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刺客聂隐娘》,想睡的冲动应该是从第二场戏开始的,因为这场戏实在有点跟观众过不去了。
第二场戏,场景出现之前,先是夏虫的鸣唱,唤醒尚在体味中的观众。
侯孝贤喜欢用渐隐渐显来转场,黑屏的时间还比较长,让观众暂时失去视觉,留出体味的时间,这就是他的要的余味的感觉吧。
银幕渐亮,人物出现,景别是侯导最喜欢的中景,适合静观的距离和角度。
画面层次清晰,主要人物在前景,景深处三个女佣,风吹布帘,影影绰绰可以看到布帘外还有一个佣人伺候着。侯导对画面的控制已经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他通过景框内外的调度,增加画面的信息,以抵消“戏”感的缺失。
这场戏是大僚与小儿的天伦之乐,但是对于一般观众来说,镜头漫长,移动轻微,节奏迟慢,近乎无聊,买了票入场,想看的是一腔热血洒江湖,谁耐烦你什么父子俩找飞蛾,父亲看儿子跟女佣玩蹴鞠这些日常生活的边角料。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剪辑上故意制造的混乱。观众看到这个长镜头,是一个无人称的客观镜头,观众不明白,这个逗小孩的镜头,到底想闹哪样,跟聂隐娘有什么毛关系。
事实上,这个场景应该是主观镜头,应该有剧中人在看的。谁?隐在房梁之上的聂隐娘。
如果侯导先剪一个聂隐匿观看的镜头,再接上这个镜头,观众与聂同一个视角,就会主动从聂的角度思考,叙事就清楚了,就不困了,但侯导认为这样剪的话,韵味就没了,感觉就不对了。其实在电影公映之前,就有人问过侯导这个地方的剪辑问题,他说,“我也知道什么是主观(镜头)的、什么是客观(镜头)的”,但“镜头怎么接全凭感觉”,“我自己感觉OK就是对的”。你看,这老头就是这么任性。
侯孝贤说,中国式的表达,就是弯弯绕。是的,表里不一,方是人事!追女朋友绝不会傻到说,你很sexy,勾起了我的性欲;找男朋友也不至于说,比起你的帅和鲜,我更看重你的money!
这一段的本意,重点不是表现大僚和小儿的天伦之乐,而是表现聂的道心不坚,是展现聂人性复苏的关键一场戏,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长?长,就说明聂在看到大僚享受天伦之乐时,内心在交战,在煎熬,在犹疑。我们常说,电影要有冲突,这里的冲突是藏着的,是在聂的心中的。但导演却连聂隐娘这个人都不让观众看到,需要转两个弯去体会。所以,你首先得意识到这个貌似客观的镜头,其实是个主观镜头,然后,才能体味到其中的韵味。
好不容易这个令人煎熬的接近3分钟的长镜头终于特么结束了,聂从房梁跳落,走近大僚。观众这才回过神来,哦尼玛,聂隐娘来杀人的。
但这个时候聂的杀气已无,任务失败。
注意!这里并没有解释聂隐娘不杀大僚的原因,侯导想让观众自己去想为什么。于是,刚有点精神的观众又一次陷入迷乱之中。。。
下一场戏,聂回师傅处。
虫鸣鸟叫,清音悦耳。
聂着黑衣,台阶上遇到的两道姑皆白衣,区别明显,人物突出,形象鲜明。
道观在半山之上,固然是交代环境,但摄影之美,随便截图就是好照片,叹为观止。
真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一定要了解剧情干什么,看看动态照片,就已经是美好的享受了嘛!
接下来是师徒问答。聂跪拜在门口,师傅在画外空间,只有声音。黑泽明曾赞许侯孝贤电影,画外有景致,“你的影片会令人想到frame( 景框) 以外的世界”,此言不虚。
一直到这里,为何不杀大僚的原因才得以解释,“见大僚小儿可爱,未忍心便下手”。师傅斥其“剑术已成,道心不坚”。“剑术已成”,第一场戏中已经展现,本段主要表现她的“道心不坚”。所谓“道心不坚”,在本片中大概就是指聂还有不忍之心,还有仁慈之心。这对一个刺客来说,不是好事情。于是师傅派给她一个新任务,杀表兄田季安。这是一个考验,如果表兄都能杀了,那么道心一定是很坚的了。
好,我们回头理一下。其实这段戏的故事很简单。
①师傅让聂隐娘去杀某大僚,
②聂到大僚家,
③大僚逗小儿玩耍,
④未忍心便下手,任务失败,
⑤师傅责怪。
这是正常的叙述顺序。
但是侯导呈现出来的却只有③④⑤,
还是先有结果,后有原因的③④⑤。
那么侯导为什么要这么讲?
那得联系到第一段。
各位同学还记得吗?第一段在树林中刺杀某大僚。师傅交代任务,聂行动,刺杀成功。这是一个正常的叙述顺序。我猜,侯导说的凭“感觉”剪辑,是他意识到,如果以同样的顺序再讲一个刺杀失败的故事,是没逼格的,是会让人厌烦的。
我觉得他的感觉是对的,所以当我刷到第五遍的时候,越发觉得津津有味,口齿生津,齿颊留香。。。
因为省略,可能会给观众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但是把一个简单事情,讲得如此丰满有余味,难道不厉害吗?假如你曾经有过写作或者拍摄的体验,你就会觉得,能做到这样的人真特么厉害,真的~特~么~厉害!我就曾经看到一个短片,导演竭尽所能,想讲一个云遮雾罩的故事,可是,呵呵~
舒淇说,跟侯导拍电影,就是一个漫长的等待,“等风,等云,等鸟飞去”;看侯导的电影也是如此,那些莫名其妙的镜头,你只要耐心等待一会,他会给你一个合理的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