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电影及电影人及电影发烧友的联盟公社 – Mtime时光网
Viewing all 71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光影孤独症患者·vol3

$
0
0

 

 

光影孤独症患者·vol3

制作人:paradox

光影孤独症患者·vol3

电影OST,预告BGM,精选电影原声音乐。在光影的世界里始终孤独,却始终沉浸。这是第三辑。

去虾米试听 试听

曲目列表:

1 Wait -- M83

“《星运里的错》”

2 Ordinary Human -- OneRepublic

“《记忆传授人》预告BGM”

3 The Man In Me -- Bob Dylan

“《谋杀绿脚趾》”

4 The Weight -- The Band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

5 Time in a Bottle -- Jim Croce

“《X战警:逆转未来》”

6 Boom Clap -- Charli XCX

“《星运里的错》”

7 Escape (The Pina Col... -- Rupert Holmes

“《银河护卫队》”

8 Heroes -- David Bowie

“《壁花少年》”

9 All I Want -- Kodaline

“《星运里的错》”

10 I Am A Man Of Consta... -- Norman Blake

“《逃狱三王》”

11 Slow Ride -- Foghat

“《年少轻狂》”

12 Substitute -- The Who

“《摇滚校园》”

13 Simple Pleasures -- Jake Bugg

“《魔术大师霍迪尼》预告BGM”

14 Simple As This -- Jake Bugg

“《星运里的错》”

15 Somebody That I Used... -- Gotye;Kimbra

“《少年时代》”

16 The First Time Ever ... -- Roberta Flack

“《X战警:逆转未来》”

17 Hooked on a Feeling -- Blue Swede

“《银河护卫队》”

18 Moonage Daydream -- David Bowie

“《银河护卫队》”

19 Come and Get Your Lo... -- Redbone

“《银河护卫队》”

20 While I'm Alive -- STRFKR

“《星运里的错》”

21 Summer Noon -- Tweedy

“《少年时代》”

22 Could We -- Cat Power

“《少年时代》”

23 Deep Blue -- Arcade Fire

“《少年时代》”

24 Band On The Run -- Paul McCartney And Wings

“《少年时代》”

25 Century -- The Mary Onettes

“《爱疯狂》”

26 Horny -- Cee-Lo Green

“《歌曲改变人生》”

27 Beyond The Horizon -- Bob Dylan

“《少年时代》”

28 Bette Davis Eyes -- Kim Carnes

“《双面劳伦斯》”

29 Palo Alto -- Devonte Hynes

“《帕拉奥图》”

30 平凡之路 -- 朴树

“《后会无期》宣传曲”

 


《猩球崛起:黎明之战》(2014):人猿大战一触即发,“来看猩猩的你”准备好了吗?

$
0
0
《猩球崛起:黎明之战》(2014):人猿大战一触即发,“来看猩猩的你”准备好了吗?


 

           自2011年看了《猩球崛起》后,剧中的猩猩凯撒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从小被人类养到大,智力随着年龄而激增,最终发展至与人类相近,它眼见人类对待同类的种种不人道愤而领导猩猩族群反抗人类世界,希望解救所有受到不人道待遇的猩猩们,并带领大家重返真正的家——森林。于是我随后一边找出其原版即1968年的美国科幻片《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系列及2001年同样是的《人猿星球》重拍版的《决战猩球》看了,对比之下还是觉得《猩球崛起》精彩好看。另一边就一直很期待它的续集。这不,其续集《猩球崛起:黎明之战》终于在前天上映了,加上有4DX版的新鲜观影体验,“影不自禁”就于当晚尝先看了。



           先说说4DX电影,其实就是4D电影,它超越3D电影,带来生动和多样感官体验的电影效果。在放映电影的同时,影厅内的设备(影厅的顶部、墙体、座椅上安装的专用设备)会根据电影中的场景模拟片中的闪电、灯光、震动、移动、刮风、雾水、飘香、身体撞击等20多种特技效果。而通过上述模拟出来的特殊效果,真实地展现电影场景:如即使是座椅摇晃也会模拟到船在海上飘荡,过山车翻腾的失重,赛车的风驰电掣的感觉;气味,除了最被人喜爱的有花香,咖啡味,还有在爆炸场景时配合到的火药味,安装在影厅顶部的频闪灯可以模拟闪电,爆炸的强光效果,除了顶部风扇模拟出的自然风之外,还有前排座椅小孔喷射出模拟子弹从脸旁擦过的气流,等等,使观众“身临其境,置身画中”,真实的感受、体验电影场景。当然这种刺激的经历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心脏病,背部疼痛的患者,孕妇,身高低于一米的孩童不被鼓励入场。

           与此同时,4DX通过与好莱坞制作公司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有效确保了4DX片源提供。自2009年以来,已经提供了近200部的4DX电影片源,平均每个月有3到4部好莱坞大片。近年,4DX带来了《钢铁侠3》,《速度与激情6》,《星际迷航》,《超人:钢铁之躯》,《侏罗纪公园》,《美国队长2》和《X战警:逆转未来》等大片,获得了全世界影迷的青睐。目前国内每月至少上映两部同档期上映的中外新片,除现已下映的4DX影片《变形金刚4》外,还有在上映的《驯龙高手2》及刚上画的《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丰富多彩的充足片源,是以往4D放映难以实现的专利。





           一进厅,才六七排坐位,每排八座,座位大前后排间距宽,感觉非常舒服。刚坐定,影片就开始了,片前是由李秉宪代言的几分钟4DX宣传片,基本上让我们先体验一把上述所说的20多种特技效果。嗯,真不错!动感观影新境界!然后影片就开始了,“来看猩猩的你”准备好了吗?说实在的,整场的4D效果没有片前的4DX宣传片来得猛烈及全面,只是驾车时、骑马、打斗时有摇摆晃动,还是就是闪电时头顶光闪、个别场景有烟雾升起外,基本上没别的效果了。但是,好在这不是影片的重点和精华所在。

 


           首先,该片是一部十分刺激的科幻片,戏中展现了出来的猩猩形态体貌神情逼真无比(经了解是由打造过《阿凡达》的维塔数码(WETA DIGITAL)运用3D摄影机进行全户外动作捕捉拍摄,并将这些素材导入电脑完善成更拟真的猩猩的),所以它极佳的视听效果自不用说:无论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丛林中的细小声响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上百只猩猩群集的骚动声从四面八方袭来时,感觉自己真的置身于令人窒息的人猿对峙中;群猩骑马射枪的镜头着实爽爆头。猩猩首领凯撒,不!应叫他凯撒大帝!一个眼神定猿心,一声恕吼慑人心,举手投足无不霸气外露,彰显王者风范,绝对权威的猩猿领袖,当然他也有为人夫为人父慈爱的一面,这得益于凯撒的扮演者安迪·瑟金斯为我们奉献其令人惊奇的表演,这是他继扮演林肯这一伟大角色后又一令人印象深刻且极具魅力的猩族领袖。









           其次,该片带给我们众多强有力且与真实社会冲突相呼应的人文主义主题:大到人类的自食恶果、物种的进化、种族自由以及新文明等,小到王权争斗、父子关系等,这些话题对于美国种族大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强烈的指涉,对美国政府也有着政治隐喻及讽喻,再者,若将人猿的对立换成“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阿拉伯与以色列是不是都毫无违和感?值得全世界的人类反思,同时也引起我们对此更深入的探讨,目前的民族国家和宗教的对立还真的是无药可医的存在。影片整体围绕着两个种族来讲述的,一个是人类,一个是猿族,而人类经历了猿流感的浩劫在颓败的城市中期待新的开始,一次不期而至的相遇,再次引发了这两个种族之间的战争。其实电影里没有所谓的坏人,因为这两个种族在影片中都充分有效地展示了以自己生活经历为基础的观点和立场。两个种族之间是否具有和平共处的可能性?怎样才能和平共处?我想,消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思想是先决条件,然后不能一味“不诛同族”,某种意义上人类中存在坏人,猩群中亦有狡诈阴暗、弃义背叛、弑君篡位的坏者,而猿族之间互相残杀的冲突正是我们人类种族发展的真实写照。所以凯撒最后也感叹地说“猿无异于人类”,因为我们如何对侍异类,到时也会如此对待同类。

 

           两个多小时一下子过去了,我们如身临人猿对峙之境、人猿大战之中,在高度紧张刺激的观影中度过,耳边响彻凯撒最后一句话“人类从不原谅……”震惊全场,战争不可避免;脑中留下凯撒那意义千般、坚定而复杂的眼神,秒杀一切。总之,“猩犹未尽”!“猩族风”已刮起,第三部,会在未来的某年某月某日等着我们。

 



 

《一九八四》--粗解原著中的关键词

$
0
0

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改编成电影本身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原著中的精髓几乎尽在心理活动之中,贯穿全文的冰冷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更是使用了长篇文字详尽说明,有关温斯顿最后的结局更是在不同的读者间有着生死不同的见解。在我的想法里,要改编这部巨作,一定得是善于运用蒙太奇或表情特写,不是拍成灰暗的历史片风格,而是在破败的环境里将个人思想运用以色彩斑斓起来,将现实的灰暗与思想的火花以交叉蒙太奇表现出来,彻底制造出疯癫、荒诞的视觉效果。如果杨·史云梅耶可以来拍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二人绝对可以烹饪出一盘上好的黑暗料理。


《一九八四》也是如此,用超现实主义去表达温斯顿的情感和人性。例如可以将温斯顿做健身操和写日记的场景放的更近,做操的时候让角色面目表情更为狂热,而写日记回忆招妓时可以填上些许怨恨。我比较喜欢让他在写日记的时候本子上的纸张慢慢变成了妓女的皮肤,电幕里的口号遮掩了妓女的呻吟,他书写的越来越流畅就像活塞运动进行的毫无阻力一般,再将妓女的老丑细节化慢慢变成了词句的纹路,干瘪的皮肤和书写的痕迹迭印在一起,随即突然被射出的鲜血吞没。


本片虽然是改编之作,但如果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可能忽视了片中许多没有说明的细节以及大洋国这种集权国家背景,在与欧亚国、东亚国的敌友关系几次变更中摸不清头脑,虽然在书中的“战争即和平”有详细概述,但影片所表现的仅仅是政权如何混淆事实考验民众的思想罪,以此达到普及双重思想的目的,最为明显的表现在温斯顿所在记录司最忙的时候--改编所有大洋国同欧亚国打过仗的记录--仅仅是让所有人忙起来,再用一句话一笔带过。在结尾又草草一句“大洋国在同欧亚国打仗”交代完毕。两次战争带过国民的影响之巨大不容小觑,而这样的细节应该体现在更多层面,例如心理活动,可能增加群众心理活动的镜头,让两个脸上热情洋溢的好友交谈,心里却都在想着“如果你敢说错大洋国的战争对象我就立马向思想警察举报你”。


下面通过几个关键词句解读我对《一九八四》的理解:


战争即和平。

通过战争令群众生活水平降至最低,除了维持基本生存能力之外无暇考虑其他。可以参考罗马讽刺诗人尤维纳利斯的诗句“面包与马戏”,指用免费的粮食(可以参考《一九八四》中每周固定的巧克力配给)和低级的娱乐(裘丽娅所在的小说司就负责给无产阶级的低级娱乐)来拉拢和安抚平民的政策,同时讽刺平民满足于此的愚昧。长年的战争让百姓加速生产的同时降低物质所需,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恰好被利用为用激进的影视或演讲所产生的仇恨代替,这种仇恨越深与之对应的爱国情操便越浓重。当然,连仇恨都是畸形统治下的产物,爱国情操的存在便和打毛衣晒衣服一样打发时间无二区别。物质水平和精神状态的一致令群众存在于同一阶级,任何一只出头鸟都是过街老鼠,这样泯灭个性的社会产生矛盾也是困难的,极端的统治下迎来极端的“和平”。要维持这样的统治和世界局势,不可能只有大洋国一个国家实行极权主义,整个世界的人民都应该是这种状态,仇恨并异化着其他国家的人民。无休止的战争意味着每一次变更都可以帮助三个国家消灭群众中的异端分子,也能保持现有的政权统治,保证政府集权的永恒,世界将长时间处于不会变更的三个阶级里:统治阶级,外围群众和无产阶级,这就是和平。


无知即力量。

可以将“无知”堂而皇之地谈论,这样的政权已然控制了教育的手段。不论是书中还是影片里,涉及到少年教育的只有“少年侦察队”、“青年团”、“少年反性同盟”这样的组织,他们接收的教育就是热爱老大哥,以揪出思想犯为荣,任何科学文化知识在他们看来都是要腐坏爱国思想、浪费抓犯时间的行为,甚至是间谍、卖国贼来让他们动摇对党的忠诚度,所以无知是一种光荣。需要知道的知识党自然会教导,不需要知道的东西都是违抗党政策的毒瘤。只有党可以决定一切,只有党可以传播一切,这就是无知,换个词来说就是光荣,这种光荣赐予小孩子成长为合格的党员甚至是思想警察无穷的力量。所以派逊斯的女儿可以因为一个人穿了她没见过的靴子而举报他是间谍,儿子举报父亲是果尔德施坦因的追随者。少年的“猜测——认定”阶段速度之快也是锻炼他们双重思想的重要帮助,你无需知道前因后果,只要接受党的任务和教导。二加二等于几,党说了算,且要在知道答案后对党感恩戴德。因此不需要思考阶级,不需要推翻政权,不需要怀疑现在,直到你成为了核心党,有了成熟的双重思想。只要你认为和对方认为他在飞,那么他就在飞,地心引力就是那根消失的手指。


自由即奴役。

一个自由的人意味着他的思想不受社会规则和国家政策约束,他的行为仅由他一个人负责,他享受绝对的孤独,但有着最危险的想法。一个自由的人意味着可以选择阅读什么样的书籍,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自己自愿接受的思想,自主选择崇拜对象和人生目标。他不受电幕监视、不被思想警察窥探、不被熟人找茬、不与任何人相似。奥勃良的说法中,这种人注定是要被打败的,因为他只会是一个人,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政权和思想认知无疑是螳臂挡车。但如果你化身为党,你是党的精神象征,你是党的得力助手,你就不再孤独,千千万万的群众都是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存在便是党的存在,你要接受党的奴役才能存在。而只有你存在,你才有成为一个人的可能,所以不存在自由,自由即奴役。


双重思想和党的控制论

简单来说,你在知道谬论的同时又坚信它是正确的,奥勃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洞悉党的本质,洞悉任何阶级(中等人变成上等人、下等人变成中等人)的上爬都是为了获得权力。不论是《动物庄园》还是《一九八四》,权力阶级都离不开一个行为:播报各种证明生活幸福指数上升的数字(如今这种行为依然为政府或民间津津乐道勇于尝试,各种城市的客观幸福指数的声音早就盖过了民众的主观生活指数)。明明知道巧克力的供给从30克降低到了25克,却要和亲人朋友一起欢悦党将供给从20克提高到了25克,甚至为记得上周供给更高而感到罪恶,随即抹灭这种记忆。这就是党所说“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的由来,在极端控制的环境下群众主动改变过去,人人不知有过去,那么便没有了和现有生活作对比的参照物,你会安心按照现有的生活轨迹平稳前行,这就是“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


温斯顿

从温斯顿最后被成功改造的结果来看,他和之前被抓住的思想犯以及之后即将被抓的思想犯无二,即便是派逊斯这样自认为思想纯正的人也在睡梦中说出了要杀死老大哥的话,只不过被抓住的人还不能领会双重思想的精髓,你知道这件事是假的,但你不能撒谎说它是真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它是真的。其实可以用在有外遇的人身上,你明知道已经不爱原配或小三却依然要骗自己维持这种生活是对的一样。不免想到了周星驰里《少林足球》里有一幕很有意思,各种卖杂货的小贩无一不有着想成为舞者歌星等等的梦想,一阵疯狂之后又各忙各的。这何尝不是双重思想的麻醉,你明知道现有的生活让你的灵魂尖叫着死去却依然无法自拔甚至享受其中。温斯顿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普遍的个体。任何没有进入核心党体会权力滋味的外围群众都是温斯顿,改造永远不会休止,怀疑和反抗不会休止。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温斯顿在原著中没有明确出是否真的被枪毙了,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温斯顿正在成长,正在接受洗脑,或者正在反抗,或者已经被枪毙。


对性的掌控是最为严厉的,从“少年反性同盟”的存在到象征贞洁的红腰带,以致用科学的力量彻底消灭性高潮,让性彻底成为生育的目的,我相信在新话中很可能不存在“性”这个词,只有“生育”。新话的简化消灭了异类思想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没有语言描述它;同样消灭了性的意义对人改变的可能性,因为根本不存在“性”,只有生育。生育党的接班人,生育合格的新人类。我认为这种政策完全是针对女人建立的,因为党对人们嫖妓的行为是默许的,而如温斯顿之流根本不能从性上获得快感,久而久之也会自然禁欲。而作为掌握世界未来的女人来说,让她们无法掌握生育权和性快感是掌控她们生活的命脉,即女人是工具。而男人会一方面赞同党的政策一方面厌恶与女人性接触,这也是双重思想的体现,这一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孤立女性,让她们只有紧紧依附党才能生存,简直就是恶性循环。


老鼠

在书里,我一直以为母亲和妹妹只是被思想警察带走了。而在电影里,温斯顿害怕老鼠主要是因为自己抢了妹妹的巧克力逃跑后,柔弱的母亲和妹妹可能因为营养不够被凶悍的老鼠吃掉,这是他心底最大的罪恶,童年噩梦常常会影响人的一生。我认为电影里的说法更能帮助理解温斯顿为何这么害怕老鼠以致最终出卖了裘丽娅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老鼠的存在就是温斯顿的弱点,他的卑鄙自私都是老鼠的食粮。


影片《一九八四》布景宏大,灰暗的冷色调制造的压抑气氛极为成功,荧幕上老大哥的冷酷和台下观众的狂热在视觉上的对比更为强烈,唯一的遗憾就是扮演温斯顿的演员苦逼的表演,平时就敢将怀疑和麻木写在脸上,在书里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P.S:《一九八四》还有个匈牙利人写了个续集《一九八五》,表示老大哥死了,老大哥作为党的精神象征怎么可能死去,有人看过这续集么?






【黑色电影】《我是逃犯》——不仅仅是黑色电影的先驱

$
0
0

 

      由于受到《电影制作守则》(俗称“海斯法典”)的诸多限制,好莱坞在1940年代开始出现一股格调阴郁、题材多样的黑色电影风潮,它源于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黑帮电影,却也深受19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和1930年代晚期弥漫于法国电影中的诗意写实主义的影响。黑色电影涉及范围宽广,边界模糊难辨,但具有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标志,很多犯罪片、伦理片、悬疑片、喜剧片等等都可以归于其内。一般认为华纳兄弟在1941年出品的悬疑片《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是第一部黑色电影,它奠定了黑色电影从叙事方法到影像风格的一系列特征,也开创了黑色电影的第一个时期。然而,早在1932年,同样是华纳兄弟拍摄的牢狱片《我是逃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以辛辣讽刺的手法大胆抨击时弊成为黑色电影的先驱。

 

《我是逃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原著,1932年1月出版

 

     《我是逃犯》改编自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Elliott Burns)在1931年所著的的自传,讲述了他的一段苦难人生。军医伯恩斯退伍后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四处漂泊以打零工为生。1922年他在佐治亚州被人挟持参与了一宗抢劫案,拿了5.81美元,却被判了10年苦役,给关押到恶名昭彰的坎贝尔县“带镣”监狱(Campbell County chain gang)。在狱中他不堪忍受非人的折磨,越狱而逃。在之后的七年,他在芝加哥娶妻安家,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杂志编辑。妻子嫉妒他另有新欢向警局告发了他的逃犯身份,他再一次入狱并遭受到更多的折磨。1930年9月,伯恩斯贿赂一个开拖拉机的农民又一次成功越狱。1931年他写了自传《我是逃犯》,先是在《侦探揭秘》(True Detective Mysteries)杂志上连载,以亲身经历控诉带镣监狱的种种暴行,1932年1月正式出版发书。

 

 

      特别关注社会底层、有“工人制片厂”(Working Man’s studio)之称的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在自传出版后立刻花费12500美元购买了电影版权,由茂文·勒鲁瓦(Mervyn LeRoy)执导,保罗·穆尼(Paul Muni)主演。本片的出现正值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的转折期,片中依然保留着默片时代的电影特征,如利用日历或工资条做为提示板快速推动剧情。茂文·勒鲁瓦在1931年因拍摄首部现代黑帮片《小凯撒》(Little Caesar)而声名鹊起,为了执导本片,他放弃了拍摄歌舞片《第42街》(42nd Street,1933)。而保罗·穆尼则刚刚出演了倍受好评的黑帮片《疤面人》(Scarface,1932),他为了体验真正的带镣监狱生活,提出想进去住一段时间,被否决。罗伯特·伯恩斯也受邀秘密前往片场担任顾问,化名理查德·克兰参与了剧本编写,在拍摄期间,他只要听到枪声或警笛声,就会吓得发抖或躲在墙角,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向他保证:“那只是在拍电影。” 电影拍摄完成后,伯恩斯随即消失。

 

 

      电影里的故事与自传主线一致,细节略有不同。主人公更名为詹姆斯·艾伦,他入狱后的悲惨遭遇也更加直观:时时刻刻戴着脚镣,睡觉时还得被一条粗大的钢链将所有人串起来以防越狱。天没亮就得去开山碎石铺路架桥服各种苦役,干活时擦把汗都要举手申请;天已黑才能返回营地,如果被认为怠工还得遭受鞭刑;每天吃的伙食令人作呕。狱友告诉他:离开这里只有两条路,被释放或者死掉。艾伦无法忍受这地狱般的日子,在狱友的帮助下砸脱镣铐越狱而逃。

 

拍摄主人公第一次越狱时采用了当时很少见的水下摄影

 

      越狱后艾伦来到芝加哥埋头苦干,成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师。他的房东玛丽·伍兹(格伦达·法瑞尔 Glenda Farrell饰)发现他逃犯的身份,逼迫和她结婚。婚后的玛丽花天酒地不守妇道,艾伦苦闷却无处诉说。后来他爱上了姑娘海伦(海伦·文逊 Helen Vinson饰)想和妻子离婚,妻子一怒之下向警方告密。艾伦为了避免返监向媒体揭露监狱的黑暗以求大众支持,此举激怒了佐治亚州政府,他们骗他回去服刑90天便可以获得赦免。等艾伦同意后才发现这只是一条诡计,他得继续服完上次剩余的刑期。艾伦再次寻机越狱,在一次外出干活时,偷开卡车而逃,这次他选择的是用炸药和狱方对抗。

 

 

      片尾,隐匿在黑暗中的艾伦向海伦告别,说自己将永远离开。
     “那你怎么生活?”
     “我去偷!”
      影片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黑暗与讽刺。

 

在拍摄片尾镜头时,片场的灯光被过早关掉了(也有说是保险丝烧了),但是当看到所造成的冷峻场景效果时,摄制组决定在成片中保留这个错误。

 

      带镣监狱大多修建于美国南方,它的前身是美国19世纪末的囚犯租赁制度(Convict lease System),也就是监狱把囚犯出租给企业干一些高危繁重的活计,一方面通过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惩戒人犯,另一方面以极低的成本为狱方赚取丰厚利润,囚犯租赁是美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恶劣、最剥削劳工的制度之一。

 

 

真实的带镣监狱照片,拍摄于1903年

 

      反映带镣监狱的电影题材在《我是逃犯》前已经有几部了,比如揭露监狱暴力的《牢狱鸳》(The Big House,1930),霍华德·霍克斯拍摄的《刑法典》(The Criminal Code,1931年),马里恩·格林的《女监风云》(Ladies of the Big House,1931)和罗兰·布朗的《苦狱公路》(Hell's Highway,1932)等等……其中《苦狱公路》和《我是逃犯》在同年上映且题材撞车,出品方雷电华公司特意把影片提前《我是逃犯》2个月上映。

      至于后来者更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爱德华·罗宾逊主演的《步步疑云》(Blackmail,1939),道格拉斯·肯尼迪(Douglas Kennedy)主演的《锁链》(Chain Gang,1950),斯坦利·克雷默(Stanley Kramer)拍摄的《逃狱惊魂》(The Defiant Ones,1958),保罗·纽曼主演的《铁窗喋血》(Cool Hand Luke,1967),伍迪·艾伦拍摄的伪纪录片《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1969),艾迪·墨菲主演的喜剧片《人生》(Life,1999),科恩兄弟拍摄的喜剧片《逃狱三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2000)等,还有就是方·基默在1987年主演的、根据《我是逃犯》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挣脱镣铐的人》(The Man Who Broke 1,000 Chains,1987)。
 

在拍摄采石场劳作的场景时,所有剧组人员在烈日下暴晒了一整天,很多演员手上起了水泡,身上被晒伤。

 

     尽管华纳兄弟已经将片名中的“Georgia”字样去掉(原著最早书名为I Am a Fugitive from a Georgia Chain Gang),影片在上映后仍然引来不少麻烦,佐治亚州带镣监狱的一名监狱长哈罗德·哈迪(J. Harold Hardy)状告华纳兄弟公司诽谤,提出数十万美元的赔偿;佐治亚州政府认为这部电影诋毁佐治亚州声誉,对带镣监狱有严重不实描述,要求禁映影片。虽然这些法律纠纷最后不了了之,但佐治亚州宣布导演茂文·勒鲁瓦和制片主任杰克·华纳是不欢迎的人。勒鲁瓦后来几十年再也没去过佐治亚州,直到1968年帮助约翰·韦恩拍摄越战片《绿色贝雷帽》(The Green Berets)时才途经此地,他曾在自传里讥讽道:佐治亚州人充满南方佬传统的热情好客之风——你肯定连一根上吊绳子都见不到的。

 

      《我是逃犯》在角逐第六届(1933)奥斯卡最佳影片时惜败败于《乱世春秋》(Cavalcade),但媒体普遍给予了高度评价: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对监狱进行了猛烈抨击,没有像通常那样为了取悦大众而妥协。”
《电影日报》(Film Daily)将它列为1932年最佳影片之一。
《布鲁克林鹰报》(Brooklyn Daily Eagle):“一部不仅接近了伟大,而且轻松实现了伟大的电影”。
《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它的悲剧色彩和力量感同样强大。”
国家影评人协会(National Board of Review):“不仅是今年的最佳影片,也是美国历史上的最佳影片之一。”

 

罗伯特·伯恩斯与妻子儿女在新泽西州友联市(Union City)的家中,拍摄于1941年

 

      《我是逃犯》并不像后来典型的黑色电影那样注重摄影与灯光鲜明的光暗对比,甚至片中还有不少响晴白日的镜头,但它具备了黑色电影几个重要的特质:反映社会阴暗面,整体风格阴郁,主人公愤世嫉俗,手法辛辣讽刺。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以及挣脱镣铐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影片开拍不久,恰逢成千上万像罗伯特·伯恩斯一样的美国一战退伍军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华盛顿特区示威游行(史称“补偿金远征军”),向政府声讨被拖欠的战争补偿金;1932年7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下令军警镇压,导致两名警察和两名退伍军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这桩惨案也让影片一经面世便有了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对之后废除残酷的带镣囚犯苦役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2年7月28日,美国军警镇压“补偿金远征军”

 

1932年12月,罗伯特·伯恩斯在新泽西纽瓦克再次被捕,他的遭遇得到社会舆论广泛同情和支持,新泽西州长哈里·摩尔(A. Harry Moore)没有理会佐治亚州的申请,拒绝引渡伯恩斯,并在来年将他释放。
1937年,联邦立法废除苦役制度,带镣监狱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逐一关闭。
1945年,佐治亚州州长埃利斯·阿诺尔(Ellis Arnall)亲自担任伯恩斯的辩护律师,假释委员会宣布免除其所有指控。
1955年,罗伯特·伯恩斯作为一个自由人、正派人因病(癌症)在家中去世。
1962年,美国最后一座带镣监狱关闭。
1991年,《我是逃犯》被美国国家影片登记部典藏,成为国宝级电影。

 

附:IMDb黑色电影前20名电影海报欣赏
http://i.mtime.com/1946651/blog/7802846/

2001太空漫游:神剧

$
0
0

对这片子我有以下几点要说的:

1、神剧,我是真心没看懂它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2、这部电影是1968年出品的,所以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电影技术。

3、除了电影技术外,美国人的先前思想太让人敬畏了,四十年前就知道在21世纪会有了IPAD这样的东西。

4、所以我感概到这些年美国科幻片的那些概念手机,比如说植入人体的或卡片式的在将来很有可能也会存在。

5、至于这部电影,我看懂了电脑要杀人这事。导演是不是想表达将来机器人肯定要强于人类,所以先给人类一个警示。

6、那块黑碑是不是又在表达不要去探索太空,不然要自取灭亡?

7、我还得去找找解析影评来看看。

 

----------------

 

跟本不存在所谓的解析,因为这片子就像部佛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或者更多的人无法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的。佛经讲述的内容本来不能用语言去解释,要用心自己体会

痞气——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智慧

$
0
0


影片的开场采用横铺直叙、开门见山的方式,简单而清晰地交代了人物的背景。先是身价十几亿的富二代林思齐,在不及眨眼的功夫成了一文不值的穷光蛋;紧跟其后的就是一个离异紧接着儿子淹死的苦命女人阿君;再接下来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两届拳王“贱辉”如今成了过街老鼠。如果将他们的故事拆分成单个故事影片必定会落入俗套,但是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像其他影片一样循规蹈矩,而是将他们的毁灭史在电影开始的前几分钟就一笔带过,空间的跨度性和事件的片段性让观众产生一种恍惚感的同时也吊足了观众的眼球

 

正如这部电影的名字“激战”一样,影片中充斥着紧张的氛围。尤其是其中的动作戏部分,真正做到了拳拳到肉,临场感极强,让观众的心跟着打斗中的一招一式跌宕起伏、十分过瘾,尤其是最后的决战,令人热血沸腾!生活的阴霾似乎一直都笼罩在他们的上方,接连不断的灾祸就像是洪水猛兽一样气势汹汹、说来就来,丝毫不给他们片刻喘息的时间。就在林思齐赛场上频频失利的当口,阿君母女因为“贱辉”的缘故遭遇一次袭击而最终导致神经失常、家破人散。这样使得原本因为赛场上的紧张局势而神经紧绷的观众心更悬了,同时不得不说,这样也加重了影片趣味性的看点和给人带来的更大冲击性。

 

演员们的演技可谓赚足了口碑,所以在影片同时拿了两项大奖的同时还出了一个影帝和影后。下面主要欣赏一下张家辉饰演的“贱辉”这一失意而落寞的中年男人形象。他在举手投足间,几乎完全与剧中角色融为一体了。 “开朗”的健身操让人捧腹大笑,却又透着些许为了生活而迫不得已妥协的无奈与落寞;与阿君母女和谐相处、相互帮助的温情戏与热血而紧张格斗战相互衬托,悲感十足。以 “贱辉”为轴心人物,将他们串联在一起,就像在生活这根绳子上挣扎。无论从情感戏的阿君母女与“贱辉”的温情部分还是赛场上的激战部分来看,“贱辉”始终扮演着轴心人物的角色。

 

本片之所以好看,除了演员高超的演技和各种影视技巧的运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赚分项,那就是它的主题——自我救赎。电影的开场部分就向观众展示了一种颓败和破坏感,两个失败的人物、两个破坏的家庭,天涯沦落人从天南地北纠结在了一起。然而,他们的衰运还在继续。影片就是着重表现他们如何从彼此的身上汲取力量,最终完成自我的救赎。拳王“贱辉”从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失足成一个街头老鼠,当他与阿君母女合住在一起之后,慢慢地改进着自己,学会了亲人般的照顾和关心;同时也是林思齐在为了证明自己即使伤痕累累也不放弃的毅力让他彻底醒悟,人生需要奋斗。影片最后是师傅替徒弟“报仇”,这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安排,既使得人格得到升华,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强烈的美感。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上的一个缩影,影片将人生中都可能遇到的来自家庭、事业,亲情、爱情等融合到他们身上,将矛盾集中在一起,对观众来说无疑增大了冲击感。但是影片这种安排既能达到增强影片所带来的对观众的深刻影响,又不显得过于突兀,反倒多了几分真实和惊叹,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变化多端的,谁也不能说生活就一定不会出现像剧中那么巧合的事情,甚至夸张的说,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时候比电影中的情节更加巧合,更加不可思议!

 

  无论是影片的拍摄技巧、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是救赎的主题无疑都是这部影片的亮点,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贱辉”这个看似有点痞子形象、有故事的人!

喜爱夜蒲3

$
0
0

时光只有第一部,没有第二第三部的。这影评是说3的。

 

-------------

 

突然很想看粤语片,翻了下没有没看过的粤语新片,然后想起电脑里还有一部喜爱夜蒲没看。

 

如果说第一部看到更多的是艳情;那第二部虽然继续第一部的风格,但其实说的是爱情;当你以为第三部又是艳情又有爱情的时候,然而它真实讲述的就是夜蒲这放荡的生活是会让人悲剧丛生的。

 

全片90分钟,我看到60分钟的时候才把人分清,把队伍搞懂。

 

四女四男:

 

猪扒妹和宅丑男,应该算是最幸福的吧。

 

放荡女跟酒保男,看似情深,却是最悲情,放荡女都说了,刚在一起你可以不在乎,但是以后你肯定会埋怨,毕竟老子是跟N个男人上过床还在韩国被人轮的女人,最后在一起只能说是电影而已。

未婚妻和韩国仔,未婚妻可以说是被闺蜜卖了的,一起分享的长大,最后男朋友没分享,就被闺蜜背后搞,最可怜的女人。韩国仔嘛,有老婆的,就只是出来玩而已。

卖友妹与未婚夫,卖女妹虽然是片中最靓的,但戏份却是最想让找人轮她的,好朋友的男朋友也搞,搞就算了,还要拆散别人,真够贱的。至于未婚夫,自己好老婆那么好不珍惜,还要乱玩,出事了也只能怪自己不懂事了。 

 

本片可以说是原归正题,警视世人,远离夜蒲。

【重口味】《力王》与《群尸玩过界》 东西方遥相呼应的的恐怖奇葩

$
0
0

1992年的香港和好莱坞有两部遥相呼应的电影,蓝乃才的《力王》和彼得杰克逊的《群尸玩过界》。两部电影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讲述的故事更是毫不相干,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如师出同门一般,大量血腥、残忍、恶心的画面充斥镜头,直欲打破观众的承受底线。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电影分别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引发了震动,但却分别成为了两位导演电影事业的终点和起点。时年39岁的蓝乃才《力王》之后如人间蒸发,再无电影作品问世,据说是从此浪迹天涯周游世界做起了摄影师和散文作家;而31岁的彼得杰克逊则自此风生水起,变身“恐怖大师”,一跃成为一流导演。

同时提到这两位导演,并不是要对他们做怎样的对比,而是我在看《群尸玩过界》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蓝乃才的《力王》。

《力王》大概是我在1999年夏天看的。那时家里刚买了一台29吋大彩电和一台VCD机,于是整个暑假的日子除了下河游泳就剩下到处搜碟看电影了。当时脑中从没有盗版正版的概念,两块钱一张的盗版光碟在电视上映出的粗糙影像照样令年少的我们惊心动魄。当然提到那段与影碟机朝夕为伍的时代,我又会忍不住想起在那蓬勃的青春期思想与身体的堕落史。不提啦,否则一跑题就会回不来。

一个下午同学拿来一张名为《力王》的光碟,主角是樊少皇,其余则是一群不认识的演员。对于樊少皇彼时的印象,几乎只有《天龙八部》中唯唯诺诺却艳福不浅的虚竹。很难想象他能演出怎样精彩的故事。百无聊赖,放上碟片,点了开始播放。

于是懵懂无知的少年们开始在残酷暴力的肆虐之下瑟瑟发抖。那是些正在看《灌篮高手》、沉醉于成龙喜剧动作片的少年人啊!一掌拍出眼珠、一刀砍进头颅、一拳砸碎筋骨,以及盘肠大战、狰狞暴走、人肉搅机等等等等……力王最后用大反派仅剩的头颅砸破监狱的围墙,欢呼声中出现字幕时,少年们依然一动不动。

许久,不知谁说了一句:我操,太屌了!

这大概就是我们那群少年人的心声。

无法用冠冕堂皇的词句去描绘时情时境中少年们的感受,譬如一派阳光和煦中突然涌起黑风恶水,那份震撼真真如刀子割到肉里,石头砸在身上,只能用最粗鄙、最俚俗的语言才能发泄出来。

但真的能发泄出来么?就算那下午我们接着看了一部岛国爱情动作片和一部周星驰的喜剧片,也没能阻止一晚上的噩梦:铺天盖地的红色血潮夹着断臂残肢扑面而来,无处可躲,无处可藏。

自此以后,我对《中学生守则》里的“远离暴力、淫秽刊物、影像”中的“暴力”也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说上这么多,就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时隔多年之后我在看《群尸玩过界》时,会首先想到《力王》。话说这些年间,《德州电锯杀人狂》、《电锯惊魂》、《切肤之爱》、《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甚至《下水道美人鱼》等我都看过了,无不比《力王》的血腥恶心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却再也没有初次接触暴力影像时那份歇斯底里的震撼。就像成年后经历过的多少白富美也不及初恋中那个跳动的马尾和青涩的笑。

正如前文所说,《群尸玩过界》跟《力王》除了上映年份相同以及血腥恶心类似之外,几乎再没有什么可类比的地方。《力王》改编自猿渡哲也的同名漫画,也很好地传承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格斗漫画的那股肃杀之气,主角贺力王仿佛秉持着天地间最大的正义与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观众只剩下揪心的份,就像自始至终有只巨手捏紧喉咙,到最后一刻猛然松开,才长出一口气。而《群尸玩过界》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肆无忌惮。刚刚而立之年的彼得杰克逊拍摄这部电影时完全抱着一副玩票的心态,完全不受什么价值观是否积极、人生观是否向上所谓社会责任感的束缚,只是扯开嗓子吆喝一声:开门,放僵尸!

于是一场以人肉为菜、以血浆为酒的宴会盛大开席。时至今日虽然暴力的逼真程度有了质的飞跃,但少有将血腥挥洒到如此境界的影片。杰克逊在重口味方面的超凡天赋表现得淋漓尽致,肋骨从胸腔里整个儿脱颖而出,通电的尸体人皮灯笼般熠熠生辉,僵尸与僵尸胡搞生出怪婴等等,连贯的电影情节分拆开来就是导演天才灵感之光的闪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堪称恐怖片的黄金时期,而作为新秀导演处女作的《群尸玩过界》却能脱颖而出被奉为经典,除了得益于杰克逊天才的想象力,还在于电影全新的娱乐感受:恐怖、血腥,但搞笑。

那个年代经典的恐怖片像《猛鬼街》、《养鬼吃人》、《活跳尸》等都一门心思地探索如何让恐怖更恐怖,模糊分类的话《力王》也可以和它们归在一类,有观众在影院被吓尿甚至都是常有的事。《群尸玩过界》却在恐怖的路上拐了一个弯,将冰冷阴暗转向了黏糊糊的恶搞。从一开始科学家抓鼠猴的情节就奠定了影片的总基调,莱尼在地下室中囚禁四个僵尸算是一个小高潮(僵尸牧师和僵尸护士竟一见钟情地搞出来个小僵尸,恶趣味到家了),到最后宴会上的群魔乱舞,一直让观众一边呕吐一边大笑。

这样的好处就是,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影片导演都很好心,最终一定会让男女主角战胜僵尸、笑到最后,因此不用战战兢兢地担心主角会在何时被魔爪黑掉,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不用大脑的血浆残肢当中,随着导演时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小细节,期待最后的大团圆。

不过说单纯无脑也是对该片的侮辱。我们能从恶趣味中感受到杰克逊的批判及反思。一脸正气的牧师在变成僵尸后竟当众与护士嘿咻起来,为人所憎恶的反面人物舅舅却能在关键时刻操刀灭掉僵尸无数,算得上是对世俗价值观念的挑战。而大Boss竟然是主角莱尼的母亲,这个老妖婆最终变成了狗脸巨乳丰臀大肚子的怪物,打算把儿子重新召唤回自己的子宫。最后时刻莱尼从已经不是母亲的怪物肚子里破腹而出,正象征着对以母权为代表的社会强权的反抗。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就有一批经典的搞笑恐怖影片,只是这恐怖不像《群尸玩过界》那样大玩血腥,而是结合东方固有的鬼怪,掺杂进香港电影的无厘头元素。这类影片以林正英的《僵尸先生》系列为代表,在当时大行其道,相信多数70后、80后都看过。可惜90年代之后林正英逐渐淡出电影界并在1997年因肝癌去世,这种类型片也几乎销声匿迹了。

时间再拉回到1999年的夏天,看过《力王》一段时间后,又有朋友给拿来张碟片,《聊斋艳谭》。封面上是几个活色生香的男女,这才是我的最爱,我心想。抽家里没人时,反锁上大门,偷偷看了起来。果不其然,一男三女幸福生活让我脸红心跳激动不已。但电影到后半段,却突然风格大变,英俊小生变成了黏糊糊的怪物,从美女们那里采阴补阳。最初的生理反应迅速冷却为恐惧,甚至没看完我就忍不住恶心地将碟片退了出来。本来想用三级片来弥补《力王》给我造成的心理创伤,没想到却变本加厉了。

 

若干年后我才知道,我着的是同一个人的道,《聊斋艳谭》的导演也是蓝乃才。

很明显,随着1997年的临近,香港的电影体制会越来越不适合蓝乃才这种导演的生存。幸好他在1992年便封镜归山。而此时大洋彼岸的彼得杰克逊则又翻开看了无数遍的《魔戒》,脑海中开始了对中土世界的无尽幻想。


(时光上竟然找不到《群尸玩过界》的资源?!这是怎么回事!)



《美国队长》大战红骷髅

$
0
0

美国队长的形象已经成了克里斯·埃文斯的代言,喜欢这样的漫画英雄,故事很有现代感及神秘的原始色彩,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红骷髅给人的印象很深,期待第二部。

 







 


























电影简介:

 

     上世纪40年代,纳粹及其邪恶轴心的战火烧遍世界各个角落。居住在布鲁克林的小个子史蒂夫·罗格斯心系国家,一心上阵杀敌,可是糟糕的体格让他始终被征兵办拒之门外。偶然的机会,在德籍科学家厄斯金博士的帮助下,这个小个子男孩得以走入兵营,并接受了博士的试验,化身成为高大健壮、膂力过人的超级战士。与此同时,德国纳粹红骷髅部队的首领约翰·施密特依靠超自然的力量建立起一支超级战队,企图称霸全世界。

  为了营救好友,史蒂夫以美国队长的形象闯入施密特的军营,正邪两大超级战士的战斗就此展开…

 

伊儿《美国队长》影评

 

《反贪风暴》(2014):反贪风暴已来临,肃贪倡廉接地气

$
0
0
《反贪风暴》(2014):反贪风暴已来临,肃贪倡廉接地气

 

            半年前在影院的宣传海报看到《反贪风暴》上映日期是六月份,但不知道为什么一推再推直到上个月中旬才上映。为避开六月的大片争斗还是电审方面的问题?那究竟删掉了多少敏感的部分,又增加了什么和谐的东西呢?跟港版的内容一致度有多高呢?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反贪风暴已来临,肃贪倡廉接地气。

 

            《反贪风暴》是根据港岛由廉政公署查处的真实重大贪腐案件改编而成的。说到廉政公署,凡是看过港剧或电影的人都不会陌生,“ICAC,廉政公署”印象最深的对白莫过于这句吧,且相关电视剧和电影就有十几部,如:《廉政追缉令》、《廉政第一击》、《金钱帝国》、《廉政行动组》、《廉政风波》、《廉政追击2000》、其中《廉政行动》(《廉政行动2004》、《廉政行动2007》、《廉政行动2009》、《廉政行动2011》及《廉政行动2014》)系列电视剧内容皆由真实事件改编,等等。



            廉政公署,简称廉署;英语: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缩写:ICAC,于1974年2月15日根据《香港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条例》成立,是独立及直接向香港政府首长(香港回归前为总督,后为行政长官)负责的纪律部队及执法机构(即直属特首领导和指挥,不被任何横向的行政权力割裂,是一个纵向的,责任和权力非常清晰的反贪体系),以肃贪倡廉为目标,采取防止、教育及调查三管齐下的方式执行,其调查对象于成立初期限制于公务员,后来扩展至公共事业机构,进而包括所有私人机构。现有逾1,200名工作人员,几乎全部以合约形式被聘请,其中逾半人员服务了逾10年。使命宣言是“廉政公署致力维护本港公平正义,安定繁荣,务必与全体市民齐心协力,坚定不移,以执法、教育、预防三管齐下,肃贪倡廉。”ICAC,已经成为香港反贪惩腐特别有效的中坚力量,金字招牌,获外仿效。

 

            《反贪风暴》由于是真实案件改编,忠于事实框架下剧情就难有迂回曲折的波澜,但总体上算是紧凑,聚集了老中青三代港星很多黄金配角,使得表演更加有看头。古天乐,演技越来越成熟,担挡男一号驾轻就熟,够气场,俨然成了公检法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勤奋上进且乐善好施却没拿一回影帝着实可惜呀;林家栋,中年黄金配角,演什么就是什么,当主角也完全不是问题;王敏德,很多电影中涉黑商人土豪一般都专属他的角色,高大威猛、风度翩翩却利益至上、精于算计、心狠手辣 ......

 

            《反贪风暴》传递的肃贪倡廉之于现在的中国反腐是多么的接地气啊。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相关政府部门对反腐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雷声大且雨点粗密,2014年以来,中央的反腐节奏一直在加快。不但“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无禁区”,“权力必须关进笼子里”,而且数量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不少高官被查无预兆,公布速度也越来越快。一张又一张反腐成绩单昭示中央反腐的决心,也一次次刷新反腐的力度。这场“反腐风暴”史无前例、摧枯拉朽,却又是不得不为、退无可退。

 

            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反腐值得围观,却无需欢呼;正义或许迟到,但不会缺席。希望反腐标本兼治,中国民强国富!




在孩子的眼里,官场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上)

在孩子的眼里,官场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中)

在孩子的眼里,官场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下)

《色,戒》全解析之一:故事

$
0
0

注: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按:李安是我最喜欢的导演,《色,戒》则是我最喜欢的李安作品。

 

影片开始,王佳芝(汤唯饰)、易先生(梁朝伟饰)、邝裕民(王力宏饰)等人相继粉墨登场,一出大戏即将迎来它的高潮。咖啡厅外涌动的人潮勾起了王佳芝的回忆。

 

那一年,抗战爆发,中国大部分城市相继沦陷,岭南大学的一群学生被迫迁至香港继续求学。令王佳芝难忘的,是夕阳下那个白衣翩翩的少年。他叫邝裕民,不但有着英俊的外貌,更有着坚强的决心,“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在排演话剧的同时,王佳芝和邝裕民相识、相知并且陷入对彼此的暗恋之中。

 

暑假到了,邝裕民提出要为革命做点务实的贡献:暗杀一个“汉奸的走狗”——刚来到香港的易先生。对于邝裕民的振臂一呼,同学们纷纷响应,王佳芝最后一个响应,她的理由是“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不可否认,她的加入一方面是出于爱国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她对邝裕民的爱。只是此时,邝裕民的心里只有国家民族的大义。

 

托熟人老曹和易先生夫妇接上头之后,邝裕民和同学们都非常兴奋,正待讨论下一步行动时,王佳芝却撇下众人回到房间,“对不起,我累了。”和同学谈及对易先生的第一感觉,王佳芝说,“只看了一眼,和想象的不一样。”

 

接近易先生并不容易,过程也不顺利,在同学们沮丧的同时,易先生却逐渐注意到了王佳芝。一次在易先生家打牌,易先生打一个七筒,王佳芝想吃却被易太太碰去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易先生又打出一张七筒给王佳芝。之后,在眉眼之间,王佳芝和易先生开始了你进我退的追逐游戏。对待猎物,易先生就像个老辣的猎手,不疾不徐,稳扎稳打。殊不知,在这场危险的游戏中,他和王佳芝都互视对方为猎物。

 

王佳芝无疑很喜欢看电影,曾几何时,银幕上,演员们上演着悲欢离合;银幕下,王佳芝哭得像个泪人。王佳芝就是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细腻的女人。王佳芝试图引诱易先生到电影院然后让同学们下手,没想到易先生说他从不看电影,因为他不喜欢黑的地方。

 

易先生送王佳芝回家,到了门口,面对王佳芝露骨的挑逗,易先生徘徊不前。对待猎物,易先生再次显示了他的老辣,充满警惕的他选择了暂时退却,选择了继续等待。

 

回到家里,沮丧的王佳芝对神色紧张的同学们说,“易先生再打电话来就是认真了,这意味着我就要做他的情妇……”顿了顿又说,“大家有没有想过接下来应该怎么办?”说这句话的时候,王佳芝看了看邝裕民。

 

邝裕民和同学们都没有说话,刹那间王佳芝突然明白到,原来同学们都早想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只有她一人被蒙在鼓里。同学们的计划简单而残酷,那就是出卖她的色相,牺牲她的肉体。需要注意两点,一,王佳芝还是处女;二,在那个年代,女性都极度珍视自己的贞洁。王佳芝的震惊可想而知。

 

在被询问“你知道怎么做吗,男女那事?”时,惊诧的王佳芝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邝裕民,邝裕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抽着烟。面对革命,邝裕民是勇敢的,然而面对爱情,他却懦弱无比。大家推举梁润生来向王佳芝“传授性经验”,理由是只有他有性经验,虽然是从妓女那儿获取的。

 

震惊之余是决绝的勇气,在喝完一杯酒之后,王佳芝回到了房间。邝裕民将失望和伤心留给了一个深爱着他的女孩。在随后的夜里,王佳芝为革命献了身。借酒壮胆之后的梁润生机械地趴在王佳芝身上来回蠕动着。这就是王佳芝的最初性体验,其过程毫无浪漫和快感可言。在做爱的时候,王佳芝心里想着的是邝裕民呢还是易先生?可能是前者,可能是后者,也可能两者都有。

 

次日早晨,王佳芝和梁润生发生了第二次关系。这一次,王佳芝骑在了梁润生身上,采取了主动的上位。她开始主动地学习性的技巧,其动机既包含了对国家民族的大义,也包含了对邝裕民的失望与怨恨。完事后,王佳芝拉开窗帘,将自己裸露的身体暴露在阳光下。

 

世事弄人,在王佳芝失贞后不久,她接到了易太太的电话,被告知易先生就要离开香港的消息。王佳芝在震惊之余几乎是哀求易太太能让她到机场送行,结果还是被回绝了。她是多么想到机场去完成这个刺杀任务,让自己的失贞找回理由和价值。汤唯在接电话的这一幕里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她将交织在内心深处的期望、失望、绝望、悲痛、震惊和隐忍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务失败,同学们垂头丧气地收拾家具和打包行李。在邝裕民的心里,对王佳芝的歉疚之情显然要胜过任务的泡汤。而在这场闹剧中,受到伤害最深的就是王佳芝。

 

搬家的当口,老曹突然到访。双方谈崩之后起了争执,邝裕民用刀刺伤老曹,随后,每个男同学都出了手,都把刀刺向了老曹。王佳芝就在旁边看着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杀戮如此近距离地发生在眼前,鲜血溅得到处都是,原来革命不是演戏,杀人也不好玩。只有暴力,赤裸裸的暴力。

 

最终,邝裕民扭断了老曹的脖子。老曹死前瞪着眼睛看着邝裕民,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竟然真的下得了如此辣手。邝裕民杀死老曹后茫然地看着王佳芝,王佳芝夺门而出,她厌恶这一切,厌恶欺骗与被骗,厌恶杀戮与被杀。她不停地跑着,最终消失在黑夜的尽头。

 

王佳芝回到了上海,靠接受救济过活。舅妈把她爸爸留给她的房子卖了,回报是让她继续学业。在学习外语、戏剧与表演的同时,她仍然爱看电影,并且为电影中的生离死别而泪流满面。

 

邝裕民找到了王佳芝。聊天中,邝裕民说当初的他们是如何的幼稚,他们的行为是如何的荒唐。王佳芝回答说,“是啊,尤其是我。我就是傻。”为了革命,他们都付出了自己不菲的代价。

 

邝裕民在上次杀人后就投身了革命,这次他来找王佳芝,目的还是想让王佳芝继续充当麦太太勾引易先生。王佳芝是多么希望邝裕民来找她的理由仅仅是为了她,再无其他。王佳芝曾经傻过一次,但是对邝裕民仍然心存幻想的她却仍然愿意为了爱人再傻一次。

 

通过邝裕民,王佳芝认识了革命人士老吴。一见面,老吴就简单干脆地把一个用于自杀的药丸摆在桌上,并向王佳芝传授经验,“一定要在他们扣住你的手之前(吞服),你懂吗?”至于为何一个柔弱的女子要来干如此危险和惨烈的革命工作,老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在和老吴交流的过程中,王佳芝数次将目光看向邝裕民,无奈邝裕民却总是回避着她的眼神。要知道,如果邝裕民愿意,这个时候的王佳芝还是可以原谅并最终接受邝裕民的。无奈的是,此时的邝裕民就像被洗了脑一般,“革命尚未成功,男子汉大丈夫何以家为!”

 

王佳芝就这样接过了药丸,参加了革命。她知道革命不是请客也不是吃饭更不是演戏,她知道革命是要真刀真枪干的,革命是要出人命的,但她还是毅然地加入了。

 

布置完任务,王佳芝请老吴帮忙寄一封给她父亲的信,老吴承诺任务完成后会送她到英国。随后,老吴背着王佳芝烧了她的信。

 

再次见到易先生,王佳芝开玩笑的说,“易先生一定忘记我了吧?”易先生回答,“没忘。”王佳芝说,“带了些烟给易太太,也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易先生说,“人来就好。”

 

在一个狂风暴雨的下午,王佳芝和易先生都等来了这个机会。王佳芝挑逗着易先生,她想争取主动。没料到的是,易先生却用近似强奸的方式粗暴地和她发生了第一次关系。易先生在上,王佳芝在下;易先生在后,王佳芝在前。这场性爱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化,它反映了易先生的强势和王佳芝的弱势,也反映了易先生面对王佳芝的态度:我就是要占有你,和感情与信任无关。

 

完事后,易先生把风衣扔给王佳芝独自离去。王佳芝躺在床上,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随后的一次聚会中,王佳芝有意透露出要离开上海的信息,本来准备去南京开会的易先生匆忙地赶了回来。王佳芝对易先生说,“我恨你!”易先生说,“我相信。”又说,“我已经很久不相信任何人说的话。”这句话饱含了易先生所处的残酷环境和复杂心态。接着,他们发生了第二次关系。这一次,易先生在上,王佳芝在下。易先生已经愿意在做爱的时候看着王佳芝的脸,这是一种极为微妙的变化,易先生对王佳芝的信任开始慢慢建立,感情也逐步升温。

 

王佳芝和邝裕民在电影院接头,被告知他们的几个同志被特务抓了。王佳芝问什么时候行动,邝裕民说要等上面的命令。也就是说,情妇的角色王佳芝还得继续扮演下去。王佳芝请求邝裕民尽快结束任务,她希望结束后能和邝裕民离开这里。此时的王佳芝对易先生还没有萌发真正的感情,对邝裕民的爱也还存有幻想。邝裕民看着王佳芝说,“我不会再让你受到伤害。”邝裕民是无心欺骗王佳芝的,可事实上,邝裕民在看着王佳芝的眼睛的同时对她说了慌。

 

在公寓里,易先生给王佳芝发生了第三次关系。这一次做爱可以用抵死的缠绵来形容。王佳芝和易先生不再纠结于体位的上下,他们疯狂地做着爱,他们都是看不到明天的人。交织在一起的是他们的身体、欲望和恐惧,还有他们的寂寞。

 

第二次见到老吴,老吴表示王佳芝的情报很重要,她这条线也很珍贵。意思很明白,王佳芝还得继续牺牲色相。邝裕民和王佳芝都不情愿,邝裕民和老吴爆发了冲突。老吴警告王佳芝,“情报人员只应该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忠诚。”王佳芝说,“易先生就像一条蛇一样,不但要往我的身体里钻,还要往我的心里钻。每次做爱的时候,他都要穷尽手段地折磨我,直到我流血和哭喊才肯满意。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到他还活着。”此时的王佳芝对易先生还没有产生感情,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她开始理解易先生。

 

老吴和邝裕民先后离去,王佳芝再次陷入痛苦和无助之中。王佳芝是如此孤独和脆弱,而这恰恰构成了之后她和易先生产生感情的基础。她和易先生都是寂寞的人,都有着孤独的心。

 

在虹口区的一家日式酒馆里,王佳芝和易先生见了面。王佳芝说她明白易先生带她到这里来是想让她做他的妓女,易先生说,“在这里我比你更懂怎么做一个娼妓。”王佳芝给易先生唱了一首周旋的《天涯歌女》,“……郎是针来我是线,穿在一起不离分……”。易先生的心防彻底瓦解了,他动了情,流了泪。可能就是在这一刻,易先生爱上了王佳芝。

 

易先生神秘地交给王佳芝一个信封,让她去找一个人,并让她保守秘密。才转身,王佳芝就将信交给了邝裕民。邝裕民吻了王佳芝,却被后者推开了,她说,“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邝裕民无言以对。

 

进入店铺,递上信封,王佳芝看到珠宝店老板取出了一颗精美而硕大的钻石,她突然明白了易先生对她的情义。可能就是这一刻,王佳芝对易先生动了感情。

 

王佳芝在咖啡厅里坐了一个下午,她回想着这些年来发生过的事。她的内心深处正爆发着一场战争,一场关于理智与情感、正义与邪恶、戒与色的战争。

 

随后,易先生到了。王佳芝的理智战胜了情感,她用计把易先生哄到了珠宝店。钻石戒指已经做好,璀璨而夺目,然而王佳芝却显得极度的不安。她望向易先生,此刻的他是一个沉醉在爱河里的男人,正甜蜜而痴情地看着自己的爱人。刹那间,王佳芝的情感取代了理智,她对心上人说了最后一句话,“快走!”她不是不明白她将为这句话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方面,她背叛了同志,背叛了组织,背叛了革命;另一方面,她选择了忠于自己的感情。

 

易先生逃脱了,王佳芝却独自一人在街上游荡。街边的橱窗里有很多身着时髦服装的模特,它们或许高贵或许美丽,却都是没有灵魂的假人。她坐上了一辆人力车,看着龙头上的彩色纸风车就这么迎风转着。这时,影片响起了王佳芝的主题音乐,深情而悲伤。在人力车上,车夫问她,“是不是回家去?”她说,“是。”事实上,王佳芝再也回不了家了。

 

王佳芝手上带着易先生送的戒指,这是她身上唯一能令自己温暖的东西了。她摸出了自杀用的小药丸,犹豫着。这时,在她的脑海中她听到有人正呼喊着她的名字,她回过头来,是邝裕民在喊他。那时的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可是如今,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王佳芝和同学们都被捕了,易先生的愤怒和失望写在脸上。他被秘书告知,其他几个同学都在严刑逼供下招供了,由于与易先生的关系,王佳芝被单独隔离,还未过刑。对于王佳芝,易先生的内心非常复杂。这个他深爱的、信任的女人原来一直在欺骗他,一直想杀死他,但就是这个一直欺骗他一直想杀死他的女人竟然在最后一刻救了他。

 

他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和颤抖的手,签署了行刑的命令。他不想,不能,也不敢去见王佳芝最后一面。

 

行刑场上,同学们惊慌失措,痛哭流涕,只有王佳芝和邝裕民两人平静而从容。面对着黑暗的深渊,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俩互相看了看,没有任何言语。

 

易先生回到家里,独自一人来到王佳芝曾住过的房间,良久地坐在她的床上,不发一语。黑暗中,易先生的眼睛里闪烁了泪光。即将要离开时,易先生回过头来,洁白的床单上映衬着他的影子,黑暗而孤单。

 

 

影片结束。

那个故事,在那时候,是那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
0
0

在那个被塞满电影的硬盘里,在那个叫做《华语电影前100》的文件夹中,我一眼看到了这部电影,忘记了是第几次,依旧迫不及待、情不自禁的打开。那个斑驳的故事在脑海里慢慢重现,我看到了时光中的流年。

喜欢姜文大概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这个沧桑的男人却用细腻的手法执导出多部佳作,作品大气、文艺,却又透露出骨子里的蛮不讲理。他的演员,深情、自然,却又豪放的如同流氓。这点从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可初见端倪。

这大概是第四次看这部电影,却如同初看时一样充满着新奇,故事里的故事,伴着记忆中的记忆,慢慢想起。这是一个记叙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他们如是说。这让我想起刚看过的《childhood》,同样的描绘童年,前者浪漫而离奇,后者真实着传奇。但我更喜欢姜文的作品,因为那个年代的回忆,往往记叙着国家的变故,而姜文,往往讲述着个人的荣辱。而在1994年,一个第一次拍电影的人,拍出了一部被后人无限敬仰的电影,实属不易,更何况动机只是对国产电影现状的不满。有什么理由不爱这个人呢?

故事的剧情并不是很复杂,小到只是一个男孩的情窦初开,而这一开直接带着我们目睹了那个时代。文革、四斗、反革命,单车、群架和参军,这些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对比,由夏雨饰演的马小军一一讲述。女孩,撑起了整个故事。在那个军工家庭,现实给予的中规中矩终究不是孩子需要的,马小军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叛逆着,享受着,自我沉迷着。他说,渴望成为一个留守儿童,自由已成全部的奢求。一帮哥们,一个女孩,他享受这种生活。而那个女孩的到来让一切如同幻觉,他忘了很多,包括现实。在幻觉中,故事按着自己的节奏,他是英雄,而这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假想。那个菇娘,如此炽热的爱着,却让他迅速蜕变成男人,嫉妒、吃醋,为了爱情生死不顾。这是一个过程,源于一个女人。多年后,我才明白,用《后会无期》一句话说:原来那个故事,在那个时候,是那样的。

夏雨表现的很好,难怪可以凭此片成为威尼斯最年轻的影帝,现在看来,不仅表情行为等外向到位,连内心情感都传达的深入人心。搭讪时的尴尬和耍赖,吃醋时的气愤和哀伤,这些微小的情感细腻自然。这俨然就是姜文想要的感觉,因为若干年后,他依旧照此选角。

故事最后用模糊不定的口吻界定现实和想象,想来也是合理的。之前的故事太过夸张,必须要一个接近真实的版本,毕竟我们总预料到自己为爱可以做出多少,却在现实面前次次沉默。旁白说: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而最后的强奸戏码,才可能是真实的,它宣告着一个男孩的性冲动和不堪的后果。难怪姜文说:我就想拍出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的故事。

片尾,古伦木还在,却不再是从前那一个,成长,不就如此!!

 

明日边缘

$
0
0

电影看得蛮精彩的,故事也应该算是一流的,但逻辑上,总觉得没设定好,我总有一种怪怪的认为不合理、太过BUG的感觉。

 

——先前看了别人的一句话微评,大家总结出一个意思来:这就是个通关游戏,必须反复攻略知晓哪里有敌人哪里是陷阱,如此这样,都能完美通关。

 

虽然电影的最后并不是以“通关”来结束,而是让主角获得无数条命这一神技开始“称霸世界”——意想。

 

而我认为设定不好的地方:男主角梦醒之地,就是“游戏初始”之处,但毕竟你不是游戏,你是电影啊,你把梦醒之地设定为重生之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可以是梦醒之前或者之后的时间点呢?于是,我还得到一个假设。假设男主角活了一年,一年后出意外死了,他是不是又在回去一年前重新开始——这就好像游戏玩了24小时,不小心挂了GAME OVER又没能存档,不得不重新开始。如果是,那这男主角估计要累死了,精神都要崩溃,直接疯掉;是游戏的话,我可能都会摔机,不玩了。如果不是,那“重生”又是什么设定的呢?

 

看片中男主角有说他是被外星人的血洗礼的那天,要一直重复着。也就是说他没办法过第三天的日子,就好比以前的DVD影碟,碟子花了,于是电影里的某一片段就一直重复的播放,怎么都过不去。那这个一直重复,是指整个世界都一起随着男主角进入某个时空隧道回去,还是指其实只是男主角的精神世界一直在重复。而他精神以外的世界,还在继续!

 

----------

这个故事绝对是非常赞的,日本人总能有一些奇怪的点子,一点都不拘束于原本的世界,果然是多次元的国度啊。

 

也就是说,我们看的是一个改编剧本,原来的故事是怎么设定的,一部电影可能没法完全的表达清楚。所以,对于本片,我也就不再追究那些好像存在的怪怪设定,只需要好好享受其乖张的剧情就行了。

 

PS下.有个吐槽点,我看的版本已经是720P HD版,片中两处精彩的黑夜场景,特别是最后一场决斗戏,黑得看不清楚。

【校园】《成长教育》:看上去很美

$
0
0

欧美的校园题材电影总是和教育分不开。15岁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厌倦了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校园生活,大人的潇洒生活成为少男少女的向往,如何在同龄人中显得更酷似乎比经营未来变得更加重要,这种心态几乎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成长伤痛,然而,一个人不就是要经历伤痛才能化茧为蝶?是被青春的迷惘围堵还是突破迷茫将是青春永远的课题,这是青春的痛苦所在也是青春的魅力所在。《成长教育》有着直白的片名,但是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很多很多关于永恒的东西。

珍妮是一个16岁的优等生,爸爸对珍妮的期望是她能够考上第一学府牛津,家中所有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开展都要服从这个主题。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个问题伴随人的一生,即使我们很想忽略行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行为依旧要服从为什么:为什么做这个?我们都当过学生,我们都问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大部分的家长会笼统地回答为:因为你是学生。如果我们进一步问不好好学习会怎么样,很多家长就不能保持镇静了,他们的陈词滔滔不绝,诸如,不学习就会完蛋,不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爸爸妈妈养你能到何时,以后不还是要靠自己生活,甚至有的家长会吓唬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得去扫大街或者收垃圾。这种不负责任的回答带给我们的是绝望而不是动力。这种回答首先是不符合客观情况的进而又是泯灭人性的,儿童的安全感来自家人,而家长却首先将这种依赖感过早打破。

珍妮面对的问题是全世界小资产阶级家庭孩子会面对的问题。珍妮的嗜好是大提琴,珍妮非常喜欢大提琴,可是爸爸告诉珍妮,嗜好就是嗜好,嗜好的唯一作用就是你在面试的时候说我的嗜好是大提琴这句话并非骗人。而乐器对于珍妮的意义似乎只成为一种证明,这种情况让珍妮感受到很多说不出的沮丧和讽刺。当人对一种东西只有功利性需求的时候是无法实现对其的完全掌控,功利性只能是一个侧面的动力因素。



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冰天雪地还是酷暑烈日,他们背着琴盒子,坐在自行车的后座或者汽车的后座吃着卷饼,压缩玩乐的时间去学习特长,家长什么也不会却抱着我不会所以要我的孩子学会去震慑别人的心态逼迫孩子学习。而这样高密度的学习又常常集中在小学,家长认为小学是发展特长的黄金期,要争取在小学将考级过完,上了中学所有特长都要叫停,然后一心一意学习文化知识。这样我的孩子就达到文武全能了。我接触的这些孩子又分成两种,他们这样告诉我,我以前很喜欢这个乐器,可是考级的曲子都很难听,我渐渐就厌烦了,以至于我停止联系便再也不想练习,又或者对我说,我很喜欢,我到了无法割舍的地步可是我妈妈告诉我这个东西学多了对我并没有好处,我应该回归理科。无论哪种都造成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迷惘,而这种压缩式的教育又带来了无聊,人生似乎全为一个并不怎么吸引人的未来而努力,未来有一份高薪职业,组建家庭然后生儿育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的更好成为人生赢家。这样的诉求是二战后经济复苏腾飞地区无法逃脱的宿命,美国的《麦田的守望者》,日本那些跪在考场门前祈祷的母亲们都反映了生活刚刚稳定人们对人生赢家式生活的认同和向往。而现在的中国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珍妮的学校是英国高中的一个缩影,学校设置了丰富的课程,家政课、舞蹈课、实验课……丰富的课程带领学生不断探索有限生活领域对无限生存空间的好奇。而这种有趣只能是形式上的有趣,学校和公共体系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些,真正的有趣需要心灵的安慰。而珍妮的父亲母亲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像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孩子是他们的骨肉但更是他们傲人的产品,一个产品的好坏特别需要第三方的认可……珍妮的家中讨论的永远是如何博得牛津的欢心,从没有人问过珍妮的欢心是什么,听法语歌曲放松也是一种奢侈。当父亲冰冷而严谨的时候,母亲也表现出严肃和极大的认同。



少女无法忍受寂寞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珍妮如何优秀也终究只是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她对未知生活有向往,她希望自己的人生浪漫而精彩。

大卫的搭讪显得十分富有技巧,他已经将单纯的生活单调乏味的少女心摸得一清二楚。珍妮的生活缺少趣味而成熟男人大卫正好能够带给她生涩枯燥的生活所不具备的元素与调剂。

大卫冒雨“拯救”提琴是爱音乐的表现,大卫耐心等待孩子穿上雨鞋再通过马路是善良的表现,大卫张弛有度的谈吐、精致的手表和舒适的小汽车展现了一个精致的世界,大卫认真聆听珍妮自己父母都不愿意听的傻气的心里话,这一切都给生活枯燥寻求精彩的珍妮带来好感,总是一开始珍妮对待搭讪也有所顾忌,但是她还是无法抵挡成熟风趣的魅力,想想自己可笑的追随者,动作僵硬,言辞扭捏,珍妮很快明确了自己的内心。



    现实的无聊无端冲刷16岁少女的自尊心。玩对于任何一个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异化就是否定玩的意义和作用。我们总听到家长说不要总是玩。家长认为玩物丧志,而恰恰不理解的是有意义的玩和高压政策下偷偷摸摸的玩是全然不同的概念。珍妮的生活已经有太多的说教和所谓有意义的内容,即使珍妮在房间内听听法国歌也会让父亲紧张教育会不会偏离航道。在家中,珍妮感受不到片刻的欢愉。同样,杰克的幼稚在同龄人中异常优秀的珍妮眼中是幼稚的,但是总是被赋予了世俗无比功利的愿望的珍妮在听到杰克的梦想是旅行也忍不住双眼放光,这是一个用于探索未知世界的行为,而父亲却认为这个愿望十分可笑,他认为珍妮在牛津学习英语而他的男友却像个泰迪男孩一样傻乎乎的周游世界。杰克自我自尊心的丧失更导致了珍妮对自己原本生活的失望和无奈。刚刚有独立意识的少女的个人交友圈被权威的父母无情耻笑是多么的令人伤感。

    而大卫在这方面再一次让珍妮脸上有光。一幅成功人士面貌的大卫也瞬间虏获了珍妮父母的心。珍妮父母苦心经营珍妮的人生不就是为了让珍妮过上所谓人上人的生活么?现在有如此捷径,珍妮的父母并不排斥并且有点十分讨好大卫这个贤婿。珍妮本身也希望自己变得更酷,不同于普通的高中生,珍妮不断重复,总有一天我要去巴黎,已经自认学习高人一等的珍妮认定自己的梦想也必定是高人一等的,自己认识的人也会高人一等,她和好友喝完咖啡出门碰见大卫变主动打招呼,同伴们则认为珍妮真的很厉害,很有门路,接触到了大人的生活。

大卫的一切都让珍妮倾倒也让珍妮的父母一再打破曾经的铁规,珍妮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都是大卫所赐,即使目睹了大卫和朋友通过不法手段获取一幅画,珍妮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珍妮的价值观被彻底颠覆了,原来父母逼迫自己学习过着无滋无味的生活到头来就是希望她能够获得这种和像大卫一样的男人站在一起的人生。父母价值观的异化连带着珍妮的改变。珍妮以为自己终于获得人生的全部,她迷失在大卫的谎言下,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极具攀升,在同学间变得很酷,开始不尊重老师认为老师的人生无聊透顶,她完全荒废了学业。学习是珍妮上位的工具,学习在珍妮家已经完全丧失求知本该有的意义。



这样的谎言本该持续到珍妮人老珠黄的那天,可是一次意外珍妮发现大卫已婚的事实,她认为的爱在大卫这个及其社会的成熟男人眼中只是一个游戏,生命中的一个消遣,一片过眼云烟。大卫甚至不给自己留下狡辩的余地,这一切不也是珍妮自己选择的么,事到如今又说什么谁害了谁这种玩笑话?

可是对于珍妮来说却是真的跌的惨烈,家庭给珍妮设定的理想太高,一向自负却必须面对失意的痛苦。同学的耻笑,老师的伤心,家长的无措,当困难真正来临真正能够左右自己命运的还是自己。

 

影片的结尾并没有很多现实中的事那么惨烈,珍妮并没有彻底失足而是坚强的面对了困难让自己的人生重新回到正轨。

一年还是半年,有些道理终究要去学会,古人说四十不惑,那么如果这么放任自己去自由的体验生活也真的就变成了苍老而看似睿智的女人。珍妮总是强调这样的生活无聊,学习又是为了继续无聊,这样无聊一辈子然后结束生命,这就是矛盾的地方,生命的放肆总要付出代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珍妮这么幸运,有的人被伤过一次心就足够了,不是所有人都像珍妮班主任,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大卫仅仅为了玩玩女学生而已。

当面临一个时代的无聊,一个家庭就要自己想办法消除无聊,但一个家庭又是受时代影响,无聊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必须面对时代和家庭的严肃和无趣,认真读一本书,仔细体会人生,人情世故无论经历几个春秋总是那么点儿事儿,自己通过努力摆脱这种无聊而不是用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去别扭时代和家庭的无趣。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一生下来就无法选择的,但是这并不是就此放逐的理由。

 

教育在每个时代都有意义,校园题材要想引起人们的共鸣就得展现一些真实的鲜血淋漓却又夹杂青春那种朦朦胧胧甜蜜梦幻的遐想。这是一种具有痛苦意味的独特美学体验,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每个时代不断出现的校园题材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就在这里。



#成长教育/An Education(2009)成长教育
An Education
(2009)


《猩球崛起》(2011):“来自猩猩的影视剧”(人猿星球系列)大起底

$
0
0
《猩球崛起》(2011):“来自猩猩的影视剧”(人猿星球系列)大起底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正在热映中,“猩族风”刮起势不可挡!口碑超好票房强劲,强荐“猩迷”们入院观看体验一把“人猿大战”。下面为大家普及一下人猿星球系列有关的影视剧作品吧。

 

一、电影

 

(一)1968年系列

1 ·人猿星球(1968年) 2· 失陷猩球(1970年) 3· 逃离猩球(1971年) 4· 征服猩球(1972年) 5· 决战猩球(1973年)

 

(二)2001年重拍

6·决战猩球(2001年)

 

(三)2011年系列

7·猩球崛起(2011年) 8· 猩球崛起:黎明之战(2014年)

 

二、电视剧

 

9·人猿星球(1974年) 10· 重回人猿星球(1975年)

 

 

1 ·人猿星球(1968年)

            人猿星球(英语:Planet of the Apes),是1968年由导演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的美国科幻片,根据法国作家彼埃尔·布勒的《浩劫余生》(法语:La Planète des singes)改编而来,影射了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制度,并通过一个倒置进化链的假设,尖锐地批判了渗透在各个社会的等级制度。为1968年到1973年出品的五部“浩劫余生”系列电影中的第一部。

 

            在60年代末,大多数制片公司不相信此电影可以进行拍摄并且上映,因为那时候先进的人猿星球描绘塞林的剧本将涉及昂贵的道具和特殊效果开资,所以那时候人猿星球电影已取消制作。但直到塞林的剧本被改写,电影公司还降低成本方式,重新计划并开始拍摄。

 

            此电影于1967年5月21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拍摄,然后转到纽约拍摄,已于7月20日拍摄完成,历时41日。

 

            代表性评价:人猿星球引起我们的文化,而不让社会评论的戏剧和行动的方式,令人深思问题。



 

 

2· 失陷猩球(1970年)

            《失陷猩球》(英语:Beneath the Planet of the Apes),是一部1970年由泰德·珀斯特执导、保罗·德恩任编辑的一部美国科幻电影。该片为1968年到1973年出品的五部“人猿星球”系列电影中的第二部。该片由詹姆斯·弗朗西斯、金·亨特等主演。

 

            在这部续集中,搜寻泰勒的宇宙飞船也失事坠落在由人猿统治的星球,飞船上的宇航员布伦特和泰勒找到了一个居住着变异人类的地下城市。《失陷猩球》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但也有众多的负面评价。其续集《逃离猩球》已于1971年上映。

 

            本片是人猿星球的续集,为末日题材。内容讲述泰勒重回了猿星球,最终结局为泰勒按核弹的开关,而导致地球和生物被毁灭,所以本片和内容可说是一部末日电影。



 

 

 

3· 逃离猩球(1971年)

            逃离猩球(英语:Escape from the Planet of the Apes),1971年出品的美国科幻电影,由唐·泰勒执导,罗迪·麦克道尔、金·亨特、布拉福德·迪尔曼等主演。该片为1968年到1973年出品的由亚瑟·P·雅各布斯任制作人的五部“人猿星球”系列电影中的第三部。

 

            续集《征服猩球》已于1972年上映。



 

 

4· 征服猩球(1972年)

            征服猩球(英语:Conquest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一部1972年出品的由J·李·汤普森执导的科幻电影。I该片为1968年到1973年出品的由亚瑟·P·雅各布斯任制作人的五部“人猿星球”系列电影中的第四部。[1] 该剧探讨了猩猩们如何从人类的虐待中崛起,承接了1971年电影《逃离猩球》的剧情。该剧的续集《决战猩球》已于1973年上映。2011年上映的该系列重拍电影《猩球崛起》剧情与《征服》有些相近,但不完全是重拍。



 

 

5· 决战猩球(1973年)

            《决战猩球》,(英语:Battle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是一部于1973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由J·李·汤普森执导。它是1968年—1973年间上映《人猿星球》系列电影的第5部,亦是系列的最后一部。

 

            猿族教授在讲述凯撒当年的故事,那是在2015年,猿族中发生叛乱,大猩猩们在将军艾多(General Aldo)的带领下和一群发生变异的人类一同意图推翻凯撒的领导,决战开始了...



 

 

6·决战猩球(2001年)

            《决战猩球》(英语:Planet of the Apes),2001年美国科幻片,导演是蒂姆·伯顿,演员有马克·华伯格、蒂姆·罗斯及海伦娜·博纳姆·卡特等;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许多演员都扮像成猴子猩猩。

 

            此片是1968年好莱坞电影《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的重拍版,并重新注入富时代感的新元素,两者内容均改编自彼埃尔·布勒(Pierre Boulle)著的法语科幻小说《浩劫余生》(La Planète des singes),而这一次的剧本则由威廉·宝凯士、罗伦斯·高拿以及麦克·罗辛费尔共同执笔。

 

            此片于2001年7月27日上映,1968年版本电影男主角却尔登·希斯顿也以贵宾身份出现于首映戏院,也是以男主角Linda Harrison太空人造型出现。

 

剧情:

            公元2029年,人类为了寻求更大的生活空间而前往其他星球发展。在寻找适合的星球的途中,人类开始用某种新技术培养猩猩,使它们的学习能力变强,让猩猩代替人类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在一次星际巡察任务中,身为航天员男主角的猩猩,所驾驶的飞

 

船遭遇了宇宙黑洞与太空基地失去联系。为了拯救自己的搭档,男主角不顾阻拦独自一人驾驶飞船到星际进行搜索。可是,最终飞船坠毁到了一个陌生的星球上。

 

            男主角太空船迫降于一不知名及方位的星球,发现这个星球也有人类,但星球竟是由猩猩猿猴掌控武器进行军事统治。猿人拥有极高的智慧在星球上处于统治地位,而真正的人类却成为了猿人的奴隶。被一群猿人抓了起来的男主角最终摆脱了猿人的控制,

 

并开始一连串逃避猿人追捕他的行动。他与该星球的几个人类奴隶去寻求对抗猿人们的方法,更被猿人视为“猿尊人卑”制度的威胁者,凶残猿军遂先下手为强,发动歼灭人类行动;为了拯救人类,男主角决定对抗凶残的猿军,与他们决一死战!

 

            为了脱离困境,男主角在受到母猿人的帮助开展逃亡之路。同时男主角一直都在寻找回地球之法,利用仪器想以此与地球联系,在逃亡过程中,男主角携带的信号接收器逐渐收到了母船发出的信号。当男主角带领其他人类按照信号的指引前行时,却发现目的地是猿人祖先最初诞生的地方,而男主角却辨认出这就是当初的母船,而太空站看起来已是古老的遗迹。

 

            在太空站的记录中,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时空。原来太空站搜救自己时遭遇黑洞而坠毁在这个星球上,为了生存,幸存的人员利用猩猩来帮忙工作,最终一只叫撒旦的猩猩反抗,并统治星球控制了人类。

 

            男主角带领人类和猿人战斗,正当男主角遇到危险时,他所要寻找的搭档坐着飞船出现了,所有猿人做跪拜之礼。男主角再次收到风暴信号后,希望能回到地球上,于是坐上飞船离开了这个怪异的星球,可是当回到地球后,太空船迫降在林肯纪念堂上,男主角看到了泰特将军的石像(拟似美国林肯像,林肯解放黑奴,推测为它解放了人类),猿人亦然演进成现代社会。

 

            这到底是地球还是又回到那个星球?此时男主角的心里一片惶然。

 

票房:

            这部电影票房极佳,净利赚2亿5千900万美金。


 

 

7·猩球崛起(2011年)

            《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是1968年的美国科幻片《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系列的重拍版,2001年的《决战猩球》也是《人猿星球》的重拍版。电影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发行,导演为罗柏·韦斯(Rupert Wyatt),

 

电影特技由维塔数码公司负责,首次在实景上应用动态捕捉技术拍摄。该片于2011年8月5日在北美上映,上译配音版于2011年10月2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本次重拍不同于70年代系列的倒述法,而是直接从系列第四部《征服猩球》(Conquest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的时间点开始,叙述猿类(Ape)如何征服地球的过程,其中内容上与《征服猩球》相似,但剧情不同。

 

            人类在猩猩身上做的基因试验导致猩猩进化成高级生物,并开始与人类分庭抗礼,在他们之中有一个反抗的领袖凯撒,他率领猩猩从游击战开始,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未来人猿星球的领导者。

 

            好评有:“从原创性上来讲,本片是高分优等生;从场景设置的壮丽性来说,本片更是满分状元”;“原著小说是一部立足于原子时代,以进化反思科技的旷世寓言;而本片却在导演的操控下变成了一个越狱模式的动物主权宣言式神话。”



 

 

8· 猩球崛起:黎明之战(2014年)

            《猩球崛起:黎明之战》(英语: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是一部2014年美国3D科幻惊悚动作片,由马特·里夫斯执导,安迪·塞基斯、加里·奥德曼、杰森·克拉克、寇帝·史密-麦菲及朱迪·格雷尔主演。该片是2011年电影《猩球崛起》的续集,也是2001年开始重新演绎的《人猿星球》系列电影的第二部,2013年4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坎贝尔河周围的城镇取景开拍,美国于2014年7月11日上映。

 

            影片背景设置在上部电影《猩球崛起》情节后的十五年,由于十年前致命病毒爆发后令人类所剩无几,并聚居在旧金山之间。其后人类幸存者与由凯撒领导的进化猿族相遇,表面上彼此维持着脆弱的和平状态,但是双方种族之间隐藏心底的仇怨,逐渐浮面,终有一天势成水火面临最后边缘,展开了地球主宰权的空前“争夺战”。

 

            影片获得广泛赞誉,烂番茄新鲜度达到91%,Metacritic上45家媒体综评79分,普遍认为质量超越前作。

 

            其续集将会在2016年上映。



 

 

9·人猿星球(1974年,电视剧)



10· 重回人猿星球(1975年,电视剧)




《少年时代》:时间本身就是一场戏

$
0
0

  这部在全球媒体中零差评,Metacritic网站打出100分的文艺小片。近三个小时对于电影来讲有点长,对于躁动的青春年少期来讲又有点短。一如既往的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文艺风格,这回让观众们过足了瘾。所有的家庭琐事,亲人间的爱恨情仇,从很傻很天真的幼童到内敛又内秀的文青小男生,这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不能说有多轻松和容易,更多的是人生历练的水到渠成。 

   

  导演用12年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一直把男主埃拉•科尔特兰拍了12年,真实再现一名男孩的成长过程。尽管片中没有重口噱头,很多可以深度刻画的家庭环节也被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从开篇镜头稚嫩小正太躺在草丛中仰望天空的姿态,到最后一幕胡子拉碴若有所思的遐思神态,让观众们感受更多的是时间在男孩身心从内到外的慢慢划过。特别是外表样貌的变化,达到男大十八变的程度,而父母的变化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导演的老友伊桑•霍克再次鼎力相助,出演有点受气包式的好爸爸。尽管没有爱在三部曲中那么极端的絮絮叨叨,但依然会不失时机旗帜鲜明的表达出自己观点,无论是对政治人物小布什的大胆吐槽,为人处事的各种技巧,还是儿子失恋后的开导,都会滔滔不绝的传达出明确信息。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对下一代做着心理教育和正确引导。另外,导演的90后女儿罗蕾莱•林克莱特有出演女儿的角色。从一开始欺负弟弟的强势女,逐渐成长为文静派。戏份不多,但可圈可点。 

   

  本片类似于一部家庭伦理片,更确切的说是男孩回忆录,或者男孩成长史。没有太多噱头和重点,不像《生命之树》那样的表面浮夸,只有顺其自然的小品文式记录,有点像是爱在三部曲的组合版。爱在三部曲用18年的时间,每隔9年拍出一部电影来展现一对情侣在岁月中的心身两变化。本片以12年时间记录下男孩的成长片段,不像三部曲那样以大段对白来诠释人生的变化,但还是有时间从人们身心穿过的痕迹。 

   

  不过说实话,对于此片的100分来讲,影片的画面美感度还达不到法式文艺小片的高度,有时会有电视剧感,还有些桥段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甚至很容易让观众出戏,或许会让痴迷于商业片的观众不知所措。也正是这些普通的日常生活,亦如镜子一般,照出了观众们的内心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这一段路,我们所有人都曾走过。也许每个男孩的成长结果都各有各的不同,但他们成长的心理变化都是相同的。从天真浪漫到老成持重,从懵懂无知到少言寡语,从好奇到沉思,从稚嫩到老练,这都是时间的杰作和大自然的风采。我们就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夜小舟,随波流淌,荡漾心胸,渐渐成长......

《美国队长2》九头蛇的阴谋

$
0
0

场面宏大,精彩万分,美国队长依旧是那个战无不胜的英雄,沉睡了几十年,能力不减,耀眼的盾牌更加强大。不死的九头蛇继续着他的阴谋,期待下一部。

 















 

电影简介:

 

     渐渐习惯了现代生活的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在一次行动后隐隐嗅到神盾局内部所弥漫出来的凶险气味。而当得知神盾局正秘密进行的“洞察计划”后,他更为此感到愤怒。某天,神盾局指挥官尼克-法瑞遭到一群武装分子袭击,他拼尽全力将一支U盘交到美国队长手中,这里面藏着该局二战以来最重要且最可怕的秘密。在此之后,美国队长因涉嫌杀害尼克而遭到前局长亚历山大·皮尔斯的通缉和追杀,逃亡中他得到黑寡妇和退伍老兵“猎鹰”的帮助。 

  他们必须争分夺秒解开神盾局的秘密,阻止“洞察计划”的施行…

 

伊儿《美国队长2》影评

 

《尼古拉·特斯拉:闪电的主人》--为未来人而活的近代人

$
0
0

 

近几年超越时代的天才——尼古拉·特斯拉屡屡谈起,与之对应的是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爱迪生屡屡被爆出翔,一篇名为《尼古拉·特拉斯:太阳系是被制造出来的》神神叨叨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耐不住好奇心看了看PBS的纪录片,总算有了小结:生不逢时小人多。众多的头衔和无数的传说围绕着这名南斯拉夫科学家,他的发明经过了一个世纪也不过时,他的研究资料至今还作为机密被美国政府秘藏,他的疯狂构思只有以百年计方能被世间认可,他一生不娶献身发明,真正是科学界的孤独战士。


这部纪录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诉尼古拉传奇的一生,再穿插许多学者亲友对其的评价,试图从客观角度去呼吁大家了解这位可以与达芬奇齐名却命途更为坎坷的天才,或许因为是美国的节目,所以在讲诉尼古拉被世界遗忘的理由时仅仅以“莫名其妙”一笔带过,实际上却是美国政府和金融界、科学界联合导演的一出堪称空前绝后的大戏,我猜能被核心机构如此恐惧和怨恨乃至全力抹杀的足以改变世界的人物里他是可以排第一了吧。


父亲是神父,母亲是贵族后裔,这样的教育氛围下让尼古拉终生反战,他一生的无数发明都致力于改变世界、停止战争、带来和平,但因为思想太过超前等等原因是他的晚年在被世人嘲讽为“神经病”中孤独度过。


盘点下尼古拉遇到的小人:


1.科学家爱迪生:在钱票皆丢经历了一系列苦难辗转来到美国的尼古拉,因为崇拜爱迪生而到他的公司求职,爱迪生答应尼古拉为自己工作的报酬是5万美金(在那个年代是极高的报酬)。尼古拉为其辛劳而沉重的工作一年后索要报酬,得到的只是爱迪生轻蔑的一笑和一句“你真是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尼古拉离开爱迪生后继续研究交流电,爱迪生对他的天赋和名誉嫉恨到了变态的地步,不惜买来各种动物当街用交流电电死以此诬蔑交流电的可怕,又推荐监狱用交流电施行死刑引发一波人道主义谴责(怀疑那场毁了尼古拉倾注多年心血实验室的莫名大火跟他有无关系)。这世间虽然不够清白但足够现实,后来爱迪生在著名的“电流之战”中的完败,几乎被自己的公司除名。


2.工业家乔治·威斯汀豪斯:在了解特斯拉发明的巨大潜力后,提出购买其专利和发明,并提出为其发明提供每马力2.5美元的专利费。芝加哥博览会的灯光展改变了世界对尼古拉的印象,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发电机为千家万户带去了光明,然而耗资太大对于一个谋取眼前利益的商人来说十分不可取,于是,乔治撕毁并抹去了一切当年的协定,让这项在现今价值数万亿美金的协议毫无价值。


3.意大利的马可尼:这货有关无线电的专利几次三番被颁奖又被否定,直到尼古拉死后数年终于被判决专利无效。利用尼古拉的17项专利和想法获得了诺贝尔奖,也算神人了。


4.J.P.摩根:最彻底毁了尼古拉的人,也是将尼古拉从教科书中抹杀的罪魁祸首。资助了尼古拉却不能从中获利,一怒之下运用自己的影响力让美国所有课本删除有关尼古拉的事迹,这一举动影响持续到现在。


    年轻的如日中天和年老的孤独寂寥,救世济人的天赋和难入俗世的品性,孤傲是尼古拉·特拉斯一生的写照,时间已还你清白,只等着你梦想过的一切成为现实。

















战争源自于歧视

$
0
0

这真的是一部相当棒的电影,让我们想想在影史上那些超凡的续集电影(指的是第二部),《教父2》、《帝国反击战》、《终结者2》。《黎明之战》的价值完全可以媲美以上几部电影,他的故事并不繁复,但却有着“通史”般的厚重感。

 

剧情设置在十五年后,病毒杀死了大部分人类,幸存的人类在城市的遗迹中残存,当人类试着迈出步子向周遭求生的时候,遭遇到了森林里的繁衍生息的猩猩,从这一刻开始到后半段,影片就像弓被拉开了一样充满了张力。第二部与第一部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人类的消亡史被字幕一笔带过很容易让人怀疑主创在这个系列的走向上避重就轻,但看完电影全然不是那么回事,故事在角色命运的走向上紧扣着上一部,依旧延续了上一部的富有启示性的主题,既物种间如何认知与相处,以及战争是如何造成的。

 

战争来自于仇恨,仇恨源自于歧视,我们熟悉的种族歧视,属于人类社会范畴内,生理性、文化性上的歧视,还有一个词叫物种歧视,则是对所有有感知意识生命体的歧视。影史上有很多种族歧视的经典电影,但严肃探讨物种歧视电影,除了纪录片还真不多见,包括老板的《人猿星球》也仅仅停留在人类社会隐喻的范畴内,《人猿猩球》的小说作者彼埃尔·布勒就是针对美国种族歧视创作的这部小说。《猩球崛起》则全然不同,它是一部认真探讨不同物种间有关生存权利意向鲜明的主流电影,它把七十年代崛起的“动物解放”理论从启蒙性上升到了普世的层面,这部电影倘若放到十年前一定不受待见,包括现在,也会有人看不到清它的真知灼见。《猩球崛起》第一部通过动物实验、动物受虐,延伸出的动物对痛苦的感知和人类是否是同一层面的思考,动物是否有权反抗,动物是否有免除痛苦的权力,包括语言是否是区分智慧和原始本能的分界线以及这一部中人类和其他物种如何共生共存都是现今到未来人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所以这个系列不只是隐射人类社会那么简单,在很多层面方面他都属于未来。

 

讲了这么多,有必要简单说一下所谓的物种歧视,他和种族歧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当年白人觉的黑人是劣等动物,和一个人觉的一头黑猩猩是畜生,所持的观念都是自认为自己的族群从生理到智力优于其它种族时,便拥有的生杀大权。如今我们知道,犹太人从生理和心智上和德国人相比并无二致,黑人也并不比白人弱智。可按照智能等于权力的观念推理,一头智力高于一个智障的人类甚至绝大部分刚出生的婴儿的海豚,是否有权力杀死一个婴儿呢?显然这是荒谬的,种族歧视和物种歧视的根本谬因是因为无法接受他(它)族和我族在形体,生存方式的差异,以妄自的优越性轻蔑的否定了绝大部分的相似性。或者有人可以说人之所以为优于其它物种是因为有人性。

 

很多人觉的《猩球崛起》里的猩猩反应出了深刻的人性,但这话是有问题的,我们经常看到聪明的动物,不自觉的会说它“通人性”,但其实动物展现出的行为方式都是动物本身具有的,而“人性”这个词顾名思义是人身上具有的性格特质,拿“人性”来衡量其它物种与人类本就相同的情感特质,是不是也是一种歧视呢?

 

灵长类动物学家佛朗斯·德·瓦尔在《人类的猿性》一书中,通过对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研究,发现了他们分别与人类的两种性格相温和——慈爱和暴力,倭黑猩猩解决纷争的方式是通过性爱和沟通来解决问题,而在黑猩猩的社会结构中,对于权力的争夺、又如同人类一般用尽欺骗和厮杀。两个物种如此相似,不能简单的说猿类具有人性,或者人类具有野性,老版和蒂姆波顿版的《人猿猩球》基本是把猿当人类来塑造,而《猩球崛起》在技术的辅助下最大的超脱是站在了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把人和猿当作平等立场的有情物种来塑造,主创没有站在任何一放,他们更关心的是物种间的共性,残暴、痛苦、恐惧、关爱、分享、尊严。

 

人类和猿类在《黎明之战》中并不存在争抢栖息地的问题,战争的根源全都是出在“种族歧视”之上。影片开场,人类便得知了猩猩具有智慧和语言能力,可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人类领导德里弗斯从始至终依然把猩猩当作畜生,他低估了猿类的复杂性,被恐惧蒙蔽;凯撒对人类的盛气凌人的姿态说明他高估了自己种族的纯粹性,被理想迷惑。而科巴则又是完全被仇恨锁吞噬。另一方面杰森·克拉科饰演的马尔科姆在和凯撒在接触中,互相感受到了相同的性质,他们都对自己的儿子爱护有加,都关心自己的家庭和族群的未来,双方在试探的交流中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信任。无奈的是,对于人类来说此刻已是末世百废待兴,而对于猩猩来说此时正在创世百端待举,一方是以前的压迫者,一方是刚解放的奴隶,大多数的猩猩和人类都觉的对方的存在是对自己生存和荣辱的威胁,地球之大耐不住心寻狭隘,战争的箭已经射出去了,凯撒和马尔科姆的信任沦为无法蓄力的牵线。

 

本片最大的惊喜当然是凯撒,他竟然被塑造的如此有魅力,随着故事的展开,他领袖的气质也清晰的分为如下几个层次:前半段恢弘的开场,包括他与人的对峙都展现了着凯撒作为绝对权威的震慑力;到中间他试着在人和猿双方寻求平衡的取舍中又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睿智;至后面他回到故事缘起的人类家园,观众又感同身受到他“人性”亲和力,种种层次叠加成一个强烈的矛盾体,一方面凯撒对人类充满感情,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为了自己的族群挺身奋战,所以他最后的王者姿态就显得格外深重。浑身伤痕、满脸阴险的科巴从上一部就埋下了大反派的伏笔,但这不是个脸谱化的角色,科巴最后疯狂的成因的完全令人信服。凯撒和科巴的处境是全然相反的,凯撒从小在人类家庭长大,而科巴在实验室中饱受人类虐待,所以当科巴质疑凯撒的时候,我的内心会泛涌出“丫说的没错”这样的念头,你可以想象,假如这个天下是国民党的,我作为一个共产党的首领是被国民党养大的,所以我对国民党俘虏的宽大处理被一个在渣滓洞集中营灌过辣椒水的红老兵骂的狗血淋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故事就是故事,凯撒和科巴一体两面的镜像塑造,科巴的忍无可忍的背叛,凯撒事不过三的宽恕,这些都是讲述了千百年古老命题,新瓶装陈酒不是老套,而是发酵,提升了造梦的味觉。凯撒这个角色可能我所体验过的最有气魄和深度的“虚拟角色”,加引号是因为真的并非“虚拟”,完成这项灵魂工程的是以安迪·瑟金斯为首的动作捕捉演员,片中的猩猩角色的识别感极强,除了不用说的凯撒和科巴,温婉、求知欲强的红毛猩猩,涉世未深满脸惶遽的凯撒之子,单纯的灰灰,这些猩猩们的情感活动被表演的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每个神态都蕴含着内心的流动和大量的潜台词。

 

开场的配乐用了类似《2001太空漫游》开场诡异的女高音,类似的音乐在新版《哥斯拉》里也出现过,但显然用在《黎明之战》里更合适,可以形容为澎湃的压迫感,荒冷的敬畏感,整体的配乐也更像是六十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古典沉稳。值得注意的是,开场的十分钟也如《2011太空漫游》一样是一出默剧,猩猩用手语交流让我想起了纪录片《尼姆计划》里那只和人类用手语交流的黑猩猩,这一段情感丰富充满魔力,估计主创真的是在致敬库布里克。

 

本片的动作戏没有以往好莱坞末世大片的毁天灭地,也许你想看到一亿只猩猩如蚂蚁般的残卷旧金山,可这样的爆米花电影还不够多么,而且很少有电影能有条件具备《指环王》那样的大格局和大视野,在两个小时内追求铺天盖地场面的动作戏,很容易失去张力成为一锅粥。欣喜的是《黎明之战》文戏的出彩会让毫不关心“怎么还不打”的问题,况且他动作戏也相当具有观赏性,每场戏特色鲜明,没有炫到你头昏眼花的镜头,视角都很清晰,前半段猩猩们在森林中的飞梭、和人猿遭遇等戏份在冷色调下呼应着凯撒的克制和理性,后半段猩猩策马攻城,绝非欢天喜地的烟花电影,多通过中近景和跟拍对战双方的手法把观众拉入到战争现场,火焰熊烧的昏黄色调突出了科巴的贪婪和失控,最后的决战虽然有些套路但也完全再被情绪所推动,黎明天光的暖色又象征凯撒浴火重生。当一部电影文强武猛,他就属于商业和艺术的融合的佳作。

《墨水心》书中的故事

$
0
0

非常喜欢奇幻冒险类的影片,布兰登·费舍是这类题材的行家,书中的故事变为现实挺有意思,也许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剧情发展有些不够。

 



























 

电影简介:

 

     麦琪是一个生活在德国的12岁小女孩,她和父亲阿莫相依为命。妈妈莱莎在麦琪尚在襁褓中时便神秘失踪,十几年来阿莫凭借旧书装祯的手艺维持父女二人的生活。麦琪对母亲的下落充满好奇,而父亲则三缄其口。孤单的小女孩每日徜徉书海,任凭思绪飞扬。某晚,一个肮脏邪恶的家伙闯入父女的家中,阿莫和女儿仓皇逃到姑妈爱利诺的家中,此时麦琪终于得知母亲失踪真正的原因以及父亲所具有的神奇能力。原来阿莫能够通过阅读将书中的人物带到现实的世界中来,而这也正是灾难的开始…

 

伊儿《墨水心》影评

 

Viewing all 715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