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火”这个现象,首先映入脑海的是两件事:一是早先的猿人发现了被火烤熟的肉要比生肉好吃,从此完成了人类的进化;二是小时候大人一再告诫小孩不能玩火,否则晚上睡觉要尿床,这是生活欺骗性的初步教育。而拍电影也未尝不是如此,既要把一个策划或创意烹饪成可被品味的故事,同是也要通过一定夸张性的宣传来吸引观众。
在电影中,相比常常出现的军人、警察、特工等主流英雄形象,专门以灭火为职业的消防员算是边缘人物,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而这半年来接连出现的《逃出生天》、《救火英雄》两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火”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灾难片的题材,然后在生命困境中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也能制造出很好的观赏性,并承载艺术上的表达。
《救火英雄》由内地和香港的一大波中青年男明星联手出击,有着很好的商业卖相,首先已经把火点起来了。但是开头看起来有些“慢热”,一开头展现三位消防队员接受审查,各自道出违反纪律的真相,有些“罗生门”的味道,预测是一部腹黑风格的心理剧。紧接着一段颇具气势的大场面,又让人以为是科幻巨制,虚晃一枪后,原来只是广告片插入。等到正片开始,却又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声音的内心独白。经过这几次转换,影片才开始进入正题,表现一支消防队处理一起酒厂失火案,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人物纠葛。
导火索的点燃和传递能引来大爆炸,电影叙事也是如此,先从一个小的切口进入,然后逐步扩大规模,形成发展态势。《救火英雄》中,消防队一开始的任务是灭掉酒厂的火灾,但是因为离天然气管道太近,便具有了后续发展的可能。在这里,电影把剧情发生的时间定在平安夜,以增强灾难的震撼性。之后因人为和自然共同的原因,造成了巨大的爆炸场面,形成了银幕上的灾难奇观。而在此过程中,曾经有某个时刻,消防队看似已经控制了局势,让观众的心情稍有安定,但是事实上的危险又再次张扬起了紧张感。
然而,灾难的发生和消防队救火只是外部层面,影片真正要做的是塑造人物,因为人物才是一部作品的“火源”。与传统电影中敌我严格对立和正邪截然分明不同,《救火英雄》没有对角色进行道德排队,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发展,很难用好或坏来进行简单定义。踩着阿森(谢霆锋)上位的消防局助理叶志辉(安志杰)在知道自己身处危险时,告诫阿森不要靠近;导致发电厂事故的主管在被毒烟熏死的前一刻努力将门卡交给别人;而饱受负罪感折磨的阿森在最后帮阿潮(古天乐)救出孩子,战胜了心魔。但画蛇添足的是,电影几乎给每个人都安排了一条家庭背景线索,反复在现实/回忆、自我/她者之间跳跃,而又没有进行深入交代,未免有些零散。
此外,影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很好地用了一些颇具象征意味的道具来表情达意。纸飞机是阿潮与儿子之间情感的寄予,并成为最后救援的线索。头盔是消防队员职业精神的象征,培总(任达华)在临牺牲前还念念不忘拿回自己的头盔。海洋(胡军)与培总用一箱啤酒打赌,是两个初次交往的消防队员“不打不相识”的友谊展现。培总的名言“手上有烟,心中无烟”很有幽默效果,而最后他死于浓烟,又颇具悲凉气氛。正是这些小道具的点缀,像烟花一样,让影片密布着很多精彩的情节点。
作为一部珠江电影集团和香港英皇、寰亚公司合拍的影片,故事中也包含着一些让人回味的东西。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一切按照规矩来,但同时这些死板的规定也会让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少了灵活性。叶志辉和电厂总管的行为便展现出另一种形式的“官僚主义”。而来自内地的消防员海洋和女工程师,却能够通过个人的机智看到问题的存在,并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影片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人物设置,暗示了“只有内地才能救香港”的精神主题。
影片的导演郭子健曾经凭借一部小成本的《打擂台》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而去年的《西游·降魔篇》算是他商业上的成名作。《救火英雄》以火为材料,在叙事的构建上和人物塑造的力度上都可圈可点,能够照亮我们的人性视野。但是这种题材的影片很难在市场上引起大火效应,只能通过小火炖肉的方式来积累口碑,期待他以后的作品。(文/陈令孤,转刊载请联系)2014/1/5
微博@陈令孤 http://weibo.com/greatb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