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南战争结束三年的1978年开始,美国出现了一大批以越战为背景的反战影片,比如《猎鹿人》(78),《现代启示录》(79)、《野战排》(86)、全金属外壳(87)、早安越南(88)、《生于七月四日》(89)、《天与地》(93)等;而两次伊拉克战争结束最少也有十年(第一次伊战距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类似主题的影片却寥寥无几,难道因为这两次战争美国都获胜就不需要反思吗?萨姆.门德斯拍摄于2006年的《锅盖头》,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反省伊战的影片之一。锅盖头(jarhead)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marine)的俗称,因为每个新兵入伍后,都会迅速被剪成锅盖头发型。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即是向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致敬——海军陆战队教官近乎变态地对着全体新兵训话,这为本片奠定了某种讽刺的基调。开场明亮的画面和轻松愉悦的配乐(Bobby
Mcferrin的Don""""t Worry, Be
Happy)是锅盖头初入军营的心情写照,同时这段轻松音乐也伴随着一段段戏虐和讽刺的段落——接待处官员称陆战队士兵为一帮白痴和混蛋;男主角史沃弗自述marine的头就像一个锅盖,一个空容器(空虚,没思想);那个捉弄新兵的把戏就更是一场闹剧。
影片开场一直就是这种轻松戏虐的气氛。训练中虽有意外死亡,但陆战队士兵对战争是充满渴望的,他们的好战情绪在观看《现代启示录》的经典段落(瓦格纳《女武神》的伴奏下,美军直升机屠杀越南平民)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导演暗示这些“锅盖头”里被打满了爱国好战的鸡血,无知且缺乏同情心,全然没有意识到越战的残忍和非正义性。
第一次伊战(海湾战争)爆发,士兵们被送往沙特阿拉伯,这之后配乐更多的是战争环境下的音乐,其中著名游戏《真实战争》里的配乐在片中反复呈现。令锅盖头们大失所望的是,他们没有奔赴前线战场,而是在后方保护沙特的油田。这道出了美国打这场战争最真实的动机——保护自己在中东的石油利益。在等待参战的过程中,锅盖头们训练、喝水、游戏、谈论女人、接受采访,他们越来越无聊,开始想念家人和爱人。在无聊等待和女友背叛的刺激下男主角终于迷失了,他不断违反军纪,荷枪实弹瞄准战友,坚持要看一个战友妻子偷情的录像带,而士兵们以为是要看经典越战片《猎鹿人》。
在后方等待半年之后,锅盖头们终于参战。战争的残酷和真实凸显出来:烧焦的平民尸体,焚毁的车辆,火焰冲天的油井,天空中下着的黑雨,染成黑色的沙漠和白马,一副人间地狱般的骇人景象。这与影片上半段轻松戏虐的氛围和明亮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反差。战争带来的不再是胜利和英雄主义,甚至没有快感和刺激,而是挥之不去、令人作呕的梦魇。经历了敌军炮火袭击、己方空军误袭和地狱战场的锅盖头们还是一枪未发,他们感觉窝囊和沮丧,情绪失控,一等兵弗勒竟然把阿拉伯人的尸体据为胜利果实,这在海军陆战队里是个别行为,但在陆军里似乎很普遍。残酷战争中美国军人的丑陋变态行为可见一斑。
锅盖头终于有任务了,他们奉命狙击共和国卫队的两名指挥官。正当史沃弗和搭档卓伊瞄准伊军高官时,美国空军指挥官取消了这次狙击。空军要炸掉这个伊军基地,他们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干掉几百名伊军士兵(而不是杀掉指挥官后迫使军队投降)。卓伊为此和空军指挥官发生冲突,因为他可能将永远错过开一枪的机会。这里导演在引导观众思索:战争的意义难道是为了满足军人的杀戮愿望?伊拉克似乎成了美国国家军事机器的狩猎场!影片接下来的镜头更暗示了这次空袭的屠杀本质:前景是由窗框形成的、象征耶稣受难的巨大十字架,透过玻璃窗,是伊军基地被轰炸而燃起的烈火和浓烟,以及失望迷茫的男主角。
在阴森苍凉的中东音乐伴奏下,史沃弗和卓伊走在幽暗无垠的沙漠里,像两个失魂的野鬼。他们回到美军基地,戏剧性的转折出现——陆战队员们兴高采烈地狂欢庆祝,战争结束了。全体锅盖头向夜空开枪,把压抑已久的情绪发泄一空。长达半年的等待加上四天四小时的战争,锅盖头们实际上没有一枪射向敌人,战争的黑色幽默与荒诞感在最后的发泄中达到高潮。
尽管门德斯在片中多处表达了对伊拉克战争性质和军人行为的反省,但这种反省比较收敛,基本上点到为止,批判和反思的深度、力度与《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等优秀反战片相比颇有不及。这或许和本片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不像在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主流意见对越战基本达成共识,这是一场不必要、不应该卷入的战争;而两次伊战,尤其是第二次伊战(2003年)之后,美国似乎形成了一种比较强烈的舆论氛围,即批判这两次“正义”战争是政治上不正确的,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压力或许限制了导演的手脚。
↧
一枪未发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