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一步之遥》在经历了些许波折之后,终于上映了。现如今中国观众们对姜文的期待,早已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内导演,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大导在一次次自砸招牌式的表演中将早年积攒下的名声透支殆尽,唯有作品量少而精的姜文,凭借他极具个人气质的作品,逐渐被捧上可以与国外电影艺术大师对话的神坛。然而,在《让子弹飞》之后,姜文像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居高临下地肆意挥洒自己的“天才”,《一步之遥》就是在这种张狂的情绪下酝酿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一场华丽至极的狂欢,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充满了姜文自娱自乐的梦呓,期望走进影院享受类似《让子弹飞》的那种“爽”的观众被弄糊涂了:怎么感觉电影与烂片一步之遥呢?
从目前的评价来看,《一步之遥》的口碑已经呈现两极化,我看到一些资深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甚是推崇,对种种细节深度结构,以此挖掘出姜文的各种致敬、各种隐喻、各种才华。但多数观众并不买账,过于任性的情节转换让电影看起来颇为意识流,好莱坞歌剧、对口相声、梦幻场景、黑白画面搅和成一锅普通人难以消化的大杂烩,让人晕头转向甚至反胃。不过国内观众还是很善良的,虽然电影看得不知所云,但潜意识里还是告诉自己,姜文是大师,电影不是烂片,只是我没文化,看不懂。所以在影片的负面评论中,很少见到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时那般鲜明露骨的批判甚至咒骂,倒是难得的都略带一丝理性地分析电影在致敬上的做作、在段落连接上的突兀、在人物表演上的浮夸。这种现象在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时也出现过,在各种强烈的时代符号装饰下,姜文还是像一个孩子一样把自己的梦呈现出来罢了。
在《一步之遥》前期宣传时,看到剧照和预告片,我就本能地不喜欢。个人原因,我实在欣赏不了歌舞剧,当年在大学追女生,一起去看热映的《如果爱》,女生看得泪水涟涟,我却昏昏欲睡,散场后女生热切地和我交流心得,发现原来没有共同语言,将我美好的爱情扼杀在了摇篮中。《一步之遥》再次加深了我对歌舞片的恐惧感,虽然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
记得有记者问姜文如何看待外国影片中的“性与革命”,姜文立刻回答道:我们也有啊,不就是战火中青春嘛!姜文如此擅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表达,《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人惊艳,《鬼子来了》将这种独特气质上升到顶峰,《太阳照常升起》则剑走偏锋地过于关注自我,经过调整权衡,《让子弹飞》在文艺气质之上涂抹了浓厚的商业色彩,便让国人都嗨了起来。到《一步之遥》,他却仿佛又把商业和文艺同时驱赶到极致,以至于扭曲得面目模糊。从这五部影片来看,姜文的导演生涯呈现出波峰波谷的波浪式前进状态,其实这才是正常的。期望艺术家总能一浪高过一浪,那是吸食毒品之后才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