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院线扩建,影院荧屏数量激增。票房动辄上亿,不仅进口大片,中国本土电影票房更是了得,时不时破十亿大关。那么是否中国的电影春天到了?
仔细想来发现中国的电影好像股市一样,目前如此辉煌,确处于“涨停”。而现在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在不同程度的转型,不仅我们了解并面向了全世界,世界也在更深入的观望我们,人们都希望通过文化精神消费去找寻自身的定位,突出品位;是消费者的巨大精神渴望哄抬了市场,基本上只要迎合消费者口味,中国电影可以完全恶搞、颠覆极快的电影制作方式完成作品,各类对经典的翻拍,狗尾续貂式的续集,让电影市场开始浮躁。虽然也有从形式到内容都很成功的作品,但是整体氛围如此,也是无可奈何。
在中国,文化市场仿佛是游离在国家发展关注之外的“流浪者”。本没有绝对性的支持,更不用说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控制。而事实上,在我们看来的发达国家,不仅有强盛的国力,还有为他们国家形象服务的文化产业。慢慢的,社会开始以视觉精神文化为主战场,自电影诞生初期,几乎每个国家都发现它比任何一种文化的教唆能力都好。德国纳粹用电影鼓舞士气开始他们的血腥霸权,早期的中国国民党在上海也用电影去激励将士,更有抗日战争期间“鬼子”那些用以同化的电影。
中国虽然经济跃居世界前茅,国家的经济,政治飞速提升,已经挤入世界话语强权之列,但我们的文化还是比较边缘的,是被西方人“奇观化”的。电影是一种“快餐”文化,最易让人接受,与美国相同,电影也应当是我们国家塑造自己形象宣传文化的重要手段。让人无奈的是,我国的电影情状还不能完全性的担负这个使命,甚至我们的电影有些程度上甚至不敌日本、韩国、印度。我们的电影在世界电影中貌似已经“静默”了好久,不得不回想谢晋,张艺谋,陈凯歌,吴天明等那个辉煌的年代。
很多人提到美国电影时,只会想到好莱坞商业电影这一功利色彩极浓的被误读的现象。这也恰好说明了美国电影的成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其意识形态和美国化的思想浸入。在美国电影里不难发现,从早期的“世界警察”,到二战时期他们的积极抗战,再到科幻电影里“救世主”的身份,无不在宣扬着美国的全球殖民霸主的姿态。同样是主旋律式的英雄赞歌为什么中国的《焦裕禄》等这类片子都被认为做作呢?其实这就是电影文化观念的不同。美国凭借着速食文化的电影,成功地进行美国“荧幕霸权化”的推行,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都难逃影响。让下一代都沉浸在美国用电影为我们炮制的梦幻中。记得一部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明显能看出电影做为美国的宣传方式是多么的受重视。
如今,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强盛,我们更多的是寻求话语权的地位,尤其是文化上的,并且我们国家必须在世界上开始塑造自己的形象,并且能够让其成为一个完整体系。
但是,我国特殊的历史和管理机制让我们很难看到一个稳定的大规划的中国电影制作统筹部门。尤其是对市场的研发。只有当自己文化的特质强硬后,才能去影响别人。
我认为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应该是有整体宏观规划和微观具体计划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审核制度。总体来说为了保证拍片的源源艺术动力,和巨大的商业价值,以及国家的文化形象打造,商业类型片、主旋律影片、艺术片是三个不可缺少的拍片方向。虽然我国这三类电影都存在,但没有市场的统一规划和资源安排,很多电影拍出来不能上线,或者因为制度原因还未完成就已夭折,电影的艺术性也不高。或者说中国的电影是混乱的,而电影人是自生自灭的。
一、主旋律电影
比如说: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完全是一种政治的宣教工具,人物事件都是号召性的宏大的人物,与现实生活脱节,艺术真实性受到质疑;而这种电影上院线,上了院线也很难接受市场的考量。或许就是因为纯粹的非盈利性带来这些弊端,才使得主旋律电影越来越不受群众欢迎。美国也有主旋律电影,或者他的战争片、科幻片等,无不在宣扬美国的政治,文化,而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会用大量的视听技巧和技术规避掉这些强制性的意识信息;给观众带来的更多是视听上的艺术享受。
二、商业类型片
谈到商业电影,中国的问题更大,虽说也开始走大片之路,但是无论包装的技术含量再高,题材永远脱不开感性的人物事件,仿佛永远都是那山那水那人。重在事件情感的粗造,并没有深入去挖掘人性,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中国电影类型一直都有一个空白——“科幻电影”。而这个问题能比较全面地折射中国电影的问题,比如:剧本、导演、技术、体制、氛围乃至人才的培养模式等。中国的文人很多,好剧本很少,带有科学理性精神的编剧更少。很明显,电影的好与否不仅仅只关乎具体的创作组也和社会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有很多后期技术都是在国外制作,要想让电影走向富强,要变革的将不仅仅是制作层面还有国家的宏观政策。
三、艺术电影
艺术电影是保持电影思考的重要手段,而在中国都以为不盈利的就是艺术片,这无疑是对艺术电影的误读。艺术电影更倾向于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哲学。而这种思考和探讨不仅可以促进电影观念的发展启发商业电影,更容易在世界文化地位中博得自己的地位。
《阿凡达》带给全世界电影消费者的冲击不言而喻,更有人说:这是让中国导演跪下的电影。冷静过后,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些启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出现中国的元素《阿凡达》《变形金刚》,甚至《2012》结尾,只有中国人才能救世界,还有《地心引力》救命的中国空间站等。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很多有意味的文化符号,我们应该抓住紧紧抓住这些文化特质大做文章拍出我们的形象片。在各个大国都在争相地拍摄有关乎中国的大片之际,我们是否应该抓紧机遇“借位上步”,赢得自己电影的发言权。
中国电影现在陷入“被消费”的“泡沫”阶段,“涨停”后希望不会出现“跌停”。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长足发展,不仅仅是靠技术,也有电影人的刻苦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