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香港电影,你会想到什么?
论起香港商业片,观众往往会想到集浪漫与暴力于一身的枪战宗师吴宇森,想到开创功夫喜剧流派的成龙大哥,想到武侠情结浓厚的徐克老怪;而谈及香港文艺片,大家的第一印象也往往是小资情调“严重”的王家卫王大官人或是在内地知名度略逊一筹但艺术成就却丝毫不低于前者的许鞍华导演。诚然,他们都是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杰出代表,个个单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是,如若大众肯将目光适度地从这些个大家的身上转移开来,其实也不难发现,在他们圣洁光环遮蔽之下的香港电影圈中,还是有着许许多多勤勤恳恳做人做事的电影人的。而在这之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创作出“回归三部曲”的被誉为是香港草根导演代表的陈果导演!
作为现如今香港独立电影人榜样的陈果导演,在1997年以50万资金和别人弃用的8万英尺胶片,拍成《香港制造》一片,令他一鸣惊人。影片不但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更参展多个本地及国际电影节,获大小奖项超过20个,创造了低成本电影的一个神话。此后,成名之后的陈果继续保持着自己对独立电影的热衷,坚守着独立电影的这一方阵地。1998年,《去年烟花特别多》问世并成功入围柏林电影节,但也因为片中部分商业元素的出现而受到一些争议,但却已然无法阻止陈果成为时下风头最劲的香港导演。一年后,陈果推出了自己“回归三部曲”的完结篇《细路祥》,在完全突显出了其“戏剧性写实主义”风格的同时,也彻底抛弃了前作中为人诟病的商业元素。影片一经上映便成为香港全民热议的话题,出色的艺术表现力与内涵极为深刻的社会隐喻为这个系列划下了完美的句号。自此,“回归三部曲”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解香港草根平民文化生活的最佳影像范本,也成就了陈果导演生涯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被镌刻于香港电影史册之中!
一手缔造出回归三部曲的陈果如今已然是坐拥大把的产业资源了
之所以能被称作“回归三部曲”,则自然离不开“回归”二字。三部影片分别拍摄自香港回归前后这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大陆人民对于回归一事翘首企盼已久,为能缩减与香港之间的距离感而感到欢欣鼓舞;另一方面港人对于香港回归在表现出兴奋喜悦之际,也暗含着些许的隐忧。而也正是这一分浅浅的忧患意识,被陈果抓个正着,并将之放大为影像,从而有了如今备受好评的三部曲系列。三部影片,犹如三面镜子,反映了几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从而影射出整个香港社会阶层的众生相,展现出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港人真实的精神状态及其所持的传统观念所受到的冲击。而能够以一群平头百姓、市井小民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反映社会,也着实是三部曲能够如此接地气的一大法宝。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回归三部曲”前无古人般的历史地位,最终在香港电影的史册上,写下极为浓墨重彩的华丽一笔!
《香港制造》为观众展现的是一群正值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但表现的却是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恐惧;对家庭、父权社会的反叛、控诉;对生命无聊的发泄,对死亡的恐惧。片中主人公中秋便是这一青年形象的典型代表,他整日无所事事,穿着打扮表现出十足的古惑仔范儿,不时憧憬着做老大的美梦;他性情冲动,但又爱恨分明,他痛恨父亲疏远母亲,却又对身边的弱智阿龙关怀备至;他不惧怕死亡但却对未来充满迷茫,找不到希望的出路。陈果赋予了全片一种莫名的沉重感、无力感,以及在片中展现的青少年对各种价值的毁灭过程都真实再现出年轻一代在当下社会中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而片中充斥着各种有关梦境的隐喻,也统统都是为这个主旨所服务的。但与此同时,导演还以青少年的视角为出发点表达出对这个世界强有力的控诉,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宣泄意识与反叛情结,相信这多少也可能与当时香港社会所面临的种种抉择有关,又或者说是导演个人主观意识以上帝视角的一次再现。但无论如何解读,都可以确定的是,这部成本极低的独立作品还是为香港影坛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新鲜之风,也着实给人以生猛有力的感觉。
本片与古惑仔上映时间相隔无几,却都对当时的社会青少年有着深刻的影响
无独有偶,《去年烟花特别多》则更加放大了陈果导演内心中对中年危机的理解。作为“回归三部曲”的第二部,本片以一群中年退伍士兵的视角再现了香港回归时期下部分香港百姓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回归前夕,驻英队伍必须从香港撤离,这就使得以主人公家贤及他的五个兄弟为代表的一批华籍英兵被迫退役,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就业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心怀郁闷与不满的失业军人们最终决定以极端(抢银行)的方式来发泄他们心中的愤怒,最终也诱发出接下来一连串荒诞不羁、匪夷所思的事件。透过这样一个极为特殊却又极具代表性的群体,陈果为观众分析了当时香港人面临“回归事件”时的几种不同选择出路:像黑帮老大的女儿一样出国,选择暂时离开以待进一步的观望;或是像家贤的战友们一样适应社会,努力在夹缝中求生,最终或许也能收获利益;又或者选择像家贤一样坚持自我,最终被迫去适应社会(在一次火拼中中枪失忆),遗忘自己。表面看上去,似乎前两种方法都比最后家贤的选择要好得多,或者说是划算得多,但若细细看来,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陈果对家贤这一类坚守自我者的肯定,也继而能够感受到导演所理解、并加以赞扬的香港精神。
影片的另一大看点则集中于主人公家贤和他的兄弟上来,二人对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也无疑表明了两代人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的选择。像家贤一样坚守自己准则的人遭到了新兴一代的无情嘲弄,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处世之道在弟弟的眼中变得不屑一顾,在他们一代的眼中,只有攥在手里的钞票才是王道。更为沮丧的是,不仅仅是弟弟,就连父母所代表的那一代中都有许多人奉行着利益至上的准则,这无疑也在冲击着哥哥这代人心中仅存的价值观。于是乎,当处于九七回归那个极为特殊的大背景之下时,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则不可避免地被放大加剧,最终变得不可收拾,乃至于酿成结尾时的惨剧(哥哥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崩溃而中枪失忆,弟弟则因为金钱而死于非命)。陈果选择了一种近乎于两败俱伤的方式表明了在这场观念的斗争中没有胜利者,有的只是对香港草根百姓一种细腻独到的关注。纵然本片中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意识形态影射,也存在着些许的商业化倾向,但这些元素就如同片中出现的五场烟花一样,在使影片充满绚烂般外在的同时,也具有着相当程度上的隐喻。也正是因为这些,才共同构成了这样一部看似荒诞黑色实则却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佳作,也足以使之成为“回归三部曲”中最有深度,最有个性,同时也是最为精彩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本片的问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刘德华,由此也不难看出刘老板识人的慧眼
在经历了前两部创作的空前成功后,陈果在系列的终章时选择以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以求达到返璞归真之效,于是乎便有了《细路祥》。乍一看上去,本片就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回忆童年时天真无邪般无忧无虑生活的作品,影片以两个孩子的视点展开叙事,整片都充斥着孩童般“不切实际”的天真与憧憬,包括祥仔自制的“饮料”在内都能令观众感觉到久违的童真。但影片耐人寻味的地方则在于恰恰是这样一部以儿童视角拍摄的作品,却令人难以感到太多欢乐,更多地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心酸与伤感。影片开场即交代祥仔的“赚钱”观,就给观众灌入了成人化的思维,体现出纯真的世界观所受到商业社会浪潮的无情冲击。而随着影片后续的展开,表现得则越发明显。影片中祥仔面对的都是远超过他思考能力范围的事件:油旺区茶餐厅及街坊文化,市井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粤剧红伶,邓永祥(新马仔)争产风波、无证儿童问题,香港回归等素材在本片中都被巧妙地捏合进去,又一次体现出陈果极强的个人忧患意识。但更为巧妙的是,导演以孩子的视角去理解片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则给影片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使得这样一部作品不单单再是单纯影射社会现实,而更多融入了些孩子般的温和。影片里最具代表性便是祖母离世和菲佣保姆返乡两场戏,充分突出了孩童视角下理解影片的优势所在,突出了影片的温情场面,使其具有别样的魅力。令人联想到去年陈哲艺导演的《爸妈不在家》,二者在此一点上也着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不禁更令人对陈果心生敬意!
如果说《香港制造》发出了青少年的声音,《去年烟花特别多》反映了中年人与青年人的不同状态,《细路祥》代表了孩童的心声的话,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当初完全应该把三部曲按照年龄结构的顺序来拍,那样的话不是更合情合理吗?说这话的人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导演此番如此用心良苦的精心布局。换句话说,“回归三部曲”的顺序绝不能更改,因为这之中不仅暗含着导演在不同时期下的创作心境,更体现着不同阶段中不同的社会隐喻。正如在《细路祥》结尾时祥仔在救护车上先后看到家贤、中秋一般,导演在自己所构筑的三部曲宏伟版图里,早已把他们的位置安排妥当,方才能使之都可自圆其说,从而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以及艺术性。
九七回归之前正是香港年轻一代集体迷失的关键时期,他们崇尚黑帮斗殴,渴望当大佬,充满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却又对未来充满迷茫恐惧,《古惑仔》反映的就是他们那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而此时《香港制造》的出现则恰逢时机,不仅真实展现出当时青少年的生存状态,更加隐含着导演对这一不良现象严重泛滥的担忧与反省,也正因如此,《香港制造》才得以横空出世,并表现出十足的不可或缺性。而到了《去年烟花特别多》的回归年之时,则更多灌注了导演个人的感受——以中年人的视角更多从非意识形态的层面去思索香港回归这个事件本身对港人的影响。以当时社会中坚力量在这一特殊时期下的生存状态、遭遇经历来表达一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探讨,从而得以将导演个人的主观态度放大到极致,实在难得。而拍摄于回归之后的《细路祥》则更加具有象征意义,选择祥仔的视角也更像是以新兴的角度去看待回归之后“初生”的香港,从而反映的也就是回归后港人一切重新来过的思维方式,关注的也就是回归以后的香港所面临传统流失严重的危机,也更加符合回归以后的香港气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归三部曲”先后顺序的不可逆性也就更加牢固了!
三个孩童无忧无虑的玩耍嬉戏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回归后“初生”的香港社会
曾经作为独立电影人代表的陈果导演,在“回归三部曲”之后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独立作品,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好评。而在这之后的他也未能“免俗”,于2004年宣布投身主流商业路线,虽然此后执导的一系列影片都反响平平,但却并未使陈果丧失信心。2014年,他带着自己筹备许久的新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重回大众视野,尽管影片上映后口碑好坏参半,但却足以证明陈果这位从事电影事业三十余年的资深导演对电影的热爱从未消减。他始终都在,怀着对电影永恒的敬畏与深沉的热爱,就这么继续执着地拍下去。纵使无法再现昔日“回归三部曲”的辉煌,但只要陈果还在,草根电影人的精神支柱就会永远屹立在那,而只要这些独立电影人还在坚持,那么又有谁能断言,他们之中不会出现下一个陈果,下一个草根导演大师,下一个独立制造的新世代三部曲呢?
陈果熟悉香港市井风俗,而且表现艺术精湛,使得他的影片成为香港历史变迁的极佳见证,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价值。而作为这个中翘楚的“回归三部曲”,无论从系列本身的影像风格、表现手法、主题内涵来看,还是其对香港独立电影界的意义上讲,都具有举足轻重般的历史地位。或许,也正是因为该系列自身卓尔不群、不拘一格的这股子个性范儿,方才令它在底蕴浓厚的香港独立电影历史上熠熠生辉,也更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