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影迷,多年来观看的影片都以美国和欧洲片为主,每年看过的国产片屈指可数,这是一件即讽刺又无可奈何的事。虽然近年来内地电影票房狂飙突进般高速增长,表面上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却掩盖不住大多数影片的粗制滥造与低级趣味。在这样浮躁投机的环境下,2012年的《危城之恋》给人带来了国产片久违的感动和诚意。
电影的大背景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前后。书香门第出身的宁婉儿嫁给了天津侯家的顽劣子弟二少爷,而后者根本没打算要这桩婚事,结婚后就在外姘居。婚姻有名无实的婉儿与有现代思想、颇具才华的三少爷宣之情投意合,发展出一场“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虽然男主角直到经历死亡边缘死后才明确意识到对婉儿的感情。
本片情节其实很简单,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对婉儿和宣之爱情过程中欲说还休的含蓄克制之美,尤其是女主角扮演者闵春晓的出色发挥是本片的最大看点之一。虽然倾心于宣之,但碍于伦理,婉儿只能通过“笔友”的书信往来与男主角谈情说爱。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礼教约束但又有真性情的女性,在与宣之的单边恋爱中,婉儿一方面克制隐忍,一方面也有情不自禁的动情之处。片中对这种矛盾表现的刻画都极为精彩,比如摄影暗房内与宣之独处时的紧张与春心萌动,进入宣之宅院关门时的犹豫和保留,在教堂里那段既生动又无望的对白。在与宣之告别的最后一刻,婉儿的真情呼之欲出,但没有走出最后一步,悲剧已注定,不过那一瞬间男主角似乎明白了她的心意。
在最深处,宁婉儿打动人心的是她所代表的受到良好教育的、既古典又有现代气息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们的气质、神采与风韵,都随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失落而香消玉殒。
片中宣之的角色本来是可以做更多文章的,他对一个理想化虚幻的所谓知音着迷,对深情款款的真实婉儿却视而不见(虽然有伦理这层阻隔),这正是妙用了希区柯克《迷魂记》里男主角对被扮演的、虚幻的玛德莲痴迷不已,却无法喜欢上活生生的扮演者朱蒂这个经典双层结构,但导演郑大圣似乎也仅止于结构上的借用而已。实际上宣之这个角色是不太成功的、个性过于呆板,为了情节需要牺牲人物的真实性。
时代大环境的因素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加强,最终由于男主角为抗日牺牲而达到情绪上的高潮:宁婉儿的痛哭声从宣之的书房延伸到日军侵华的黑白资料片里,个人、家族的痛苦与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苦难紧绑在一起,而不只是与时代无关的儿女情长。
本片结尾阶段的一扬一抑可谓神来之笔。先是收到宣之的来信,原来他获救了。在信中他向婉儿表明了感情,并热切召唤她去大后方的长沙与之再续前缘(这是一扬,后边则相反),但这对婉儿来说太不切实际了。电影最后一个片段虽然极其唯美,但镜头暗示婉儿是守在了侯家大院,美丽阳光下她奏出的孤寂琴音正与当年独守空房时弹奏古筝相对照,虽然现在两情相知,但却无缘厮守。可叹美丽优雅如宁婉儿,却也落得个类似“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