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香》——天公借美
文/李鸣少
在写这篇日志之前,我想写的是关于另外几部电影的观影日志,内容是谈《感官世界》与《巴黎最后的探戈》、《烈火情人》与《失乐园》某些相似之处,主题当然是“偷”的艺术、“灵”与“肉”的挣扎。可当我从《巴黎最后的探戈》出发,搜寻到贝爷的另一部电影后,我就再也不想写之前那篇日志了。因为我发现了一部契合我个人密码的电影,无论是在审美、艺术观念上,还是在对女人、性爱的态度上,甚至是在人生追求上,这部电影都和我目前许多主张高度吻合。这部电影就是《偷香》。
首先从这部电影的中文名字谈起,这部电影的中文名字很容易让中国人想到一个成语“窃玉偷香”。很明显,这个成语是贬义的,一般是武侠小说里大淫贼吹嘘自己事业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它的意思是“引诱妇女”,是西门庆业余时间最爱干的事。我觉得把这么个贬义词用在这么美的一部电影上,实在有些亵渎。从电影内容来看,这个名字就不是很贴合。这部电影故事的第一条线索是,一个少女如何失去第一次。其间,她的的确确受到了许多男人的引诱,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位少女的自由选择,引诱她的男人也没有用太多类似西门庆勾引潘金莲的猥亵手段。最重要的是,由于电影故事首先就设置在一个性开放的国度,并不会让人觉得这些男人去争当这位少女的“first one”有丝毫悖于伦理,甚至观众在某时还会觉得如果那些男人不去追求那位少女才真是天打雷劈。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个感觉呀。
这部电影的第二条线索是,少女寻找生父。单从女主角路茜来看,这才是她前往故事发生地——意大利西恩娜小镇——的两大动机之一。另一个是探望自己的初恋情人“尼哥”,毕竟她已经为他守护了四年贞洁。这条线索是揭开女主角身份的关键,也是解释初看这个故事时觉得有些地方突兀的缘由。明白这个之后,再回头看这个故事,你才会意识到这个故事有多微妙,情感有多细腻。比如作家阿历克斯听完路茜说明来意后的突然反常,比如为什么路茜不想在橄榄田发生关系,比如伊安、戴安娜、莎拉之间暗涌的矛盾。女主角到底生身父亲是谁,电影没给出确切答案,只是含蓄地暗示最可能是伊安。无论如何,女主角是她母亲与人“偷”生的,联系到这部电影的英文名“Stealing Beauty”,不得不说该名字有双关之意。希腊神话中,常有宙斯、波塞冬等天神化身成人与凡人女子做爱生下孩子的传说,这些孩子大多天赋异禀,而路茜的出生又是那么地有诗意,她的母亲又是那么地传奇,她的父亲又是如此神秘,她的美貌又是如此倾国倾城,那么此故事设定是否也是西方人对希腊神话的一次不经意暗示呢?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确有“偷”的意思,却不是“偷香”,而是“偷美”,向天公“偷”美,就像伊安最后对路茜说的那样“how do you get to such lovely girl”。你如此美,你爹妈知道么,丽芙.泰勒女神。
其次,就要谈谈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解读了。看电影,如果只是单纯地想寻找情感、观念上的共鸣,那么观看无法共鸣的电影,就纯粹是一种单方面的消费,纯粹是打发甚至是浪费时间。作为一个爱看电影的人,电影予我的共鸣已经越来越少了,初遇电影时的奇妙感觉也随观影次数的增多变得越来越稀薄,按着快捷键扫描完一堆堆电影后,我真的好想找回少时邂逅电影的喜悦,可惜旧的感觉永远只能留在旧的日子。
《偷香》是近半年来,唯一一部让我感到喜悦的电影。第一个喜悦是这部电影对待艺术的态度。我不是一个艺术细胞很旺盛的人,但是我却深深被这部电影的艺术氛围所吸引,因为这部电影囊括了多种艺术形式,无处不流露着艺术的氤氲。如果把这部电影比如成一串羊肉串,那么少女寻爱、寻父的故事就是穿起串的铁丝,而电影里无处不在的艺术就是串上的羊肉。抽象的雕塑、大胆的绘画、躁动的摇滚、俏皮的爵士、晦涩的诗句、抒情的舞蹈、随意的插花艺术都无一不让我感到欣喜,不禁要问,是怎样的一位导演才能把如此多美好的东西压缩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最重要的是,导演表现这些艺术的方式,不是大谈艺术理论,也不是像《绝美之城》里的作家那样时刻都戴着忧郁、批判的表情,而是把艺术放回了生活,所追求的艺术品味、赞同的艺术理念,电影里的人吃着火锅、洗着澡就精确地传达出来了。它也没想把各种艺术分出个高矮胖瘦,更多地是用一种包容、平实的态度去展现各种艺术的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在电影中找到了平衡,散发着紫色丁香花沐浴在太阳底下的香气。
第二个喜悦,是关于“爱”和“性”的部分态度。谈论这个话题,我感到有些吃力,因为我想要谈的观点,并没有被我完全实践,部分也只是理想雏形。爱,在我心里没有个绝对准确的定义。在这方面,我甚至有点像《百年孤独》的奥雷良洛上校,有些“爱无能”,因为我总分不清我喜欢上一个女人,是因为她的外表、个性、头脑还是自己上涌的荷尔蒙。我想谈的,是分析下电影里“尼哥”和“奥华”追女人的两种方式。无疑,尼哥之所以能迅速占领路茜的心,是因为他是个坏男人。坏男人为什么会迅速吸引女性?这在“泡学”中是一门学问。吸引女人的“坏”,与男人道德上的“坏”,可以认为是两个不同概念。吸引女人的“坏”,是指男人勇敢、俏皮、有趣、特立独行。在女人眼里,这种“坏”往往和“男子气概”划等号。女人有一套很神奇而又高效的选择异性对象的方法,作为男人,就像弗洛里德说的那样永远不明白“女人要的是什么”,但当我思考为什么女人喜欢坏男人的时候,我想,假设我是女人,我也同样会喜欢坏男人,不为别的,就为他们有趣。女人恋爱的时候,要的是能懂她、能与她交流、能和她一起玩的男人,不是要应声虫、小弟、奴隶,坏男人恰好就能给予她们这些。在“泡学”里,还流行一句话“征服一个女人,总是从征服她身体开始的”。已经具备性交能力的女人为什么要谈恋爱?除了需要所谓的精神交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她们要解决生理需求。别忘了,她们也是人,甚至比男人更饥渴。况且,“sex is fun”,性交本来就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大快乐,为什么要拒绝、要胆怯呢?当然,“求取性交”是个过程,需要许多技巧,需要开各种bug,不要害怕被女人拒绝,因为每被拒绝一次,就意味着你多知道了一条失败的方法,那么成功的坦途还会远吗?这就跟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一样,要多尝试才能成功。
至于“性”,中国人向来都是“谈性色变”的,像电影里那样抽着大麻,一边自涮自己破处经历的场景,在中国,估计只能在一些鸡窝或者夜店才能见到。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传达的性开放态度。这让我想起曾经在“英国最文明的绅士”霭理士撰写的《性心理学》里看到的一个国度,那个国度里的小孩能与父母同浴,父母还故意让孩子看见他们性交继而给孩子传授性知识,青少年男女能一起做有关生殖器的游戏。因为成长时获得了性满足,那个国家强奸和猥亵幼童的事件极少发生。这个国度具体是哪个国家,我记不清了,但从这些行为来比照,应该是荷兰,荷兰的性开放程度一直很高。联想到中国近几年发生的男子软禁女子当性奴、校长们猥亵女童的事件,真心觉得中国人的性意识得好好改观改良。中国“谈性色变”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对人本能的压抑,正因为中国人成长时未获得生理上的满足,才会导致诸多“暗度陈仓”的事发生。不过,这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矫枉过正。
第三个喜悦,是这部电影的思想。有人说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电影时刻都有存在主义在做支撑。贝爷的电影我只看过两部,一部是《巴黎最后的探戈》、一部就是这部《偷香》。我在哲学方面也无太深造诣,仅从《偷香》这部电影来看,这部电影确实讨论了一个很巨大的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从哪里来”。路茜不断地打听她母亲的旧事,不倦地询问大叔们“你1975年8月在哪儿”,就是在追问自己从哪儿来。她只有找到答案,心才会踏实,才会有心情好好地性爱。至于,有人言到的电影中的存在主义,我不想做太多的直接论证,因为有时候许多论证,都是对结论的无意义附会。不过存在主义的某些主张,我得提及一下。我了解的存在主义,是萨特的存在主义。萨特关于存在主义有三条著名言论,即“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活着是受苦”“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这三条,在电影中都能找到事件支撑,比如路茜寻找生父的过程就能照应第一条,比如阿历克斯身患重病就能照应第二条,比如奥华与尼哥的无形竞争就能照应第三条。但是,就像我之前所说的,这样的分析都有附会的嫌疑。所以我想说,学习哲学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哲学的思考方法,用哲学锻炼我们的思维,不一定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毕竟“想”和“做”经常是两码事,连马克思都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求自己的行为服从某类哲学呢?就像尼采所说的“所谓‘真理’全都是从特定的角度或视角形成的解释,不存在任何独立的事实,根据这些事实来将不同的解释进行比较”,哲学、主义、真理、规矩许多时候就是与事实独立的,甚至有时候还是种集体犯错性质的空想,打口水仗的时候,它可以是把好手,但用来指导生活,还是还生活于生活吧。
我常常在想,影评里要写些什么,观影日志里又要写些什么,我觉得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影评如果是专业人士来写,我想应该更多地讨论一部电影的技术层面,包括故事的编排、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运用等等。但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没有一个硬性比较标准。电影不像数学题那样,能经过逻辑推理得出标准答案,更多地是一种主观表达,很难客观评价。而普通人写影评,我想,更多的时候是在谈自己的观影体验、观影情绪和讨论电影情节。问题又来了,如果是谈观影体验和观影情绪,那不就变成写观影日志了吗?如果是谈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那不就是剧透或介绍了么,那读者还不如去看百度百科呢,干嘛看你写的东西。所以,我倾向写观影日志,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写的是影评,我只是谈自己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涉及到了哪些问题、自己从这部电影想到了什么,继而对这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呃,我并不需要太多人看或者懂我写的东西,因为它是我写给我自己看的,我需要用它来记录观影时的思维。我把它发布出来,只因我想和人交流,这是人最基本的社交需要。也欢迎人来交流,因为我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