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手册》的主编,安德烈·巴赞认为“必须在评价一部电影时意识到导演的存在。”我们分析一部电影从情感上可以洞悉导演的意识形态;从摄影技巧上可以客观地理解导演的意图。在观看《黑天鹅》时我明显感到了导演传达给观众偏执情感的媒介:压抑的景框。
(妩媚妖艳的黑天鹅)
在任何影像中,景框(frame)并不单纯只是中性的边界;它为影像里的内容提供观察点。在电影中,景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主动为观众界定了影像。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无限大的。如果把我们的眼睛比喻成镜头,当我们眼睛一动不动观察这个世界时成像就是长镜头;当我们眨眼时我们剪辑了这个镜头。而景框就是我们所成像的画面边界,你可以通过“眯眼"、"远近观察“来控制这个景框的取景范围。我们想看到什么内容,我们就把它放进我们眼中的”景框"里;同样,在观看一部电影时,我们只能看见导演在景框中呈现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电影被誉为一种强制性的艺术:它包含了导演个人的强烈意识形态。
下面讲两个例子
一、被景框压抑的面庞
二、景框内狭窄逼仄空间
一、被景框压抑的面庞
(橘红色的框架为景框)
(娜塔莉波曼在这个镜头里面庞一直被景框压抑)
(全片到处是近景和大特写,如果换个颜值低点的女主角,观影过程中我一定会产生呕吐感。娜塔莉五官十分精致的美,很像奥黛丽赫本。)
在《黑天鹅》这部电影里,充斥着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远景极其少见,大全景更是寥寥几笔。当镜头对准娜塔莉波曼时,景框总是压迫她的面庞。这是导演刻意为之,让人物充满了被压抑、被限制的感觉。同时大特写也将娜塔莉的紧张焦虑的神情通过放大在观众面前展现的淋漓尽致。分割面庞的景框使压抑的情感扑面而来。
二、景框内狭窄逼仄的空间
在《黑天鹅》中,景框将剧场、练习房的空间分割,使得观众马上产生压抑难以喘息的封闭感和空间狭窄感。同样,下图电影《年轻气盛》的景框取景空间视野开阔、景深感强。
《黑天鹅》画面光亮低,画面充满颗粒感。用手持摄影机进行长镜头跟拍、旋转拍摄,加强了影片纪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突出人物矛盾,使观众的视角更加主观。同时导演把空间无限在景框里压缩,逼仄,使观众的焦虑情绪始终伴随人物故事的发展保持在高浓度上。
(狭窄走廊的跟踪长镜头,影片出现多次)
(影片中出现多次逼仄的过道)
(相反,电影《年轻气盛》里视野开阔的长廊给人的舒畅感觉。)
《黑天鹅》通过景框控制让电影观众产生极其压抑的情感,神经绷紧,时刻处于爆发状态的边缘。导演的刻意为之,让观众透过荧幕感受到妮娜那刺骨的疼痛和高压下的失控情绪。
游走在妖艳与纯真的两界的妮娜,走上了为舞蹈献身的极端。如何让一个女孩同时完美地扮演白天鹅和黑天鹅?答案是她必须是完全的精神分裂患者。演技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成为了你扮演的角色。电影最后一幕,妮娜受伤躺在软垫上,欣慰的说出:“I WAS PERFECT.”这病态的极端,让我马上想到了《发条橙》最后一幕埃里克斯幻想自己在绅士们的包围中荒诞性爱的回话:“ I WAS CURED.”。两部电影的导演在结尾都以盛大的交响乐来赞颂被社会扭曲的人格诞生。我认为审美有四个境界:艳俗、通俗、抽象、病态。极端的艺术和极端的暴力,最终的走向竟然完全相同:以病态来成全。原来这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