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电影及电影人及电影发烧友的联盟公社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蝙蝠侠大战超人》:暗黑风的DC走上一条后摇之路

$
0
0

 

        我曾在2013年《超人:钢铁之躯》上映之后写过一段文字,以预测该电影续集的剧情走向(http://i.mtime.com/kenshin/blog/7637330/)。内容如下:

 

“整个故事我感觉就是耶稣的前半生:神之子以凡人之身降临人间,拥有异能的他经历磨难,遍尝孤独,甚至有些许潦倒;在天父指引后他明白了与生俱来的力量与艰巨的使命,他开始觉醒与跋涉,在人们的质疑之下他展示了神迹,帮助了苦难中的人民;终于,他赢得了大众的爱戴与崇拜,于是他被冠以超越人类的称号——超人(或是基督)。为了进一步表明身份,超人摆出了他经典的造型——在空中平举双臂,完美的十字。

不出意外的话,本片将会有续集出现,我们可以依此线索展望一下可能的剧情发展。超人在赢得大众的爱戴与崇拜后,不断通过神迹震烁世人,这势必影响到某些权贵的威信,也会降低群众对国家机器的依赖与信任。这种抢风头的“民心工程”让统治阶级嫉妒与震怒,于是在刻意的摸黑与煽动下,无知群众开始误解与诋毁超人,一夜之间超人沦为全民公敌与历史罪人,这其中也许会包括朋友的背叛。超人被钉上隐忍的“十字架”,实现符号化的“死亡”,并由此开始了第二轮的沉沦与放逐。当更为强大的恶魔出现后,人们意识到了巨大的错误,超人才得以“复活”并最终受封为神。

至于故事是否向这个方向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显然当时我并没有预判到蝙蝠侠与超人会在续集里同框,所以仍是以超人为惟一主角构想续集的。而事实上除开蝙蝠侠所占的戏份,整个预测还是相对精准的。电影特意选在3月25日复活节上映本身也是有一定深意的。

为什么续集必须这样拍呢?这得从导演扎克·施耐德说起。

许多人诟病《蝙蝠侠大战超人》的剧情过于拖沓与零碎,这是大多数人观影后的感受,的确是该片的硬伤。但如果从导演的简历以及本片的制作背景来看,似乎这一切又是合理的了。


 

作为一名忠实的扎粉,我来替扎导说几句。

相信大多数影迷和我一样,认识并喜欢上扎克·施耐德是从《斯巴达300勇士》开始的。该片的里程碑地位已毋需我多言,它的突破性就在于超慢镜头与凝重色彩。之后扎克的一系列作品都延续了这两项独门绝技,直到《超人:钢铁之躯》他变得“快”了起来,那也是超人的属性所在,而此“快”的表现方式仍然和彼“慢”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所以如果扎克在《蝙蝠侠大战超人》里一如既往的慢节奏,我并不感到意外。至于所谓的情节拖沓,就得来看看DC宇宙的大棋局了。


 

近些年来,DC在与漫威的竞争中明显败下阵来。漫威宇宙已经从《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等个体英雄发展到《复仇者联盟》组队,再进而各自单飞完成一两部续集,目前已经发展到组队2.0时代,并且已经扩充到《蚁人》、《黑豹》等更多独立英雄百花齐放的丰收期了。

反观DC,由于《绿灯侠》的受挫,目前能拿得出手的英雄就只有蝙蝠侠与超人两位。明显被漫威甩出了几个身位。DC急于扭转颓势,不得不在个体英雄尚未独挡一面的时候便要强行组队,以扛出足以对抗《复仇者联盟》的《正义联盟》大旗。如何快速达到这种吸引眼球的目的?惟有祭出人气最为强大的两位扛把子才行,这便是《蝙蝠侠大战超人》电影的成因。


 

为了和漫威错位发展,又或者是表达之于对手的不屑,DC一直保持着独特的英雄主义表达方式,这便是“暗黑系”英雄风。从诺兰版《蝙蝠侠:黑暗骑士》系列开始,这种凝重而灰暗的色彩便在DC的大旗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中途想改路线山寨漫威轻佻风格的《超人归来》、《绿灯侠》既学得四不像又丢掉了己方的另类风格,反而以失败告终。这使得DC痛定思痛,坚定了走暗黑特色的英雄主义之路。

既然定下了基调,剧本和导演便得有的放矢。从《超人:钢铁之躯》到《蝙蝠侠大战超人》,我们都可以发现这几个重量级人物的名字:编剧离不开大卫·S·高耶、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影子,导演始终是扎克·施耐德。

为什么会是这种组合?因为大卫·S·高耶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雷打不动的一号编剧,诺兰精通暗黑剧情却并不太擅长英雄电影里的大场面调度,而扎克·施耐德又恰恰是这方面的一位奇才,这从他漫画电影改编大神的履历便可以看出。这种铁三角组合应势而生,对于DC想要强调的暗黑风格来说,堪称完美。


 

于是,当我们看到《超人:钢铁之躯》里超人的服饰颜色反惯例的变得黯淡,而剧情也趋于《蝙蝠侠》的黑暗晦涩便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了。顺理成章的,《蝙蝠侠大战超人》也会延续这种风格。所以如果你抱着想看《复仇者联盟》里雷神大战绿巨人那种欢乐场面的预期来看本片的话,注定是要骂娘的了。

如果把漫威的《复仇者联盟》等超级英雄电影比作是贾斯汀·比伯的流行音乐的话,DC的《蝙蝠侠》与《超人》系列则无疑是MONO的后摇曲风。前者处处悦耳动听,节奏感十足,高潮迭起。后者却前后分明,先抑后扬,把惟一高潮归于结尾。

后摇是一种摄人心魄、使人上瘾的音乐形式,堪称音乐里的毒品。它的特点是每一首时长都非常长,前面3/4甚至更长的时段都是由单调甚至有些乏味的基础乐器弹奏,营造一种隐忍不发的漫长铺垫,直到乐曲行将结束之时才排山倒海般的轰出吉他噪声墙,以达到一种震撼耳膜与心灵的效果。这是一种不以旋律与桥段取胜的音乐,重点在于极度压抑后的终极宣泄。

在后摇音乐里,感性大于理性,它根本没有约定俗成的所谓乐理与套路,时而呆滞沉闷,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又激情澎湃。它重在感情肆无忌惮的抒发,有一种行过狭长甬道后豁然见天地的愉悦感。对于后摇,讨厌它的人嗤之以鼻,喜欢它的人却又爱的要死,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而DC正是在做电影里的后摇。从《蝙蝠侠》、《钢铁之躯》再到《蝙蝠侠大战超人》无一不是想营造一种压抑后的终极释放。

我并非想黑漫威,我也很喜欢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但设想如果DC的电影也和漫威做成了同款,那又是多么的无趣啊!对于DC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后摇风格,我要大大的点赞。

正如本片的配乐里,大家都喜欢神奇女侠出场时“Is She WithYou?”这首曲子。但其实若是没看电影而单听此曲,你并不能找到影院里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正是因为前半段晦暗的剧情以及若干凝重配乐的绵绵铺垫,才有了此曲在神奇女侠变装出场时骤然响起时那种燃爆的奇妙感觉。这便是那如火山爆发般轰然涌出的吉他噪声墙,似岩浆瀑布般倾泻而下的蓬勃气势。

汉斯·基默是此种配乐的顶级大师,他很擅长这种先抑后扬的暗黑配乐,DC这一系列电影都由他来操刀堪称完美。而想像一下漫威英雄电影若是让汉斯·基默来配乐会是怎样一种效果?多半会是一种不搭调的感觉,比如2014年的《超凡蜘蛛侠2》。


 

长篇大论一番,并不是想给扎克·施耐德的《蝙蝠侠大战超人》平反。一部电影口碑两极分化并引发影迷撕逼大战本身就说明了影片的重量级与话题性。有多少人讨厌漫威与《复仇者联盟2》就有多少人恨DC与《蝙蝠侠大战超人》,它们原本就是两种类型完全不同的英雄电影。前者看得爽快却没能让我们回味多少,后者流畅度顿滞却能震撼心灵。两者有截然不同的疗效,一种缓解疲劳,另一种专治醒脑。观众需要在不同的心境下观看正确的电影,否则就是食不对味、症不对药,且徒增烦恼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