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电影及电影人及电影发烧友的联盟公社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飞向感性的天空 ------- 品味《天堂》

$
0
0

首先,这部电影的片名其实准确点是《天堂》,但可能出于醒目的需要,《疾走天堂》成为更通用的译名。我并不反对《疾走天堂》的译法,的确比较动听也有助于搜索电影,但疾走二字与影片氛围不大合拍,甚至有些误导。

一个在意大利教学的英文女老师菲莉芭(凯特布兰切特) ,在目睹涉毒的丈夫和学校的孩子因毒品受害,死亡后,因警方的不作为,决定自己动手除掉毒贩头目,却意外炸死了四个无辜的人。当她被警方抓获后得知真相,面对的不仅仅是良心的谴责,还有警匪一家图谋陷害的危险。此时,担任翻译的年轻警官菲利浦(吉奥瓦尼瑞比西)出于同情和瞬间萌发的爱慕,决定帮助她逃离困境......

光看简介,很象一部常见的悬疑惊险动作片的模样,实际上,舒缓的情节发展,优美轻灵的镜头画面,感性的情感刻画处处透着爱情和文艺的气息。

由于没有看电影之前详查资料和影评的习惯,只是匆匆看了眼简介,我很高兴我不必事先知道,“这是著名导演克日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生前完成剧本但未拍摄的《神曲》三部曲,《天堂》《地狱》,《炼狱》中的一部。”,这让我能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意识去欣赏,可以更精确地捕捉电影的第一印象,感受它美好的所在。我也很高兴它是汤姆提克威的作品,因为《香水》见识他的特点,因为《天堂》我想我更确定了之前对他形成的印象,或者说加深了对他的理解。

世上只有过一个基耶斯洛夫斯基,他的作品未完成。世上只有一个汤姆提克威,他完成的作品是《天堂》。两者或许有点关联,但这么多抱怨汤姆提克威没拍出基耶斯洛夫斯基神貌的人,只让人感到满腹矫情。他们也应该就是抱怨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没拍出库布里克味的同样一群人吧?汤姆提克威的《天堂》,肯定有他个人的理解和品味,他何须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又何须有另一个基耶斯洛夫斯基?高级脑残跟普通脑残的心理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有人说影片前后段脱节,为什么前面菲莉芭得知误杀无辜后充满愧疚,想为此伏罪负责,但后半部分却似乎忘了这点,杀了作恶的贩毒头子后并未束手就擒,反而选择和爱慕者一起逃亡?这不是有违情理吗?这些人看电影不是在尊重,欣赏电影,而总是潜意识企图让电影跟他们的心理预期走向相符,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迷恋自身。我想指出,首先,根据结尾,实际上并没有道德困境;其次,那些死板迂腐,时时用道德标准去检视要求电影或者现实中他人言行,并据此评判一切的人,其实不少是思想死水一潭散发恶臭的伪道德分子。

道德因社会而产生,社会需要道德只是出于维护集体秩序的需要,而非道德有什么必然的正确性和神圣性。历史上,随着文明进步,道德的表现和内涵也不断变化演进。昨天还分为上等人下等人,奴隶命如草芥,今天贵为总统出门作个秀都可能当面被人吐槽;现在男女牵个手可能被批有伤风化,明天大龄处女就有可能成为嘲笑的对象。道德从来只是相对的,更不是正义的化身。但有人就是会将这种刻板形式的,无法绝对代表善恶的社会规则神圣化,然后把它当成锋利的刀去解剖,刺伤他人。作为当代先进文明,许多欧洲,美国电影,实际上都在挑战,破除这类落后的迷信的思想栓塞。

就影片而言,菲莉芭累及无辜事出有因,菲利浦不顾一切解救她并非只因为爱情,更由于了解了案件背景,目睹警方高层与黑社会肮脏勾结沆瀣一气,他们在道德立场上并没根本错误。至于失手误伤的遗憾。从社会规则上讲,当然,这也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对比仍被罪恶控制的刑罚体系,难道菲莉芭被有黑社会背景的警察局长投入监狱一切就公正,道德圆满了吗?难道观众能把过于沉重的道德谴责压到他们身上吗?更何况,想想开头,菲利浦学习直升机驾驶,飞得过高而Game Over,再请仔细回味结局,菲利浦抢过警方的直升机带着菲莉芭向蓝天深处不断高飞。。。。。。除了为爱相随远离尘嚣的寓意,你难道对他们的未来没有半点预感?且不说殉情,哪怕只是永远消失,又何尝不是一种赎罪和救赎。

就象《香水》,也会不少人联想到道德困境,恐怕问题不在于电影,而在于你的思想和心灵是否早就被世俗和惯性思维羁绊,甚至被僵化思想和模式教育绑架。我看过《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原著,小说本身的想象力和寓意让人惊叹,如果汤姆提克威不是个心思敏锐,思维开阔的人,就不容易抓住这部小说的精髓,但《香水》拍得还挺到位,已经证明了他自己。再看这部《天堂》,个人认为他是抓住了这个故事的灵魂的。

影片中,稚气未脱的菲利浦,最初对菲莉芭心生好感,其后在不经心一握中年轻的心爱恋萌发,那眼神如此清澈,可爱,深情,让人过目难忘。打定主意为爱奔忙冒险后,又那么毫无保留,挚诚坚定。也是事后一查,我才发现,原来《阿凡达》大反派也是这位吉奥瓦尼瑞比西演的,还在不少知名电影中出现过。我说过好电影本身和它的演员的结合可能也是一种奇妙的机缘,汤姆提克威决定拍摄本片时就确定菲利浦角色非瑞比西莫属,观后感慨,确实也是换了别人或许就没这么灵动到位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结尾。

假设我是导演,我想我会很经常的把镜头对准-------天空。天空无论从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是个奇妙无穷的东西。感性上来说,它可能一如碧洗蔚蓝澄澈,也可能层云堆积晦暗阴沉,就算是同样的晴,也能表现出千万般变化,可以是骄阳炙烈万里无云的,可以是白日朦胧风轻云淡的,可以是朵朵白云在青空中浮游的,也有夕阳如金霞光万道的向晚。天空的形态变幻不定,能主动影响你的心情,也能让你因彼时的心理而触景生情。从理性上,天空也是奇妙的,世界这么大,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事物多有不同,但面对同一片天空,有些背景和观感又如此相似。可能为晴日而舒爽,为阴雨而烦躁,遥望星辰,寄情明月。天空是世界性语言,很容易建成理解的桥梁。



所以,我那么欣赏《天堂》的结尾,并且将来也会反复回味这个简洁却感性的画面。全片的基调一直是那样静谥深邃,直到最后镜头直仰,固定对准了一片飘浮着云絮的蓝天,直升机在混杂了邪恶的警方的枪击下不断向高处垂直飞升,渐渐融入到淡蓝天色的天空背景中消逝不见。如此的宁静也带来心灵的宁静。那些过程的曲折,黑暗的凝重,逃亡的艰险,情感的波澜,在云起云落,无垠广阔的天空面前,又都算得了什么呢?


作为影迷,想必每人或多或少心中都有一个导演梦,能否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导演,你最喜欢把镜头对准的事物会是什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5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