的亮点了么?其实还是有的。
大部分反乌托邦电影从制度建设下手,同时也会涉及到对人性压迫的揭露。这是此类影片共性的出发点,不存在影射某些国家与制度,除非有人做贼心虚自己对号入座。所以如果某些乌托邦电影被禁而其他的放行,这只能说审查方带着有色眼镜或者是老花眼镜。
《撕裂的末日》的背景设置是在世界核战争后,政府给每个公民注射一种麻痹情感神经的药物,使人们丧失基本感情,变成行尸走肉,从而完全服从统治。这一点与很多反乌托邦电影基本一致,比如《1984》与《赐予者》,前者通过媒介对你不断的洗脑(为什么我又想到了XXTV?),而后者则使用药物,与本片如出一辙。
当主角们停止使用药物后会怎样呢?多半会是一场觉醒。这岂不是漏洞太多了?这需要严格的监管机制才行。该不会硬性规定给每个小盆友都发学生奶吧?
而和《赐予者》一样,停药和觉醒之间还需要一定的催化剂。是什么呢?是广义的艺术,它包括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等一切我们现在称之为经典的事物,不包括《资本论》与《革命史》。在类似的影片里,它们都被列为了禁品,或被收缴,或被销毁。
主角约翰·普雷斯顿(克里斯蒂安·贝尔饰)就是一名专门负责搜寻与销毁此类物品的高级教士。影片一开始便是他从抵抗分子家里的地板下找到了《蒙娜丽莎》,经过鉴定师确认是真迹后,他面无表情的扔下了将其付之一炬的火种。与此同时,文明残存的火种之一也就在这种漠然中熄灭了。而他的搭档,肖恩·宾饰演的另一名教士因私藏了一本违禁书籍(叶芝诗集)而触犯法律,也被普雷斯顿无情的清除。
这让我想到了历史上很多的巧合,或者说是一种专制社会的必然性。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纳粹德国焚烧异类书籍,一些教会排除异端学说烧死科学家,文化大革命的除四旧……这一切都从精神粮食上着手清理,妄图通过销毁经典、统一洗脑来完成廉价的统治。愚民政策不在于剥夺物质,而在于清洗精神。当人民不再有其他宗教信仰、文学修养、艺术爱好之后,他们会像羊羔一样盲从于你,听命于新“上帝”的任何摆布。独裁者的每一句话都会像神谕一般的正确,红宝书也会如《圣经》一般的被人顶礼膜拜。“老大哥”浑身上下散发着“真理”的光芒,祂在无时不刻在“看着你”,你必须循规蹈矩。
普雷斯顿最终是在停药后听到了一首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后才幡然觉醒,进而开始反抗与颠覆这独裁统治,这充分证明了音乐的力量、经典的力量。
现在第一个问题来了: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将文学、音乐、绘画这一切容易引发思潮与主观意识觉醒的艺术禁止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洗脑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早就不是文革时期那种封闭的社会了,非红色的文学以及各种流派的音乐、绘画早已不被禁止。
接着第二个问题来了:虽然它们都未被禁止,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又享受了它们中的多少呢?我们每个月看了几本文学著作?听过多少能启迪心智的音乐?欣赏画作时并未去关心其拍卖价格?
我想大多数人会觉得越容易得到反而越不会去珍惜,一定要到无法企及时才会觉得它们的可贵。我们在物质极度丰沛的时代精神却异常的贫乏,衣食保暖的我们却失去了对心智的探索,大部分消费花在了面子上,对于里子的投资却吝啬得要命。
我们自觉的自我禁思了,变相的达到了集权统治者梦寐以求的效果。“老大哥”不需要祭出国家机器便直接在精神上阉割了公民,使他们丧失思考与觉醒的能力,变得温顺而安于统治。这是一个细思恐极的现象,它的恐怖在于我们像羊群一般被周遭裹挟着踏入了“撕裂的末日”。
所以这部描写未来世界的《撕裂的末日》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科幻片,它描写的是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我们自觉自愿每日吞下那颗名叫“愚昧”的药丸,因为我们大脑的浮躁与社会价值观的倾斜。在一个事事为面子、处处看金钱的社会里,没有自我意识与信仰等同于行尸走肉,和影片里被麻醉的人民有何区别?
不要跟我提主流媒体整日宣传的所谓的信仰与价值观,要靠死记硬背才能让老百姓记住的教条都是在耍花招、耍流氓!如若肯提高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以安抚老百姓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忧虑,进而降低大众对于金钱的贪欲,放开洗脑的目的真正让人民变得智慧与高贵,不如让大家多读些经典、听些经典、看些经典。到那个时候,你才能颇有底气的说,支持我的是一群真正的公民,而不是一群阉割了的公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