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小时代2》,打开时光网影评,意料之中的骂声一片。
所谓影评大咖们用着或冷峻专业,或鄙夷愤怒的口水淹没网页,窒息了我的眼睛。其间点缀着所谓“脑残粉”们无力又苍白的狂吠与吼叫。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个“馒头”引发的口水战在好像天天都在上演,但一个多次惊动人民日报的“馒头”却是少有的,而一个能使人民日报调转两次笔锋的“馒头”更是少之又少。
我觉得,“馒头”好不好吃这是个人口味问题,当一拨吃过甚至没吃过“馒头”的人因为觉着“馒头”不合口味而大声叫嚣着,给“馒头”冠以各种严重的罪名,以一种“拨乱反正”的架势强烈抵制“馒头”上市的时候我只是觉得特别可笑。馒头终究只是馒头啊,被洗衣粉馒头哺育长大的这代人难不成还怕这一个小小的也许有些变质的“馒头”?
影评大咖们给《小时代》的标签极其一致:拜金主义、无病呻吟、物质、脑残……《人民日报》总结的好: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他们将这部电影中对于物质的追求、对于金钱的渴望、对于帅哥的爱慕都归功于幼稚的青春,并且信誓旦旦: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
我没有看过《小时代》的小说,甚至没有看过郭敬明的任何一本书或杂志。我并不是为了急于撇开自己脑残粉的嫌疑,只是像我之前所说,馒头包子各有所爱。我的青春里没有郭四娘的印记,当然不会借着电影《小时代》来凭吊我的少年时光。但是,众所周知,《小时代》的观影群除了看着花样美男长大的93后还有一批捧着郭四娘的书走过初中高中时光的80尾90初的人。如果说前者对于电影《小时代》的痴迷是被其中的俊男美女所吸引那么后者更多的是因为想回头看看自己“幼稚”又美好的青春。
90初的小伙伴们进入电影院所观看的并不是华丽的场景设置、俊男美女的矫揉造作更不是杨幂的脚,他们甚至不关心故事情节。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观看这样一部由陪伴他们走过青葱岁月小说翻拍而成的电影,只是想借着那些与小说情节吻合的电影镜头找找当初那份为郭四娘文字痴狂的“幼稚”心境,看看那个曾经以为“青春就是45度角仰望天空”的“幼稚”自己,想想那些在自习课上偷看小说而被老师没收的“幼稚”行径……对啊,这些就是你们所谓的“必须被超越的”幼稚青春。可是,这份被你们遗忘甚至唾弃的青春的幼稚却被我们视为珍宝,因为我们知道当我们成为了你们,当我们也开始端着老成世故的架子轻视曾经幼稚轻狂的自己时,这种感觉是非常糟糕的。
我只是希望当你们将所有投入感情去看《小时代》的观众都化为脑残粉时,请回头看看那个也曾经幼稚过、痴狂过的自己。我想说的并不是请各位大师们尊重这个我也不怎么喜欢的“馒头”,而是尊重这份谁都幼稚过的岁月。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人人上投了一个关于《小时代》观影的问卷(问卷极其粗陋,感谢大家抽空填写),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吸引你去看这部电影。其中有52.94%的答案是纯属娱乐,毫无疑问,如果我去填写这个问卷也会是这个答案。在这个为娱乐全民狂欢的时代,只为消遣娱乐的目的去看一部娱乐片当然无可厚非,更何况看电影本来就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好莱坞的奇葩烂片也数不胜数,甚至还为这些烂片准备了一个金酸莓奖。这种可爱的挖苦与讽刺既是影人们大度的自嘲也体现了观众及影评人宽容的态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说:有志之士可以口诛笔伐,但一味画框,框不出文化强国,让百花齐放,才有春色满园的可能。道理,一点儿都不深。
对啊,这道理一点也不深。
我非常喜欢百家争鸣那个时代,只有经过诸子百态的乱世争鸣,思想才会凝练成熟。中国的电影业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观众需要等待它成长的耐心与包容现状的宽容态度。
馒头多了,才能吃饱不是?
非喜可喷。不就成了另一馒头嘛。
哈哈!
小时代:青木时代
Tiny Times 2
(2013)