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点大的。
电影,某种维度上可以定义为“观众想看的电影”和“想给观众看的电影”。两种定义绝非对立统一,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和观众的喜好。
观众想看的电影是什么?从感受上来说,我认为是爽。
想给观众看的是什么?从目的来说,我以为是能引起观众内心的触动,甚至思考。
所以,我目前觉得一部电影的成功,在于“观众想看的”与“想给观众看的”契合度高低。如果一部电影即让你觉得爽,又使你有所感触而往更深的层面思考,那么它可以说是成功的。
于是,我们会发现,《让子弹飞》无意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
接着说《私人定制》。
冯公的号召力不言而喻。大方面的说从点映1200万的票房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往小了讲,我家附近的电影院平日上座率约为9%,昨天周四首映日8点场,目测把250座的影厅覆盖了60%,实属罕见,而且观众年龄遍布老中青幼。
可以说,观众都很期待《私人定制》,“观众想看的”意味很浓,换句话说大家想要好好的爽一把。
结构上,《私人定制》=小样(类似007、碟中谍片头)+故事A+故事B+故事C+片尾。
内容上,小样以及每个故事片段内容毫无关联,故事A与故事C内容相对独立饱满,故事B中还穿插了不少独立片段,片尾更是与之前的内容可以说毫不沾边但要深究意义又可以说囊括前面的所有。小样我理解为定制的是“正义梦”,三个故事分别定制的是“清官梦”、“脱俗梦”和“富人梦”,片尾则是代表人类向大自然道歉的诗歌朗诵与自我反省。
影片的讽刺意味极浓,从政治腐败到环境污染,从社会风气到虚伪人心,全片带刺。问题也就来了,“装腔作势的表演”、“话里有话的台词”,“形散神更散的故事”组合起来的40元贺岁套餐让大部分观众严重反胃。对于期待已久的“冯氏幽默”回归的口感,顾客要么认为自己的味觉失灵要买是认为自己买错晚餐,恍惚之间以为这是要《富春》的节奏。
显然,《私人定制》远没有达到“观众想看的”的需求,而“想给观众看的”部分又让观众觉得一股怪味儿,换句话说,《私人定制》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冯公终归再一次表达了作为导演想要传递的信息,也许我们并不能用常规的思路去评判《私人定制》,更不能用票房去定义它的好坏。祝《私人定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