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亲眼目睹他们作案,我也曾毫无察觉被他们作案,最重要的是我曾经想亲自作案,扒手,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群败类,一帮社会低等分子,扒窃则是一种恶行,是卑劣的指尖运动。确实,它触犯法律,违背道德准则,是不干净的技术活,但在每个人内心私人的解读中,却不尽然,扒窃可以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甚至一次生死,一种哲学,我很在乎扒手的心态,因为我相信成为扒手的原因有千万,即使你不为钱财,不求回报,也会有这种“窥探”的尝试欲在萌动,在助你入戏,使你显露真我,人人都有第三只手,只看自己的世界里两只足不足够留守。
扒与窃都会成瘾,无论是什么情况,欲一出洞,都很难平复如常,无论善恶。
导演:冯淬帆
香港著名喜剧影星冯淬帆执导的一部合家欢喜剧,风格清新自然,冯淬帆、郑则仕联合主演,8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喜剧类型已在内部形成分化,周星驰无厘头喜剧仍然是王者无敌,而类似这部温和的家庭剧,也是这一时期香港喜剧电影最有风味的品种之一,观众虽然不需要进行太多脑力思考,从剧情到价值观都没有太多刺激,但港产片可以做得深沉,也可以如这部《警察扒手两家亲》般单纯,片中郑则士饰演一个品性善良的扒手,冯淬帆则是个好脾气且有正义感的警察,两人的儿子是同班同学,由此互相知根知底的二人也成了真正的冤家,影片结尾的善恶观在犹豫中依旧显露了正常的走势,扒手终究受到惩罚,而观众终究受得欢乐。
小武
导演:贾樟柯
如今的第六代顶梁柱贾樟柯导演电影学院毕业作品,隶属其故乡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贾樟柯是当代花语影坛现实主义风格运用的最为高超出彩的导演,从其第一部短片作品《小山回家》开始,贾樟柯始终将镜头对准距离他最近的家乡,最熟悉的底层,最关注的社会新闻..而小武则是他电影中第一个产生具有跨越作品的延续性的角色,自称手艺人的小武是汾阳城里一个小偷,终日游荡街头,魂无归所,在家中也受到父母的漠视,同辈的排挤,而在自己赖以生存的扒手还当上,他始终专注,并且能够有带队行事的能力与魄力,与已成大老板的老同学的一个约定,让小武陷入了自尊与虚荣斗争的深渊,他决定偷够六斤钱来做自己的份子钱,最后却遭到同学的拒绝和嫌弃,小武在影片中既是王也是鬼,在他自己的节奏里,扒窃只是混口饭吃,顺便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三陪小姐之间奇妙的爱情故事分外写实,而片尾的被捕也多少博得了观众的怜悯与思考。
《小武》在柏林、釜山、温哥华等多地的电影节上获奖,故事不具备足够票房号召力和市场表现力的贾樟柯也始终依靠出国参展卖片来维持个人的创作,伯乐被烟雾给予他的长期支持,让他收获了更多来自世界的瞩目,以及继续发展其个人疏离缓慢的影像风格的机会,如今的贾樟柯显然已不再像小武般飘荡,但在他心中仍然住着一个小武,桀骜不驯,想着在下一刻和世界再好好谈一谈。
文雀
导演:杜琪峰
杜琪峰新千年以来最私人化的一部作品,怀旧浪漫,舞动老港,《文雀》聚焦香港的底层群体和杜琪峰电影中惯有的神秘高层,由于担心短期内就有可能彻底消失的香港特色街景,本片在剧情片之外,几乎也充当了一部观光片的作用,“文雀”既粤语中扒手、窃贼的意思,影片的主人公便是四位游手好闲但配合默契的扒手,影片的幕后动作指导中直接就有退休的职业小偷,杜琪峰说扒手的世界很浪漫,很显然就是暗示自己很懂得他们的世界,也很希望带领观众重新领略久违的单纯与天真情怀,香港电影最不缺的是喜剧,而文雀尝试在杜琪峰的黑色作者电影里融入喜剧的框架,最后的尝试虽然不算成功,但仍然要比那些没心没肺只赚票房的喜剧片来得更有存在感,片中的扒手固然很不写实,但却和其他导演的镜头一样,力图丰满这些被单纯贬低的形象,他们也是有团队精神和高超技艺的爱城分子,偷走钱包会寄回除去现金的主要物件(应该有来自《小武》的灵感),而且有着铁一样的行规,见了血,就不能算是文雀了,片尾雨中大战让这群莫名陷入情网的游民实现了真正的价值,是生存以外的闪光时刻,杜琪峰认为《文雀》展示的就是真实的扒手世界,不管是不是这样,我们有理由向《文雀》中的这些扒手表达同情与敬意。
天下无贼
导演:冯小刚
冯小刚的苦役列车,你可以把《天下无贼》继续当做普通的冯氏小民喜剧来图个乐呵,也可以无限放大这个精美故事,去寻找检验民族品性和恶世真情的某些意图,也许这个故事很多导演都可以驾驭,到了姜文手里会更加癫狂有趣,到了张艺谋手里会更加富有人物韵味,但冯小刚同样出色的将个人喜剧风格嫁接到了一个本身并不太诙谐的故事里,通过扒手,强盗,民工,警察等众多人物群拼凑出了一个同时富有寓言色彩与现实主义光泽的真空社会,每个人各司其职完成自己在铁轨之上的使命,黎叔带领的扒窃组织是一个极富特色的群体存在,他们秉承“有组织无纪律”的办事原则,在火车上不仅要借机提高实战能力,还想培养新人,让人深感社会秩序的稳定一面出现在了最不该出现的领域,当黑帮有组织,当强盗有纪律,平民百姓自然是坐等宰割,幸好本片不是关于讽刺的,而是关于希望,片中的男女主角虽然也是扒手组合,但陆续从善,并成为了影片核心立意的表达载体,即通过个人努力唤醒迷失的众生,并挽救已经失范的道德系统;傻根这一小民形象如今也已代表最广大民众的真实状态,人们的提防之心远远的超越援护之心,即使是在扒窃团伙内部,“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黎叔的感叹让电影的最终结局有了对决和转向的可能,除去莫名其妙而且很有主旋律意味的乘警形象让情节时有尴尬外,本片的完成度几乎和男主角王薄的技术一样出色,当然,是出色不是无敌,所以他死了。
雾都孤儿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波兰斯基版《雾都孤儿》是目前为止相对出众的对狄更斯原著的银幕呈现,影片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段落当属“扒手教父”费金带领众徒儿操练团队扒窃行为的片对,站在一旁的男主角奥利弗看得目瞪口呆,也对这个全新的环境有了一些微弱的好感,再后来的行动中奥利弗的阿特福行窃失败,但最终却是奥利弗成了替死鬼被警方抓获,其后奥利弗又再次误入贼窝,并且始终是费金希望除去的对象,但象征了光明希望的孩子始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帮助,影片中的扒手主群就是一群和奥利弗一样的流浪儿,作为文学名著的《雾都孤儿》自然表露了禁得起时间考验的深度立意和精湛描写,对于19世纪30年代英国如何造就这样的悲惨状态,以及通过喜剧形式展现悲情韵味的模式,让我们能够在开怀大笑之际回想起这个故事的真正悲凉和美好。波兰斯基说此片是他亏欠孩子们的作品,但很显然,原有的影迷也可以得到足够的收获,单纯的欣喜。
扒手莫扎特
导演:菲利普·波列特·维拉德
2006年奥斯卡最佳短片作品,来自法国的一个温情喜剧,围绕一对活宝扒手和一个天真儿童展开的一次奇妙历程,片中小男孩的出现是影片除去结尾外唯一一次关键转折,两位男主人公所属的扒窃小队在一次行动中被警方一锅端,只有两位脑残的主人公依靠小男孩的帮助逃过一劫,小男孩同样也摆脱了被警方送往孤儿院或看守所的命运,从此这三人的命运被捆绑在一起,两个成年人的脑子在孩子面前总是不会转弯,总是愚笨无趣,就在大人一边为生计难以维持而闷闷不乐时,小男孩却在电影院开发了一套独特的行窃模式:爬行于座位底部,偷取人们包中的钱包。本片的纯真生动以及浑然天成的法式幽默都让人无法不赞叹其出色甚至近乎完美,影片结尾一个偏向黑色的设定让故事笔锋一转,又有了一层奇妙的深意,在保龄球馆,男一号扒手L'enfant假装警察挑衅不成,反倒被真警察抓获,荒唐搞笑的故事当然只有这样一个既合乎逻辑又富有情趣的收尾里才显得精致。
南街奇遇
导演:塞缪尔·富勒
个人最爱的塞缪尔·富勒作品,《南街奇遇》堪称一部凶悍而冰凉的电影作品,片中构思的主题围绕警方,叛国共产党以及扒手群体三部分展开,首先通过扒窃行为引起整个故事,最终仍是在一次扒窃中完成了结尾的转折,片中因为一排记录有秘密化学成分和公式的胶片被误偷而发展出了一段在扒手与被偷姑娘之间的奇异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是一个极有心思却不太讨好观众的角色,他始终很在乎自己三次被捕的经历,不愿别人称其为“扒手”,觉得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走向,而他的扒窃行为也不是纯粹为了金钱利益,他再尝试保持永远的清醒,他不愿再次尝试失败,唯一的方法就是继续行窃,如其在片中的自白:“他们变得空虚,恐惧就会袭来”,这是对其双手状态的描述“你的手像是属于艺术家的”女主角虽然一开始也有谄媚之嫌,但对于男主角的这一句敷衍也有着一定的内涵,之后她逐渐发觉自己是意外走进了爱情的魔网,并开始拼死护卫自己所爱之人,不惜与警方和共产党同时为敌,虽然富勒对于爱情故事的描述略显牵强,但本片最大的精髓之处,不在于这条浪漫主线,而是关于大贼与小贼,真贼与假贼的博弈上。片中出现的女扒手莫伊靠卖出情报来赚取佣金,虽然所有同行的信息都被她掌握,但她有着很明确的原则,最终为了保护男主人公惨遭谋害让人深感盗亦有道的真谛也是如此刺目,而男主角在面对叛国份子与个人利益的对抗时,通过爱情找对了方向,他们也只是从事着不见光的职业过着自己生活的平凡人物,在大局当中,真正的凶徒往往都与政治脱不了干系。
扒手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布列松的又一个哲学自命题,本片主人公米歇尔是一个绝不传统的扒手,他不是技惊四座的神偷,也不是无忧无虑的小人物,他有着自己深沉的人生思考和迫切释放肉体欲望的冲动,当然,是双手的欲望。影片以主人公米歇尔的日记为主要叙事框架,大量来自他自己的独白和解读一如《死囚越狱》等其他作品表现了布列松试图与观众做纯粹沟通与深入表达的意图和野心,学富五车但却自恋,开始迷恋于行窃的米歇尔逐渐放弃了书本的陪伴,而是单纯依赖于扒窃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极致快感,并且在不久后加入了扒窃团队,但也正是这个决定使米歇尔走入歧途,他的行为不再单纯,经常要配合他人的行动,结果是团队领袖被捕,自己也难逃法网,结尾美丽的女友去探望米歇尔,虽然一直有爱人的陪伴,但直到被限制自由,他才能体会到爱的质感,隔着铁窗,我们仿佛可以穿越到《四百下》中的那一个类似时刻的孤寂中,道德上的拷问也在最后达到了中和和恰当的回收。布列松对于哲学的表现从来不求完善,只求简化,作为极简主义的毕生实践者,其几乎每部作品都能保证从剧情内容,镜头调度甚至画面色调上的某种稳定和尽量减少变化,《扒手》虽然是一个行进中的故事,影片大部分的场景和情节仍然是在静止中发展,每一次行窃前的准备动作和心态呈现,大量角色对白表现男主人公非凡世界观如何通过其扒手身份得到伸展。
特别提及:罗汉系列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除去最爱的《谍影重重》系列、《造雨人》与《心灵捕手》外,《罗汉》系列里的达蒙也奉献了一次我最满意的配角塑造,片中的他饰演一位“年轻有为”极富天资的小偷,在《11罗汉》中的首次出场便是在乔治克鲁尼招募罗汉成员时,他在地铁中成功实施扒窃,除去核心成员克鲁尼和皮特,达蒙这个戏份并不多的角色在三部曲中基本巩固了自己第三号人物的地位,由于这个本身就很有看点的形象搭配了达蒙几乎本色的愣头青式表演,还原出了一个相对生动的少年神偷,而在现今,所有的大都市中都缺不了这些“专注自我”的古怪天才,不是他们不想从善,只是本性驱使,他们没有太多选择,而每个城市的个性其实正是通过这些人体现的,扒手多的城市,乞丐必然很少。
我妈曾经的一个同事,他有一个小儿子,虽然家中条件还算富裕,却每每在同学家行窃,屡教不改,最终被送往少林寺出家了,还有我邻居家的一个小伙,长我几岁,在我现在这个年龄时,他抢劫了一个收废品的老汉,结果入狱近十年,但去年刚出狱他便又去邻村行窃,再度被抓..
我们生活确实有很多顽固不化的个体存在,我也不会为这些选择成为不法徒的熟识之人做什么辩解,但我们应该能体会到,他们所作所为的起因结果其实和我们自己所作的很多事别无二致,每当我有同学说自己手机被偷,钱包被夹时,我自然首先会同情,但也常常不自觉的有幸灾乐祸之意,因为我感觉他们用自己的不小心成就了别人职业生涯的继续,虽然这么想不太符合逻辑,但我仍然相信,扒手们之所以会是扒手,除了他们自己改变不了,很大程度是我们在给予帮助,让他们不做改变。
开文说“最重要的是我曾经想亲自作案”,其实我曾试着夹过同学钱包,当然是个实验,虽然心惊胆战,但是最后成功了,莫名暗爽并放回了钱包,可能这种程度和真正的“扒行”还差个窒息感。
影像世界里,扒手们有了更精彩,更真实全面的自我表现,也许在那里他们可以活得更正派,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