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啊朋友还钱》没有超级巨星,没有特效3D,没有惊险动作,没有飞车爆炸,更没有惊艳情节……却通过一个看似复杂又简单的人与经济的关系,并借助了“啊朋友再见!”经典而熟悉的旋律,高唱出了一首最适合当下这个经济依旧不够景气的社会里,人们最喜闻乐见的“金融之歌”。并且,时而欢快、时而搞笑的旋律里,还迸发出诸多当代人难以逾越的社会话题,也不乏真善美的流露……
看到《啊朋友还钱》,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个小故事——原来金融是这么理解的!“金融的本质”太精辟了。“这是炎热小镇慵懒的一天。太阳高挂,街道无人,每个人都债台高筑,靠信用度日。这时,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旅客,他走进一家旅馆,拿出一张100元钞票放在柜台上,说想先看看房间,挑一间合适的过夜。就在客人上楼的时候,店主抓起这张100元,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屠夫有了100元,横过马路付清了猪农的猪本钱。猪农拿了1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元赶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钱(经济不景气,当地的服务业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务)。有了100元,这名妓女冲到旅馆付了她欠的房钱。旅馆店主连忙把这100元放回柜台,以免旅客起疑。旅客正好走下楼来,声称没一间满意的,把他的100元钱收进口袋,走了…… 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可全镇的债务都清了,大家很开心……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现金是要流通才能产生价值!
不知是否笔者有幸,和影片的创作者“心有灵犀”,都看到了这样的故事——《啊朋友还钱》的故事与这段“百元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角甚至多角债,形成影片故事的基本脉络,躲债与逼债,则成为影片矛盾冲突的爆发点。三万元现金的多次易手,也就是金融领域说的频繁流通,令一家春节期间本该是停业休假的饭店热闹且繁荣起来。正如每每在商业上收获成功的犹太人崇尚的“金钱至上”的理念一样,钱只有在“转”的的时候才能够“赚”,“死钱”则意味着经济将走上不归路。还有人把现金流比作血液,只有频繁的流动才能使整个机体健康活跃起来,否则就是死亡。
而在影片从内至外透射出的金融道理之外,影片编导还时不时地用有限的胶片资源和略显拮据的投入,不忘调侃当下社会上的种种热门话题。例如,去饭店吃饭要摇号,而摇号则需本地户口或是社保资格,影射北京汽车市场的限购规定。另外,主演阵容中,聂远饰演的伪富二代花花公子;胡可的破相相亲;被逼债的“前男友”焦恩俊;以及相声演员刘云天版的大厨……皆笑料不断。在大片云集的这个准贺岁档里,此轻巧有度,别有涵义的喜剧片还是值得一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