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这部在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一道获得金棕榈大奖的影片《钢琴别恋》让我震惊,我既震惊于影片特有的魅力,又震惊于,它和《霸王别姬》完全是东西方截然相反的道德理念、文化内涵,能让戛纳电影节同时钟情、无法取舍,充分体现戛纳电影节的包容力,真的让人感慨:艺术无国界,是金子都要发光!
《钢琴别恋》一看就让人觉得是出自女性导演之手,其拍摄手法之细腻、精致,人物内心刻画之精准、传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完影片,几个男性人物让我觉得面孔模糊,而那对看起来普通之极的母女却让我印象深刻,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女配角的成就印证了我的感觉。果然,影片是新西兰女导演简. 坎皮恩的大作,影片为她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
导演简·坎皮恩曾经这样说:“我对剧本思考越深,就越加明白,必须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从视觉上说,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罗曼蒂克的激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有时我们会为它而活。尽管我相信这并非是完全明智的生活方法,也明白它所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危险的,但我仍会珍惜它,并且相信它是伟大勇气的象征。”
影片主要讲述英国哑妇人艾达带着九岁的私生女费罗拉和她心爱的钢琴,远涉重洋,到新西兰与素未谋面的斯图特结婚,斯图特却嫌搬运麻烦将钢琴送给贝恩斯。贝恩斯跟艾达学钢琴,两人因而发生恋情,斯图特盛怒之下打断了艾达的手指。艾达没有屈服,斯图尔特见无法挽回,无奈让艾达随贝恩斯离开。贝恩斯为艾达做了一个银手指,艾达继续弹琴,也继续着与心爱之人的幸福生活。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影片的女性觉醒意识和女权主义情结显而易见,因而故事的流畅和完整以及合乎情理显得不是那么十分强调。有人在剧情和人物刻画方面提出质疑,认为女主角特装,不真实,我觉得实在是没必要那么较真,领会其内容实质最重要。这其中影片的几个细节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思考。
其一是女主人公艾达是不是真的哑巴。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幼稚,因为整个影片艾达没有说过一句话。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对,艾达没说一句话难道就是哑巴么?她不会是不想说吧,因为她内心孤傲,不屑于和世俗的人交谈,那样会玷污了她自身的清高和纯洁。我想这只是一些人的主观臆断吧。你是否留意影片的一些旁白是小女孩的声音,那不是艾达的女儿,而是艾达自己的声音,因为艾达只在六岁之前发过声,之后就一直是个沉默的世界。有人说艾达的不能说话只是影片的一个隐喻,暗喻着她与众不同,暗喻她的孤傲与清高,我倒是没有意见,导演真的可能会那样安排,也属于独具匠心吧。影片后来提到艾达和贝恩斯在一起后尝试发声,但是声音极其粗糙难听,不敢在大家面前说话,只是一个人时自己对着自己说,可见她的孤傲自闭还在持续。
其二是艾达和贝恩斯坐船走时,艾达让贝恩斯将钢琴推到大海里,因为海浪滔天,小船岌岌可危。其实迎击风浪是艾达无所畏惧的,手指被砍下她一声未吭,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何况艾达视钢琴为生命,也正是钢琴让她与心爱之人相识相知相爱,她之所以这样做,只能是她的生命中出现了比钢琴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人——贝恩斯。但是影片并未局限于此,而是设计了一个更为精彩的细节:钢琴坠落海底,将艾达一块拽下,此时艾达的表情依然那么沉静,她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依然在思考,在体会,钢琴是艾达的精神寄托,是艾达的人生追求,是艾达的人格的象征,可贝恩斯的出现,在她的内心深处点亮了一盏新的灯塔,更耀眼,更夺目,仿佛是她生存下来的更高境界,尽管这个境界她很陌生,不知前景是什么,可她愿意去飞蛾扑火,愿意去燃烧自己,释放自己,那才是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