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专门到捷克馆,想买一套以动画片《鼹鼠的故事》中的小鼹鼠为原型的玩具,结果工作人员告诉我,已有的鼹鼠玩具早已销售告罄,下一批要过一天才能到。由于赶时间,便没买到,很遗憾。没想到,《鼹鼠的故事》到今天还有这么大的魅力。
捷克动画《鼹鼠的故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最早引进的动画片之一,在那个精神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给一代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而这个世界闻名的鼹鼠的创作者兹德涅克·米勒,2011年11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周岁。
兹德涅克·米勒1921年出生于布拉格北郊小城克拉德诺,1936年进入国家美术学校学习。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米勒参加了捷克国内因扬·奥普莱塔尔之死而引发的抗议活动。这次抗议导致捷克的所有高校被迫关闭,米勒也因此退学。这反倒使他重新拾起童年时期就喜欢的绘画创作,并从此成为他一生的职业。
1942年,21岁的米勒因绘画而迷上了动画,他进入一家动画工作室学习动画制作。二战结束后,他又来到成立的Bratři v triku工作室(现属Krátký电影公司)工作。这一时期的学习为他此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时刻却在1956年才到来。
1956年的一天,米勒在克拉德诺的树林中散步时,不小心被鼹鼠打洞堆出的鼹鼠丘绊倒。当时的他正在构思以前没有的卡通人物,一个灵感随之而来,他决定创作鼹鼠的动画形象。就像后来米勒所说的:“沃尔特·迪士尼在他的漫画里用了所有的动物,但仅有一个,被我选中了。”第二年,《鼹鼠》系列的首部动画《鼹鼠做裤子》就在布拉格上映了,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之后的半个世纪里,米勒又创作了近50部以这个鼹鼠为主角的动画。
米勒的鼹鼠后来几乎足迹遍布世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动画中的鼹鼠几乎没有任何对白,而是采用丰富的表情、动作和简单的象声词来传递信息。在最早的几部动画中,米勒采用了捷克语的对白,但随即他改变了思路,取消了对白,而是让自己年幼的女儿为鼹鼠做一些简单的配音。从那之后,我们除了能听到片头那两声“HELLO”,就再也没有其他对话了。这个策略让动画成功突破了语言的障碍,成为了世界各地儿童的最爱。
2011年4月,美国宇航员安德鲁·菲斯特尔在“奋进号”航天飞机最后太空之旅中带了一个“小鼹鼠”毛绒玩具,因为他的妻子是捷克人,是《鼹鼠的故事》忠实粉丝。不知当时已在病中的米勒是否看到这条消息,收到了来自遥远太空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