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影迷之于日本片的爱,是博大精深的,也是欲言又止的。但如果抛开岛国动作片,似乎就剪去了2/3的范畴以及90%的影迷。这个现象是残酷而尴尬的,但不知道尴尬的应该是日本电影界,还是天朝的受众们。
小电影之外,日本大电影的主力类型其实是比较单调的,不外乎动漫片、悬疑片、古装片、现代爱情片、恐怖片这几大金花,这也与日本纸质文学的强势领域有所呼应。众所周知,动漫、悬疑、历史与治愈系小说是世界知名的,而有着变态基因的恐怖小说更是日本作家的强项。他们有鸟山明、北条司、井上雄彦,有松本清张、岛田庄司、凑佳苗,有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渡边淳一,还有司马辽太郎、吉川英治、山冈庄八……有着类型文学厚重底蕴的日本电影,犹如长在沼泽地里的怪树,恣意的生长着,完全不理会旁人的眼光。
这种“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格局和隔海相望的大陆影界到有几分相似,比之类型更为广泛的韩国与香港电影在影响力上已日显颓势。过多依赖本土消费群体的自闭状态让往日领先的电影工业逐渐被邻国超越,毕竟在日益国际化的电影市场,固步自封并不是什么先进生产力。
除以上主力类型片外,日本其实也拥有着一些自己特有的片种,比如怪兽片(特摄片)与武士片(剑戟片)。出于对香港武侠片的热爱与对日本早年传统战略游戏(《三国志》、《信长之野望》)的怀旧,以及对日漫《浪客剑心》的钟爱,所以对日本武士题材的电影始终多看了那么一眼。
正如本尼迪克特于“菊与刀”的精辟总结,日本民族在历史发展与文化领域里都逃不开恬淡与凶残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但的确有着内在密切联系的双重性格,日本武士片同样也有着“菊与刀”的两面性。这使得日本武士片与香港武侠片着重于逍遥与纵横的豪迈侠气上有着气质上的差别,不妨从两位导演的作品来略窥一斑。
菊:山田洋次(《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武士的一分》)
擅长喜剧和反映普通平民生活的国宝级导演山田洋次拍摄武士片,这本身看上去就是件颇为矛盾的事情。当然,张艺谋也会拍《英雄》,而侯孝贤也是会拍《聂隐娘》的。不过对于拍出了《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等大众化电影的山田洋次。挑战古装武士片,仍然是一种冒险。
我们欣喜的看到,山田将武士片拍出了新意,他的武士三部曲犹如火红玫瑰海中的一束白菊,清纯而优雅,带着浓浓的清甜味,仍如山田的其他电影,清新而平易近人。
《黄昏清兵卫》,藤泽周平的小说名听起来总是那么浪漫与风雅,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儿。真田广之扮演的清兵卫其实就是个武士时代的上班族,终日为了生计奔波劳苦,卑微到了极点。之所以冠以“黄昏”二字的浪漫头衔,是因为每天都只能在黄昏时分匆匆赶回家。而武士引以为傲的那些事儿,他基本沾不上边儿。他的武士刀从未出匣,彻底沦为了摆设,为了谨守这最后的身份象征,他一直隐忍着。直到故事的最末,他迫于压力,拔刀相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武士刀,它也许悬于腰间,也许挂于墙上,终年未能出鞘。岁月的风沙试图将它磨钝,年华的流逝期许将它封存。许多年过去了,刀的主人甚至都已将它遗忘,于是它便终老而去,永远的沉沦了。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这样,从未有亮刃的机会,浮华在彼,平凡在我,这未必不是一种幸福的人生。而有些人,在一些紧要关头或是人生转折处,拔出了那尘封的刀,也不过只是精彩的一瞬,巅峰之后仍然是长久的蛰伏与平淡。清兵卫的生活就像“菊”,有着一份平常,和着一分凄凉,但仍不失为一种生活的美丽。
《隐剑鬼爪》,为什么藤泽的书名都这样的文艺化,但其实本质仍然是平民化的。与清兵卫相同,本片的主角片桐宗藏的生活是清苦与乏味的,母亲逝去,妹妹嫁人,暗恋的侍女希惠也嫁与了他人,原本还算其乐融融的家变得冷清起来。宗藏用工作麻醉自己,超然的独自活在这个世间。然而同门师兄弟狭间的到来,打破了这片平静。与清兵卫不同的是,宗藏其实是身怀绝技的。“隐剑鬼爪”,一个略带邪气的必杀技,出于对朋友的忠诚与爱人的执着,他终于还是使出了这电光火石的一击,它的出现是突然而短暂的,以至于观众根本没看清就结束了,这便是绝技的要领,隐于市而亮于情。
每个人都向往拥有一门绝技,以用于驰骋江湖与笑傲山岳。似乎拥有了它就拥有的名望、金钱、女人和所有的一切。然而,事实是即便是拥有了绝技(就像我们的学历),凡人仍然是一事无成、默默无闻,就更别说大部分人是没有绝技傍身的。这并不代表着你不成功,只代表着你不出格。生活就是这样,清贫而落寞,这与能力无关,时代使然。即便是身怀鬼爪,也须隐剑般的藏匿。万不得已伤到仇人的同时,也得尽可能的隐藏自己。毕竟,“菊”一般的生活最值得珍惜,贪慕虚荣的出头花,折了一批又一批。
《武士的一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它的主人公三村新之丞也是三部曲中最为潦倒与可怜的一位,以至于他只能由木村拓哉这样的男子才能演绎。身为武士却只能干为主试毒的工作,因公失明落得了残疾,穷困得连家人都无法保全。为维护武士的尊严几近被迫丧失了做人的底线。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新之丞最终也被迫选择了与敌决斗以洗刷屈辱。
三部曲基本延续了一致的创作班底与制作水准,于是有了如出一辙的故事基调与映像风格,可以完整的表达出山田洋次对于自己的武士片理解与情怀。他讲述了武士阶级不为人知的平凡与清苦,道出了有血有肉的生活之路。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武士道精神,藤泽周平的笔下,山田洋次的镜头下,武士们在琐碎生活的压榨下低下了高贵的头颅,狗一般的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只有在被逼到了命运的旮旯角落里时,他们才会困兽犹斗般的发出呐喊与挺身一击。这是一种隐忍,也是一种无奈,表的是古代,喻的是如今。武士们替我们站上了银幕的舞台,吟唱的仍旧是一曲曲正在上演的时代挽歌。
如诗般凄美的音乐中,如画般温暖的镜头下,武士们如“菊”一般的绽放与凋谢。没有轰轰烈烈的杀伐,也没有衣着光鲜的华贵,更没有功成名就的标榜;有的只是疲于生活却又热爱生活的平凡,安享亲情爱情友情的恬淡,与他人繁华落尽后自己苦守清贫的一分落寞与从容。
刀:三池崇史(《十三刺客》、《一命》)
日本CULT片教父级的导演三池崇史,怎能不来武士片里走一遭呢。他传承着黑泽明的暴力风格血统,与北野武的偶而玩票(《座头市》)一样,三池崇史并没有把武士片当作自己的主业,只是偶而像掷法宝一般展示一番,炫耀一下自己对于大制作时代片的把控能力。的确,对于擅长暴力美学的两位重量级导演,在武士片的腥风血雨中徜徉那可是相当的游刃有余。
《十三刺客》,一个关于忠诚、反抗、复仇的故事。十三名死士,迎战三百名兵士,活脱脱一个打群架的设置。整个电影情节极其简单,前一个小时进行缜密的铺垫,营造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千钧一发之后便是近一个小时痛快淋漓的杀戮时间。热爱群殴戏的三池导演想必拍的快要爽死了,那么多明星,那么多群众演员与演马,那么多的兵器道具与一砍便倒的木制建筑……电影后半部整个充斥着男人们的喊杀声与刀剑劈开骨骼与木板的戚戚咔咔声,让人大感痛快的同时也在暗骂导演你真的变态到了我们很喜爱的无耻程度。
不知道有人是否统计过,那一小时里死在片中巷战里到底有多少人,反正我感觉不止三百个。这效率一点儿不比《生化危机》里杀僵尸来得慢。观众们仿佛在经历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的畅快,也好似身临其境感受梁山好汉大闹法场的热闹,但更多的是在重温《英雄本色》中小马哥在过道里多枪鏖战一众的豪迈。子弹打光了直接换把枪,刀砍钝了直接换把刀,三池导演和吴宇森导演一样,有的是称手家伙和刀枪靶子。
这种武士片讲究的就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质感。就像“刀”一样,时刻磨砺着,就为着那出鞘的光华,并且要足够的夺目,足够的耀眼。哪怕结局注定是战死沙场,也要死的尘土飞扬。它有别于“菊武士”道家般的隐忍与优雅,它的刀之美在于出鞘,而不在于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出世,而不在于入世。
《一命》,一个关于尊严与复仇的故事。看上去仿佛与《武士的一分》主旨很像,却又表现得完全不同。年轻的穷困武士想以剖腹的把戏换得果腹的实施,却被贵族们勒令假戏真做,残忍而痛苦的含恨死去。市川海老藏饰演的津云半四郎为之复仇,在贵族宁静而禅意的庭院里以一敌众,让自以为是的伪武士们领教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武士。
剖腹是武士的礼节与尊严,它不容作假与欺诈。然而它并不是武士的全部,正如我所偏爱的绯村剑心所践行的,武士的精髓还有那对生命的热爱,而不是杀戮。当一个武士将对手的生命视如草芥般的践踏时,他已不配作为武士的存在,他不过只是一个杀人机器而已。懂得尊重一人一命的道理,才配得上拔出那“刀”的使命。
三池崇史将这部翻拍自《剖腹》的影片玩得非常尽兴,并顺带把片名都改了,也许是想突出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然而它终归还是部武士片,而且还是贴上了CULT三池标签的武士片,所以影片更大的卖点还是在于它的暴力程度。三池把握的很到位,并没有让银幕充斥着血浆和肉块,而是适可而止的展示了绝不手软的老派武士暴力。区别于《十三刺客》的乱与动,本片更强调序与静。但仍不失为武士片中“刀”派的杰出代表。
武士片正如硬币的两面,影印着“菊与刀”的矛盾与和谐。好的武士电影,厮杀是外延,情感才是内核。犹如树梢上的果实,成熟时分,艳丽的外表与丰润的果肉是吸引人采摘品尝的外因,而苦涩而坚硬的核才是得以代代相传的内果。不管影片是归属于阴柔浪漫的“菊”,还是划类于刚猛霸气的“刀”,武士片的主旨并不在于血腥与暴力的展示,而在于人性与情感的探讨。
你究竟是爱“菊”呢?还是更爱“刀”?于我而言,我虽然喜爱日本的武士电影,包括“菊与刀”,但其实也不碍我更喜欢在安倍和小泉的“菊花”上插把“刀”。
黄昏清兵卫
The Twilight Samurai
(2002)
隐剑鬼爪
The Hidden Blade
(2004)
武士的一分
Love and Honor
(2006)
十三刺客
Thirteen Assassin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